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永鋒
(中共平涼市委黨校,甘肅平涼744000)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抉擇
黨永鋒
(中共平涼市委黨校,甘肅平涼744000)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舉措,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抉擇。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內涵、挑戰、歷史教訓與成功經驗,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定位為破解陷阱的戰略抉擇。要明確“扶持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推進四化同步,帶動貧困地區快速發展。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等收入陷阱;戰略抉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表明了國家從深化改革的層面來重視收入分配問題,足以體現收入分配問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2014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上致辭時指出,對我們國家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2016年5月,他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就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工作進行了研究。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同志又指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口和有困難的群眾,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習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解決農村的扶貧現狀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可見我們的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他們的獲得感,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結構,為全社會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讓分配真正起到激發活力、調動積極性的作用,讓全社會人人都能參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夢中來。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內涵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3 000美元~10 000美元的階段)后,其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在它們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中不再有效,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鎖定,導致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人均國民總收入難以突破10 000美元的上限,經濟很容易長期徘徊或停滯不前,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一種狀態。”也就是意味著很少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能夠成功地上位到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會陷入了經濟增長的搖擺期或停滯期,沒辦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相互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方面與高收入國家競爭。難以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瓶頸,一直周旋徘徊于較低層次階段,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從而引發社會不滿,積累各種矛盾,對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戰略造成很大的威脅,若不能適時變化調整,改革創新,就容易陷入“不進則退”的現實困惑。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經驗和巨大實績,使我們完全有能力跨越這一陷阱,為人類邁向高層次的發展不斷提供中國方案。2014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曾指出:“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過去三十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繼續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
(二)我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挑戰
中等收入是指人均收入在1 000美元~12 000美元之間,我國2015年超過8 000美元,已處于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從發展的階段上來看,明顯與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階段相契合,必然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況且我們屬于后發國家,前國發展的教訓必須引以為戒,這是對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責任與擔當。人民論壇雜志在征求50位國內知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等。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呈現出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的L型態勢,2012年開始,我國結束了改革開放以來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長指數,2012—2015年增速分別為7.7%、7.7%、7.4%、6.9%,經濟的下滑,已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變化,實質上是生產率的下降。在這個階段,經濟快速發展與矛盾積累爆發相互交織,原有的增長機制難以有效應對風險,經濟增長很容易波動。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同時并存,尤其在這個階段更應該注重對挑戰的分析與評估,最好最完備的防御工作,才能防止出現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失誤,好多國家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就是沒有很好地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沒有及時改變發展策略,合理應對挑戰,遲遲不能上位到高收入國家行列。2015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會見21世紀理事會成員時坦誠地指出:“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總書記非常坦白地回答,也道出了我們在面對這一陷阱的重大挑戰時,審慎地做好各項防備工作,以利于我國向更好方向發展。
(一)落入陷阱國家的歷史教訓
根據世界銀行劃分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四個階段,即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中國經濟目前處于上中等收入階段,這是“中等收入陷阱”密布的階段;從經濟增長的驅力來看,與這四個階段相應的可概括為市場驅動、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存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像菲律賓、馬來西亞、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到現在這些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在4 000美元~12 000美元,并且沒有增長的動力和跡象。菲律賓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84.6美元,2014年只有2 865美元,人均收入基本變化不大。一些國家收入水平雖然在提高,但始終很難縮小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如馬來西亞198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 812美元,2014年為10 804美元。阿根廷在20世紀末就達到了8 000多美元,2002年又回至2 000多美元,而后又上升到了2014年的12 873美元。墨西哥1973年人均GDP為1 000美元,在當時稱得上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2014年人均GDP也就只不過為10 718美元。當然拉美和亞洲還有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與奮斗,還沒有成功地跨越這一陷阱,沒有跨過15 000美元的發達國家的水平和標準。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低迷,社會發展難以持續,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個特征”凸顯,給以后的經濟復蘇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頗多問題。
(二)成功跨越國家的案例經驗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日本通過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72年接近3 000美元,到1984年達到1萬美元。韓國通過實施“新社區運動”,1987年大約3 000美元,1995年則達到了11 469美元,2014年更是達到了28 101美元,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這說明只要在這一發展階段,要及時發現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合理規劃發展策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就沒有什么過不了的坎,就一定能實現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跨越陷阱的教訓汲取與經驗借鑒
從邁進高收入國家的經驗看,適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很關鍵。一些國家長期以來依賴國外投資、貿易進口來支撐經濟發展,缺乏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淪為未能跨越陷阱的失意者。從發展階段和發展條件來看,中國現在遠高于當年拉美國家落入“陷阱”時的水平;從收入水平來分析,不少國家的人民已經邁入上中等收入水平,整體上屬于“腦袋已經進入上中等,身子還在中等水平”。中國一直借鑒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力避滑入“陷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中國正在采取各方面措施,使經濟能夠實現由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的平穩轉型。這一深刻轉型,將使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社會。”有經濟學家測算,如果“十三五”期間中國年均經濟增速為6.5%,且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則2020年中國GDP將超過14.5萬億美元,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只要深化改革,措施得力,就會變阻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在躋身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和邁向中等發達國家前進的發展路程中,中國會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只有牢牢扭住發展這個根本要務,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2015年1月,他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時提到,“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11月,他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講:“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志性指標,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貧困人口致貧因素較多,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突出,缺資金、缺技術普遍,因病返貧、因災返貧、因市場風險返貧常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分配結構,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從需求和供給兩端著手,更要注重供給側,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疼醫腳,深入發展的矛盾源頭,轉變思路,改變過去的針對消費不足而實施的四萬億投資、家電下鄉等一些貨幣措施,那只能解決一些表層問題,要真正解決消費不足,還是要從供給側發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農村,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
(一)要明確“扶持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實處
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人民、發展過程需要人民支持、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增強獲得感,從而在共同富裕中增強發展的動力。從這個維度上講,新發展理念中共享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的關系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由于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區,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邊疆安全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錯綜復雜的治理難題。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 44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7.2%下降到5.7%。雖然“十二五”扶貧開發工作圓滿收官,但是全國依然有5 500多萬的貧困人口。農村貧困人口能否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重中之重。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到2020年,5 500多萬貧困人口要全部實現脫貧,每年要減少貧困人口達1 000萬人以上。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拓展發展空間。貧困地區幅員遼闊,僅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占國土面積就達40%左右,區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與其他地區有很大差距。要明確“怎么扶”,找到“貧根”,對癥下藥。要明確“誰來扶”,明晰分工,落實責任,通過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等進行施策,踐行“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活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大力實施“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確保每一戶貧困群眾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中不落伍掉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推進四化同步,帶動貧困地區快速發展
以工業化為動力,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為主的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為依托壯大特色綠色產業,推動勞動密集型污染少的產業發展,打造脫貧攻堅的發動機。以“信息化”為紐帶,降低扶貧工作成本、提升扶貧工作實效,激發扶貧開發的發展潛能。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貧困人口實現從農村向相對發達城市轉移,同時為工業化提供場所、勞動力和消費市場,推動脫貧攻堅全面展開。以“農業現代化”為抓手,提高農業勞動效率,促使富余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推動城鎮的形成和貧困人口的減少,夯實精準脫貧的基礎。
(三)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提高貧困戶的組織化水平,讓貧困戶從產業發展中獲益
扶貧資金是困難群體的“活命錢”,也是精準扶貧舉措的“催化劑”,承載著保本、兜底、促公、提效的重要使命。衡量農村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績效的直接途徑,就是看扶貧資金的運作與管理是否有效。例如,河北省阜平縣是一個典型的革命老區、貧困山區。2012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到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后,要求推動阜平縣脫貧致富、加快發展。此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明確把阜平縣作為全省扶貧攻堅示范區。據報道,如河北乾元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承擔的荒山改造項目,就是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改“輸血”為“造血”的有益嘗試。該項目總面積4 000多畝,總投資5 200多萬元,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輸配電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搞綠色農業和生態旅游。預計新增耕地2 300多畝,人均1.8畝,人均年收入增加4 000元左右。對農民而言,既可以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財產性收入,又可以通過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對企業而言,既可以通過種植業和旅游業獲得經營收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又可以通過“占補平衡”獲得建設用地指標。這是政府、企業、農民和社會多贏的模式。
(四)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做好傳統農業基礎實施和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要深入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扶貧”模式,消除“數字差距”、抓住“數字機遇”是貧困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要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加大財政投入,運用PPP、委托經營等方式,實現貧困村寬帶網絡全覆蓋,消除信息差距。推動脫貧、農業發展是關鍵,必須找準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病根”,從供給端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圍繞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豐富、質量提高,滿足消費者的多方面需求,激活農產品市場,真正形成結構合理、協調有效、保障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1]國家行政學院編寫組.中國精準脫貧攻堅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外國專家談“中等收入陷阱”(上):未雨綢繆中國有能力防范風險[N].人民日報,2013-03-25.
[3]張雁.中國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嗎?[N].光明日報,2012-10-29.
[4]賈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難在哪里?[N/OL].人民網,2015-09-09.
[5]專家分析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已跨入上中等收入階段[N/OL].人民網,2012-06-29.
[6]鄒東濤.“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N/OL].人民網,2013-08-13.
(責任編輯:C校對:L)
F124.1
A
1004-2768(2017)03-0085-04
2017-01-09
黨永鋒(1978-),甘肅涇川人,中共平涼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黨的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