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海
指尖上的微辦稅
趙東海
“嘀嘀”,一納稅人收到了來自稅務機關的短信提醒,“為了更好地幫您防范涉稅風險,您可能存在的涉稅風險已通過系統進行提示,請您及時對相關問題進行反饋。”隨后,納稅人立即進入電子辦稅系統,點擊待辦任務,看到了稅務機關推送的風險疑點提示。
其實,這只是稅務機關探索基于互聯網生態的新型征管模式的一個小小縮影。在國家提出“簡政放權”和“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稅務機關積極改革創新,逐步開啟“精準化管控、個性化服務、數字化決策”的智能管稅模式,稅收管理和服務方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10月27日,武漢市國稅局舉行第13次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會,專題研究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觀看了黨的十九大新聞集錦、紀錄片《勝利之盾》。會議要求認真學習和積極宣傳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黨的事業,提升政治站位意識。(圖/文:溫 鑫)
近日,稅源管理員小田借助信息化手段,篩查出某家房地產公司土地近三年的風險疑點,并迅速評補土地增值稅、附加稅等稅款逾2000萬元,前后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要是在以前,從數據采集、對比分析,到發現疑點,再到情況核實及稅款入庫,即使憑借多年的管戶工作經驗,一個月時間也是遠遠不夠的。這種征管質效的提升得益于稅務機關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的“智能管稅”模式,新型征管模式突破了人海戰術、經驗管戶等傳統管理方式。稅務數據應用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使稅收征管如虎添翼,有效解決了稅務機關有限的征管資源與大幅增加的管戶不相對稱等問題。
新型征管模式實現了從個人經驗到智能分析的跨越式轉變。對于企業納稅人,小田可以借助全系統所有以往案例的“指標庫”,從征管質量類、涉稅風險類、財務管理類等多個方面進行風險疑點循環挖掘。對于自然人納稅人,小田可以借助自然人數據庫及風險特征庫,從任職、收入、財產、投資等多個維度全面摸清自然人“關聯網”,全面分析識別關聯信息和納稅行為。通過“拖拉式自主建模”、“一戶式綜合體檢”等大數據分析功能,實現了業務與技術相融,讓小田不受信息技術水平限制,可以根據管理需求自由組合指標,對每一個稅種、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行業實現精細化分析,逐步杜絕僅憑個人經驗進行稅源管理的“差不多先生”現象。
以前,財務人員吳先生每次從電話短信、微信、郵件等各種渠道收到稅務人員的納稅提示、申報質疑等多種通知,都會感覺應對不暇。因為要帶上各類申報資料,往返于單位、地稅和銀行之間,疲憊不堪。如果遇到申報高峰和暴風雨天氣,更是狼狽不已。自稅務機關推行“先辦理后監管”、“自主有稅申報”、“房產交易微信全流程申報繳納”等一系列創新稅收管理服務,這種現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手段,辦稅從“馬路跑”到“網絡跑”。稅收減免由事前審批為主轉變為備案被查為主,使稅收優惠政策惠及更多納稅人;辦稅環節由多層流轉轉變為及時即辦,提升了業務的辦理速度和效率;納稅申報方式由被動型按期申報轉變為自主型有稅申報,還責還權于納稅人;紙質化辦稅轉變為電子化辦稅,作為網上辦稅的“鐵桿粉”,吳先生表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征收分局梁局長如往常一樣,打開稅收后續監管系統,熟悉地點擊“任務監控”界面,各個稅源管理員的任務辦理數量、應對情況、工作效率等信息一目了然。隨后,梁局長進入了“收入監控”“征管監控”界面,按稅種、按行業、按登記類型查詢了分局的稅收收入情況和征管質量,并通過“儀表盤”了解目前稅收收入的完成進度。僅僅幾分鐘時間,梁局長對分局的稅源變動、人員質效和稅收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為制定下一步工作計劃及進一步地發揮分局的征管效能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動態監控分析,量化決策依據。梁局長每季度、每年度會收到數據應用管理系統自動生成的全局征管質效報告,該報告反饋了分局的工作成效、存在風險、待解決疑難、問題解決建議等內容,這為梁局長實施風險控制和管理決策提供了量化參考依據。征管質效報告中大規模的數據量和多樣化的數據來源可以對主觀性決策方式帶來沖擊,使領導層決策的依據更加多元化、異質化,從而更有效地提升決策能力和稅收預測的準確性。另外,結合地方政府政策熱點和經濟發展重點,定期制作集群經濟、街道稅收分布、房地產行業、融資租賃等主題的稅收分析報告供各部門領導參考,這讓梁局長在鎮政府經濟會議上變得更有稅收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