劉 艷, 孟令軍, 邵 妍, 李 帥, 程瑛琨, 滕利榮, 孟慶繁
(吉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長春 130012)
打造一支持續發展的實踐育人團隊
劉 艷, 孟令軍, 邵 妍, 李 帥, 程瑛琨, 滕利榮, 孟慶繁
(吉林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長春 130012)

結合吉林大學國家級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余年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經驗,從帶頭人選聘、引進和培養以及聘任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建立、協調發展人文環境營造、考核體系與激勵政策創建等方面,闡述了建立教育與管理理念先進、學科交叉、產學研互通、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持續發展的實踐育人團隊建設路徑。
實踐育人; 創新團隊; 產學研結合; 長效機制; 持續發展
以實踐育人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建設已成為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新常態。“內涵驅動,創新發展”,關鍵是“人”的作用。作為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實踐育人團隊,是提高實踐教育質量的關鍵[1-2]。由于實踐育人團隊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產學研結合經驗匱乏、體制機制滯后、積極主動性不高等問題,已成為實踐育人質量提升的制約因素[3],必須著力建設一支教育理念新、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專兼職結合的實踐育人創新團隊。吉林大學國家級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了建立一支符合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持續發展的實踐育人團隊,以管理體制改革為先導,以選好中心主任和課程負責人為核心,以隊伍結構優化為重點,以搭建協調發展平臺為保障,通過建立引進、培養和聘任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營造充滿正能量的人文環境,建立有效的考核體系,組建一支理念先進、學科交叉、產學研互通、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專兼職結合的實踐育人團隊,推進了實踐育人質量不斷提高[4]。2010年該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14年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1 選聘綜合素質高的中心主任
中心主任作為實踐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的核心,是實踐育人團隊建設的關鍵,直接關系到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要求中心主任除了具有崇高的政治修養、精湛的業務素質、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和豐富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經驗等素質外,還應具備善于把握發展機遇、凝心聚力的人格魅力和知人善任的工作藝術等綜合素質[5]。1999年,通過專家推薦、競聘上崗的方法,選聘了業務素質高、協調能力強、師德高尚、熱衷實驗室工作的教師擔任主任;選聘實驗室工作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愛崗敬業、務實奉獻、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教師擔任副主任。主任先后獲得中組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第三屆國家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殊榮;副主任先后被評為首屆吉林大學師德標兵、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多年的實踐證明,該領導集體善于營造“舒心、舒暢、和諧、發展”的人文環境,憑借自身較高的綜合素質、奉獻精神和領導能力,凝聚著實驗中心的每一分子,帶領著這個團隊將昔日“慘不忍睹”的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
1.2 選聘業務精湛的課程負責人
實驗教師是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者,人才培養過程的組織者,課程建設的主力軍,課程負責人對課程梯隊和課程建設至關重要[7]。中心結合實踐教師隊伍狀況,通過自愿申報、教學委員會討論、集體投票等方式,選聘教學科研能力強、熟諳課程技術路線、富有實踐教學經驗、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高級職稱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并由課程負責人與中心主任一起,根據課程學分設置,組建由實驗教師、助教研究生、實驗技術人員在內的3~5人課程建設與教學梯隊。現已建立了26門實踐課程教學梯隊,他們在課程教學、課程改革和課程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實踐育人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1 引進與聘任相結合
如何調動學術帶頭人、科研教師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專家參與實踐育人的積極性,是各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8-9]。我們采取的措施:①通過實驗室對科研教師免費開放,支持學科帶頭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鼓勵科研教師為本科生開設研究創新實驗項目等方式,吸引學術帶頭人和科研教師參加實踐教學工作。目前,引進學術帶頭人12人(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長江學者1人),科研教師參加實踐教學18人。②通過完善校內產學研銜接的中試實訓開放平臺,吸引科研院所和企業前來合作,并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從中選聘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的專家做兼職教師,聯合指導創新實驗、實訓實習實踐及畢業論文等工作。目前,已聘任科研院所和企業專家11人,補充和完善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
2.2 聘任與培養相結合
“不從事教學的不是教師,不搞科研的當不好教師”。如何讓教師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使科研促進教學,有效的體制機制是關鍵[10]。為此,我們實行:①實驗教師以實驗項目聘任、研究生做助教。即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在實踐教學大綱內選擇1~2個實驗項目,選配優秀的研究生做助教,用3~4周的時間集中完成,使他們有精力從事科學研究。②實驗技術人員采取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競聘上崗的方法。通過擇優選聘在編人員、以合同制招聘優秀畢業生和返聘退休人員,并結合他們的興趣特長來分工,調動工作積極性[8]。③加強教師的培養培訓。支持實驗教師在職深造、參加學術交流和技術交流與培訓、定期舉辦內部交流研討等,提高教師的教育理念、業務素質和教學與管理水平。④鼓勵與支持教師豐富實踐經驗。通過選派青年教師深入企業第一線生產實踐培訓58人次,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育人的能力與水平[3、10]。目前,從事實踐教學人員72人,其中,實踐教師 32 人(高級職稱18人、兼職11人、博士學位31人)、助教研究生21人、實驗技術人員19人(高級職稱7人、碩士及以上學位16人)。已初步建立起結構優化的實踐教學與管理隊伍。
3.1 搭建協調發展的條件平臺
營造有利于事業與個人協調發展的人文環境,才能激發工作熱情和創造力,才能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為給教師搭建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的良好平臺,促進教研相長。①為教師提供發展條件平臺。在不影響教學前提下,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免費對參加實踐教學的教師開放,并鼓勵與支持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②為教師創造與企業合作平臺。通過完善產學研對接平臺,吸引科研院所、企業前來合作,支持教師與之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技術開發和服務。目前,教師承接企業合作項目32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11-13]。
3.2 創建充滿正能量的實驗室文化
實驗室的環境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對教師的師德、教風和學風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14-15]。為了創建積極向上的實驗室文化,從細微處入手,加強安全環保的環境文化建設,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建設,弘揚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和務實創新的精神文化建設等。實驗前,師生必須參加安全環保及實驗習慣教育課,課程梯隊集體備課、做好預實驗,認真講授實驗理論、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實驗中,必須佩戴名簽,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細心指導并認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耐心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提升學生實驗技能,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啟迪學生的科研思維,使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良性互動;實驗后,統一批改實驗報告,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討論等。教師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深深地感染著學生。一位學生在教學反饋中寫道:“一次次實驗猶如一次次探險。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有時候真想打退堂鼓,但是一想到是老師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使我有了一次次可以鍛煉的機會,就又充滿了信心。”
4.1 分類考核的指標體系
針對實驗教師崗位工作,制定了包括實踐教學(含實驗講授、試講試做、實驗指導、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報告及試卷批改)、教學管理(含安全教育、文件歸檔、記錄填寫)、教學研究(含課程內容改革、承擔實驗項目、發表成果)、工作態度(含敬業精神、師德風范、創新精神、團隊意識)等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并賦予每個指標內涵及權重。針對實驗技術人員崗位工作,制定了包括實踐教學(含實驗準備、基本技術培訓、實驗習慣教育、教學管理)、實驗室建設(含實驗室規劃改造、儀器設備配置、信息化建設和文件資料起草)、實驗室管理(含資產賬目管理、設備及材料管理、管理制度制定、環境安全管理和開放運行管理)、教學科學研究(含教學改革研究、實驗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和工作態度(含敬業精神、示范意識、鉆研精神、團隊意識、師德風范)等5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并賦予每個指標內涵及權重。針對中心主任和管理崗位職責,制定了包括實驗室建設(含實驗中心發展規劃制定、建設文件起草、信息化建設)、實驗室管理(含工作職責制定、管理制度建立、資產管理、管理檢查及監督)、教學科學研究(含教學改革研究、實驗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和工作態度(含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和師德風范)等4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并賦予每個指標內涵及權重。每學期通過學生網上評教、專家評價和團隊互評的方式綜合評定每位教師的工作狀況。
4.2 有效的激勵政策
學校制定實驗教師激勵措施。如教學成果獎獎勵:國家級特等獎100萬元、國家級一等獎50萬元、國家級二等獎30萬元、省級一等獎5萬元、省級二等獎2萬元;示范中心獎勵:國家級10萬元、省級2萬元;教學團隊獎勵:國家級5萬元、省級2萬元;精品課程獎勵:國家級2萬元、省級1萬元;國家級規劃教材獎勵1萬元;發表教研論文獎勵1 000~5 000元/篇。為鼓勵實驗技術人員開展實驗技術研究,啟動校級實驗技術立項和實驗技術成果獎勵,對實驗技術立項給予1~2萬元經費資助,實驗技術成果獎獎勵3 000~5 000元;教師指導創新實驗工作量獎勵:國家級項目100學時、校級一類項目50學時、校級二類項目30學時。同時,學校重視教師培養培訓,教師在職提高學歷給予一定工作量減免和學費補貼;有計劃的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到國內外進修學習。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引導高水平教師加入到實踐教學隊伍,激發了教師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來,中心教師獲各類教學改革獎勵與榮譽158項(國家級21項、省級75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
高校實踐育人團隊在創新創業人才中肩負著重要而光榮的使命,是實現我國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的一支重要力量[16]。因此,創建有效的實踐育人團隊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教師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良好環境,豐富產學研合作育人經驗,提升團隊整體的實踐育人能力與水平。使這支隊伍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1] 林蕙青.增強使命意識 扎實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N]. 中國教育報,2012-12-04(001)
[2] 杜玉波. 推動制度化常態化科學化不斷開創實踐育人工作新局面[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9):4-6.
[3] 孟慶繁,程瑛琨,逯家輝,等.高校實驗技術隊伍綜合改革與建設[J]. 中國大學教學,2012(12):80-81.
[4] 袁貴仁.轉變觀念真抓實干開拓進取努力實現高等教育由大到強的歷史新跨越[J] .中國高等教育,2012(11):10-13.
[5] 孟慶繁,滕利榮.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實驗中心主任工作[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2):21-24.
[6] 孟慶繁,逯家輝,孟 威,等.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9):1-3.
[7] 李津石.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構筑創新人才培養平臺[J].中國高等教育,2009(6):14-16.
[8] 劉 艷,孟 威,邵 妍,等.高校實驗技術隊伍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2):181-183.
[9] 沈祖蕓,金志明.孕育大師需要機制創新[J].上海教育,2005(19):20-21.
[10] 滕利榮,孟慶繁,劉 艷,等.構建高效與社會協同實踐育人新模式[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
[11] 陳天林.人文環境的意蘊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作用[J].科學社會主義,2005(6):57-59.
[12] 劉 艷,閆國棟,孟 威,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國大學教學,2014(11):35-37.
[13] 孟慶繁,孟 威,劉 艷,等.搭建學科交叉平臺 提升實踐育人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3(9):46-47.
[14] 陳六平,陳小娟,曾 鋒,等.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文化建設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4):93-99.
[15] 王建宏,常俊英,梁存珍,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室安全和文化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6):288-292.
[16] 劉 艷,周毓麟,閆國棟,等.生命科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初探[J].生命的化學,2016,36(8):1-4.
Build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m of Practice Education
LIUYan,MENGLingjun,SHAOYan,LIShuai,CHENGYingkun,TENGLirong,MENGQingf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Combined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of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Center Lab of General Bi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the paper illustrated the mechanisms for leader selecting, bringing, training and employing.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s, the evaluation system, encourage system and so on. It also expounded a path of building a team with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unite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innovation team;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07-10
吉林省教育教學改革項目(450060473325);吉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5XZD016)
劉 艷(1975-),女,吉林長春人,博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實踐教學研究。E-mail:liuyaorui@126.com
孟慶繁(1964-),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員,副院長兼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
Tel.:13331755375;E-mail: mengqf@jlu.edu.cn
G 649.21
A
1006-7167(2017)02-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