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稅改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周 穎
以2016年5月實現營改增試點改革的全面推開為標志性時點,我國基本建成了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尤其是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全面納入征收增值稅范圍,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在復雜程度方面,營改增不僅涉及納稅人眾多,而且業態十分復雜;不僅同行業企業間情況相差懸殊,而且各行業間差異更大;既要保證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又要保證稅制相對規范統一,對政策設計、征收管理、納稅服務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改革面臨著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和考驗。在信息管稅方面,近年來,我國稅務部門大力推進金稅三期工程建設,于2016年10月在各級稅務機關全面上線并平穩運行,首次實現了征管平臺、應用軟件、業務標準等方面的統一,為包括營改增在內的各項稅制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多重效應方面,除直接減稅效應之外,營改增還帶來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等多重積極效應。
隨著我國對外投資的增長,投資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各類涉稅分歧和爭議也不斷增加,我國充分利用稅收協定項下的雙邊協商機制,結合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領域,積極幫助納稅人解決涉稅爭議,為“走出去”納稅人和“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有效降低稅收成本。
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底,我國與1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稅收合作機制,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安排和協議已達106個,其中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54個,形成了全球稅收協定網絡,覆蓋了中國主要對外投資目的地。三年來,通過開展雙邊協商累計消除國際重復征稅達131.8億元。專家指出,稅收協定的有力執行,一方面助推了我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一帶一路”國家的企業“走進來”,可以同等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雙邊稅收協定對企業的積極作用具有雙向性,不僅保障了中國“走出去”企業在境外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引進來”的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稅收權益。僅2016年,中國稅務部門通過稅收協定為境外納稅人在我國實現稅收減免280億元,并通過落實“放管服”改革和優質的配套納稅服務,提高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的積極性。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產品生產模式、企業組織形式、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原有國際稅收秩序面臨嚴峻挑戰,亟須構建公平合理的新型國際稅收關系。
過去中國在發達國家牽頭制定的國際稅收規則方面“說不上話”。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稅收規則新一輪重塑的重大機遇,我國積極主動走向國際舞臺,逐步成為規則的制定者,“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制定中,正不斷創新理念,貢獻“中國方案”。長期以來,在國際稅收合作規則制定過程中,都是以發達國家及其集團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得不到充分體現,這需要對現行的國際稅收規則進行重構。近年來,我國積極加入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主動將“一帶一路”沿線及其他發展中國家訴求融入國際稅收新規則。先后成立G20稅改領導小組,提出了“修改數字經濟稅收規則”“利潤在經濟活動發生地和價值創造地征稅”等1000多項立場聲明和意見建議。在《OECD稅收協定范本》《聯合國稅收協定范本》《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CRS)等稅收新規則中,打上了“中國方案”的鮮明烙印。
與此同時,我國的多項意見建議,也將“一帶一路”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理念,融入新的國際稅收規則中,為這些國家在跨國公司利潤分配中爭取更大份額?!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有不同的稅收文化,中國稅務部門與沿線國家共同努力,建立稅收溝通機制,相互提供稅收信息,提高各國稅收政策的透明度。
當前,全球經濟仍面臨巨大下行壓力,中國稅收改革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服務于全方位開放格局。承擔起穩健、成熟的大國經濟責任,有助于進一步表明中國態度,拓寬中國思路,拿出中國方案,將為全球經濟復蘇貢獻力量。
周穎,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