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昌 夏 紅
(合肥師范學院圖書館,安徽合肥 230601)
*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課題項目:圖書館有聲閱讀推廣研究(項目編號:YD2016B20)研究成果之一。
閱讀的演變分化與視聽閱讀的對比研究*
楊煥昌 夏 紅
(合肥師范學院圖書館,安徽合肥 230601)
文章按閱讀的行為特征將閱讀分為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早期閱讀以朗讀為主,具有出聲和互動的特點,是視聽閱讀同時進行的多維閱讀方式。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需求的改變促使了閱讀的演變,分化出了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這種單維的閱讀方式。一直以來視覺閱讀都占據主體,而聽覺閱讀則處于次要位置,直到近幾年聽覺閱讀獲得了迅速發展。文章在視覺閱讀與聽覺閱讀對比分析基礎上,總結了聽覺閱讀的優勢。
聽覺閱讀 視覺閱讀 有聲讀物 閱讀推廣
1.1 視覺閱讀與聽覺閱讀的概念辨析
當今電子書、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數字閱讀、移動閱讀日受熱捧,“讀屏”“讀圖”“讀網”為閱讀打上了新的標簽。雖然閱讀變得更加多樣化,但閱讀方式相對單一,按閱讀的行為特征可分為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視覺閱讀是指利用眼睛進行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對象是紙書或電子書,以文字為主。視覺閱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看書,朗讀和默讀都屬于視覺閱讀,朗讀雖然也用眼睛看,但側重發聲,默讀則屬于純粹意義的視覺閱讀。聽覺閱讀是指利用耳朵進行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對象是有聲讀物,以聲音為主。聽覺閱讀也可以稱為耳朵閱讀或聽書。聽書這個詞使用的頻率較高,但其有雙重含義,一是指用耳朵閱讀的方式,另一指代閱讀的對象,即有聲讀物,本文用聽書指代聽覺閱讀。
即使閱讀的是同一本書,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為它們在大腦的處理區域不同。視覺的產生是由光線進入眼球,刺激視覺神經,并傳輸到大腦的視覺中樞,主要是枕葉區。聽覺的產生是由聲波通過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動,刺激聽覺神經,并傳輸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主要是顳葉區。而且不同介質的媒介會調動大腦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機制和精力資源的投入,從而影響人們的信息處理方式和行為[1]。因此從生理和媒介層面上,視覺閱讀和聽覺閱讀就存在不同。如果把閱讀比作坐標軸的話,聽覺閱讀和視覺閱讀都是其中的一個維度。朗讀是多維的閱讀模式,默讀和聽書是單維的閱讀模式。
一直以來視覺閱讀都處于主導地位,而聽覺閱讀則處于被忽略的位置。因為長期的默讀讓人產生了閱讀就是看書的思維定勢,閱讀幾乎等同于默讀,作為一種天經地義的閱讀方式似乎并不需要進行區分,直至聽書的出現。這幾年有聲書經歷了戲劇化的發展,從默默無聞到爆發式增長。2016年《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有聲書受益于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成為歐美圖書業的意外收獲。在美國,從2013年起有聲書銷售增長幅度連續三年超過20%。作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德國有聲書發展勢頭比電子書還好,購買有聲書的消費者有近500萬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聲讀物產值達28億美元,2015年新增的有聲書品種達4.3萬種[2]。有聲書的興起也讓聽書這種閱讀方式盛行。有人把聽書稱為一種時尚的閱讀方式,其實聽書歷史悠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要從閱讀的歷史說起。
2.1 早期閱讀是有聲的
閱讀的歷史與書籍是息息相關的,當第一本書出現的時候,人類便衍生出一個新的行為:閱讀。雖然不知道古人當時具體的閱讀情形如何,但可以想象的出,作者要把書的內容傳達給不識字的眾人,必然要采用言語交流的形式,一方面解讀書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有普及文字的作用。查閱人類早期文獻不難發現,閱讀的歷史是部有聲的歷史。閱讀二字,閱是用眼睛看,讀則是要發出聲音,讀字帶有言字旁,有說的意思。《說文解字》對讀的解釋為“讀,誦書也”。朱熹在《訓學齋規》提出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即為出聲朗讀。可見早期的閱讀以朗讀為主,是同時調動視覺和聽覺的立體化認知行為。西方的主流觀點也認為,朗讀是古人正常的閱讀方式。在古印度、古埃及和蘇美爾文化中閱讀都是口頭行為,要大聲的讀出來[3]。古時的文體也適合于朗讀,并演化出吟、詠、誦等多種讀的方式,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可謂“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即使面向兒童的《三字經》等啟蒙讀物也是朗朗上口,反映出古人是很熱衷于朗讀的。
2.2 早期閱讀是集體活動
古時候識字的人少,書籍也比較稀缺,書需要少數的社會精英讀給大眾聽。在古希臘,閱讀就是“公共閱讀”,在公開場合為大眾誦讀自己的作品。像希臘一樣,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公開誦讀依然盛行。在誦讀會上,作家朗讀自己的作品,觀眾或喝彩或鼓掌,有的誦讀甚至會持續一周。直到中世紀,閱讀仍是一項集體活動,如在花園和大廳誦讀傳奇故事,在教堂禮拜儀式上誦讀《圣經》等[3]。我國古代的說書和評書也是一種公共閱讀,如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記錄的聽書,一人在臺上表演式的說書,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聽眾的接受度也很高,顯示出說書已經發展的很成熟。
由此可見,閱讀在誕生之初就具有兩個特點,有聲和互動,其中有聲是互動的前提,因為聲音也是交流的渠道。個體閱讀是自讀自聽,眼口耳的互動。集體閱讀是一個人讀其他人聽,是朗讀者和聽眾之間的互動。集體閱讀還有一種情形是共同朗讀一本書,每個人既是朗讀者又是聽眾,通過讀書聲彼此互動。朗讀可以稱之為完整的閱讀,眼看、口誦、耳聽同時進行,調動身體各感官給大腦多重刺激,能達到最好的閱讀效果。古代閱讀資源非常匱乏,一方面圖書很少,一方面識字的人少,為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用,追求更好的閱讀效果和更多的受眾,朗讀自然是人們的最佳選擇。
3.1 默讀的出現
一直以來,朗讀都是閱讀的主要形式。隨著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書籍日漸增多,人手一書成為可能。公眾識字率的提高和廣泛地擁有個人書籍為默讀提供了前提[4]。為了讀更多的書,獲取更多的知識,人們開始追求閱讀速度的提升,眼睛速度加快,聲音被迫沉默了[5]。閱讀也從集體性行為轉向個性化行為,每個人讀的書不再一樣,獲得的閱讀體驗也不盡相同。后來默讀逐漸取代朗讀,閱讀進入到無聲的時代。個人的閱讀經歷和人類閱讀的發展歷程如出一轍,幼兒時牙牙學語,小學時朗朗讀書,閱讀無不是見字出聲的過程,只是到了中學以后為了更快速的閱讀也避免讀書時影響他人,都轉向了默讀。默讀從閱讀中分化出來比較容易,只要閉上嘴巴不發聲即可,而聽書分化出來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3.2 聽書的出現
五是有效地規范了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一站式”司法確認機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調解程序、調解筆錄、調解協議、證據材料和其他方面,都必須要符合訴訟程序的標準。在司法審查過程中,指導法官對調解材料進行全面審查,對符合司法確認條件的予以司法確認;對不符合確認條件的,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同時,對于疑難復雜的糾紛,指導法官還會參與調解方案的制定、對調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有效地規范了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
3.2.1 聽書是伴隨性的閱讀方式
早期的閱讀中,不論是個體閱讀還是集體閱讀,聽書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個體閱讀中,讀伴隨著聽。在集體閱讀中,一個人讀,其他人聽,聽眾的閱讀方式就是聽書。所以聽書是閱讀出現時就存在的,但只是隱含的閱讀方式。因為聽書是伴隨朗讀進行的,朗讀是主動的行為,處于閱讀的主體位置;聽書是被動進行的,處于從屬的位置。因此長期以來聽書雖然一直存在,但并未引起重視,如朱熹的“閱讀三到”中也并未提及“耳到”。在集體閱讀中,人們關注的也只是朗讀者而不是聽眾。后來默讀取代了朗讀的位置,與朗讀相伴相生的聽書就更加邊緣化了。聽書獨立出來的過程也是聽和讀分離的過程,一是內在閱讀需求的驅使,另一則是科學技術的推動。
3.2.2 聽和讀的行為主體分離
對于視障或不識字的人,無法進行正常的視覺閱讀,他們需要閱讀的時候只能依賴別人讀給他們聽。當一個人讀書給另一個人聽的時候,聽和讀的行為主體分離了,這就實現了聽書的一大跨越。作為朗讀者進行的仍是傳統的閱讀模式,作為聽眾則開啟了新的閱讀模式:聽書。聽者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耳朵上,享受閱讀的美妙,其閱讀體驗與朗讀者是完全不同的。但聽和讀還不能完全分開,因為聽書還受制于另一個關鍵因素:聲音。讀書是要發出聲音的,而聲音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為聲音轉瞬即逝,而且傳播距離有限。受這些因素的制約,聽書只能在小范圍進行,且只有在朗讀者讀的時候才能進行。
3.2.3 聽和讀的時空分離
進入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解決了聲音的傳播和存儲問題,并直接影響了聽書的發展進程,使聽書成為獨立的閱讀方式。聽書可以獨立出來一是傳播技術的突破,使聲音擺脫距離的束縛。首先是揚聲器的出現,通過將聲音放大讓聲音傳播得更遠。其次是無線電廣播的問世,通過信號的轉換,完全打破了距離的限制,讓更大范圍的聽書成為可能,于是一時間廣播劇、說書等電臺節目開始流行。二是存儲技術的突破,使聲音擺脫時間的束縛。留聲機和磁帶的發明讓聲音可以保存起來并隨時播放。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最初的磁帶CD到MP3數字化存儲。通過將聲音保存起來,實現了聽和讀的異步。這給聽眾帶來了更大的自由,不但可以隨時聽,而且可以反復聽。這也催生了有聲讀物的出現,并標志著現代意義聽書的誕生。不過早期的有聲讀物主要是面向視障人士的,并未進入公眾視野。直到近幾年,借助互聯網,有聲讀物逐漸流行,成為大眾閱讀的新寵。伴隨有聲讀物的聽覺閱讀關注度逐漸升高,聽書走向了一個更大的舞臺。技術的進步不但讓聽書獨立出來,也讓其優勢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
4.1 聽書緩解信息焦慮
互聯網讓信息的生產和轉發更加方便,信息呈爆炸式增長,現代人一天接受的信息量幾乎等于古人一年甚至幾年接受的信息量。每天打開手機、電腦,都是撲面而來各種消息,其中還包含不少無用的垃圾信息。過量的信息讓眼睛滿負荷運轉,疲憊不堪,大腦也處于信息消化不良、信息焦慮的狀態。相對于眼睛的忙碌,耳朵更多是處于“閑置”的狀態,作為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耳朵顯然是一塊還未完全開發的“寶藏”。有聲書的出現恰逢其時,其經過了朗讀者的編輯處理,能讓人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接收到較高質量的信息。從經濟學角度講,較少投入就能獲得較大收益。
4.2 聽書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的需要
視覺閱讀的制約因素較多,在看書的時候需要集中精神,不能做其他事情,而且需要相對固定的時間和環境,這正是忙碌的現代人所欠缺的。聽書要求相對寬松,可以一心二用,適應場景更為廣泛,在做家務、開車、走路的時候都能進行閱讀。聽書不僅解放了雙眼也解放了雙手,讓人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時享受閱讀的樂趣,收獲一定的知識,解決了現代人想看書又沒時間看書的矛盾。聽書本質上源于讀者的閱讀需要,并逐漸成為一種更易于大眾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有人把有聲書稱作“是一種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和需求的閱讀媒介”[6]。就像當初默讀的出現一樣,為了更快速的閱讀舍棄了聲音,如今為了更方便的閱讀,聲音再次回歸。
4.3 聽書受眾面更廣
不像圖片信息可以直接被感知,文字是相對抽象的,需要一個翻譯和理解的過程,因此要求讀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聲讀物已經完成了文字到聲音的轉換,讀者不必經由文字的解析,通過聽覺感官就能感知文字內涵。這使得聽書對讀者心智的要求大大降低,不再受自身語言文字水平的限制,只需要具備一般的聽覺感知和理解能力即可。因此,聽書極大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視障人士、視力不好的老年人和識字不多的兒童都可以通過耳朵進行閱讀,其廣泛的受眾面非常有益于全民閱讀的開展。據統計,2010年末我國視力殘疾人數達到1263萬人[7]。再加上兒童和老人,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有聲讀物可以極大滿足他們的閱讀需要,如今面向視障人士的有聲圖書館紛紛出現,這也得益于有聲資源的日漸豐富。
4.4 聽書富于感染力
在朗讀時,通過語調、語速的變化,可以賦予文字以感情色彩;讓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迸發出來,直達聽眾的內心深處,給人不同于文字閱讀的切身體驗。如朱自清在聽過老舍先生讀《劍北篇》和《大地龍蛇》后,贊嘆說“聽的所得比看的所得多而且好”[8]。聲音還有很強的表現力,傳達更多情感信息,讓閱讀兼具表演性和藝術性。如最近央視熱播的《朗讀者》,由名人現場朗讀一篇文章,在朗讀中融入個人的情感和經歷,使文字更具感染力,聽眾收獲的感動遠比單純的文字來得深刻。可以說,《朗讀者》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古時公眾朗讀的情景,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聽書的魅力,這也是聲音賦予聽書的優勢。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
4.5 聽書有助于提升閱讀和記憶效果
聽覺閱讀與視覺閱讀比較,雖然在時間效率上處于劣勢,但從閱讀記憶效果上,聽覺閱讀有自身優勢。在某些情況下,聽覺閱讀會強于視覺閱讀,如當文章內容比較生動時,聲音可以還原文章的內容,聽覺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視覺閱讀是主動式閱讀,自己掌控閱讀節奏,聽覺閱讀是一種被動式閱讀,要按朗讀者的節奏進行,因此具有一定的強制作用,敦促學習和記憶。心理學研究發現,聽覺感應的存貯時間就比視覺長些[9],可見聽書有助于提升記憶的效果。在閱讀效果上,文本配音對閱讀內容的加工時間有顯著影響,從而影響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10]。還有研究顯示,有聲讀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閱讀者提高閱讀準確度,對于視障閱讀者,還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閱讀興趣[11]。
閱讀的分化有利于閱讀的專業化發展,每種閱讀方式并無絕對的優劣,只是適用的場景不同。如果追求更好的閱讀效果,就朗讀,如果追求閱讀速度或安靜的閱讀,則默讀,如果在做其他事情時仍想閱讀,則聽書。不同閱讀方式還可以進行組合,使閱讀方式更加多樣化。如聽書與默讀組合,不同于朗讀和單純的默讀與聽書,讀者本人不發聲,眼睛看著文字,耳朵聽的是別人的聲音。2014年,亞馬遜的Kindle推出電子書與有聲書同步功能(Whispersync for Voice),用戶可在聆聽語音和閱讀文字之自由切換或同步收聽[12],極大地滿足人們不同場景的閱讀需求。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相信會有更多的新奇的閱讀方式出現,閱讀不再只是單純的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行為,而將會成為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
〔1〕 喻國明,李彪,丁漢青,等.媒介即信息:一項基于MMN的實證研究——關于紙質報紙和電紙書報紙的腦認知機制比較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0(11):33-38
〔2〕 張遠帆.從歐美的發展歷程看中國有聲書市場的可能性[J].出版廣角,2016(20):23-25
〔3〕 栗月靜.閱讀革命:從朗讀到默讀[J].看歷史,2012(6):83-86+82
〔4〕 張巧.默讀,或作為施行的閱讀——對“默讀史”的考察[J].文藝評論,2016(1):76-83
〔5〕 李長聲.從音讀到默讀[J].讀書,1992(2):135-143
〔6〕 陳潔,周佳.使有聲書成為數字出版的中流砥柱——我國有聲書產業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出版廣角,2015(4):22-26
〔7〕 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EB/OL].[2017-05-16].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8〕 朱自清.傾聽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M].吾人,選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202-206
〔9〕 廖建橋,李克志,王文弼.視覺和聽覺閱讀方式對人接收信息效率的比較[J].人類工效學,1997(2):26-29+72
〔10〕 張冰,張敏.視覺、聽覺共同刺激下的電子雜志閱讀行為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2(5):79-82
〔11〕 淳姣,趙媛,薛小婕.有聲讀物圖書館及其構建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23):106-110
〔12〕 Kindle應用更新 電子書與有聲讀物可一鍵切換[EB/OL].[2017-03-12].http://digi.tech.qq.com/a/20140614/008794.htm
TheEvolutionofReadingandComparativeStudybetweenVisualandAuditoryReadingYangHuanchang
XiaHong
The paper divides reading into visual reading and auditory reading according to reader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arly days, reading means reading loudly, characterized by sound and interaction. And it is a multi-dimensional reading method which visual and auditory reading perform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needs, visual reading and auditory reading began to differentiate. Visual reading has taken up a prominent position all the time while auditory reading is of less importance. Auditory reading began to gain rapid development until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sual and auditory read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auditory reading.
Auditory reading; Visual reading; Audio books; Reading promotion
G252.17
A
楊煥昌(1982-),男,館員,合肥師范學院圖書館;夏紅(1963-),女,研究館員,合肥師范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