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峰,時書霞,汪勝蘭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甘肅蘭州730101)
“一帶一路”視閾下蘭州智慧旅游建設研究
李金峰,時書霞,汪勝蘭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甘肅蘭州730101)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4G通訊技術、物聯網/泛在網等現代應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傳統的旅游模式很難應對智能化浪潮帶來的沖擊,智慧旅游必將成為新時代推動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蘭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節點旅游城市,應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和產業要素,創新運營模式,將智慧旅游納入蘭州市智慧城市建設規劃項目,啟動并實施智慧旅游戰略,提升蘭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一帶一路”;蘭州;智慧旅游
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為標志的信息革命將人類從傳統的旅游方式帶入更注重體驗效果和質量的智慧旅游時代,旅游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旅游活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隨著游客數量的激增和新型旅游群體廣泛參與旅游活動,對旅游信息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企業改變經營模式,以滿足游客實時實地、隨時隨地獲取旅游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旅游業所具有的開放性特點,要求對不同資源要素包括旅游物理要素和信息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使旅游信息咨詢、在線預訂旅游產品和交易支付、旅游過程緊急呼救,一站式旅游在線訂制服務等方面切實實現智能化。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工作實現了規范化、系統化之后的產物。早在2009年,美國IBM公司提出了Smart Planet(智慧地球)的戰略構想,由此衍生出Smart City(智慧城市)、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等概念。對于智慧旅游概念的界定,普遍認為“智慧旅游就是為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憑借云計算(Saas、Paas、Iaas)、移動通信、物聯網(PFID技術)、互聯網(Wed2.0技術,三網融合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旅游管理理念和旅游服務,充分整合市場要素、資源要素、信息要素和資金要素,服務于社會公眾、政府、企業,形成高效的、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系統”[1]。通過智慧旅游,將海量的信息附著于互聯網平臺,實現政府、企業、游客充分利用、交流和共享信息,試圖使旅游供需系統運行至最佳狀態。
在我國,江蘇省鎮江市于2010年率先開展了智慧旅游的研發,國家旅游局將其作為“國家智慧旅游服務中心”。2011年,國家旅游局提出要用十年時間實現基于信息技術的智慧旅游的構想,確立了一批“智慧旅游試點城市”。2014年,國家旅游局又以“美麗中國之旅——智慧旅游年”為主題,加快推動包括網絡營銷在內的系列智慧旅游服務。以此為契機,甘肅省旅游局確定全省智慧旅游試點城市,蘭州市位列其中。
“一帶一路”視閾下蘭州智慧旅游建設,將蘭州市旅游產業發展置于“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實現跨區域的產業協同以及旅游產業各要素的協同,提升游客旅游體驗質量,使游客在售前、售中、售后,都能夠輕松地獲取資訊、預訂票務、安排食宿、消費支出等,最終全面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購、娛每個旅游消費環節中的附加值。智慧旅游的推廣,不僅意味著能為游客提供快速、便捷、互動的旅游服務和體驗,擴大旅游需求,而且是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提升蘭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一)對智慧旅游理念認識上的誤區
對智慧旅游,學術界和企業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是將“智慧旅游”等同于“互聯網+旅游”的認識,以為互聯網可以解決旅游信息化、智能化的所有問題,互聯網的作用被放大了,甚至被“互聯網+”這一時代標簽的某些說辭模糊了,導致時下的“智慧旅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忽悠”成分,其實有的只是將旅游電子商務、數字化景區用“智慧旅游”的概念包裝起來。還有一種是將“智慧旅游”和“旅游+互聯網”等同看待,有些旅游企業(主要是酒店和景區)試圖通過智慧旅游來解決存在的一切問題[2]。
其實,就目前存在的“互聯網+旅游”和“旅游+互聯網”兩種模式而言,“互聯網+旅游”主要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對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和旅游服務等要素的整合,最終形成符合大眾消費需求的旅游產品;而“旅游+互聯網”是對符合旅游市場發展規律的產業融合。國家旅游局監督管理司副司長蔡家成認為:“互聯網+”并非讓信息產業成為主導產業,而是通過互聯網的武裝和變革,改變其它產業的生產、形態、方式,包括效率、效果和效益;而“旅游+”融合發展的內涵也很廣闊,既包括旅游與新型業態的結合,也包括旅游與精準扶貧和城鎮化等的結合[3]。2014年4月16日,在江蘇昆山舉辦的“新浪金足跡智慧旅游高峰論壇”上,北京旅游委員會旅游環境與公共服務處處長王清認為:“智慧旅游作為一個全新的旅游模式,應該以游客需求為中心,以現代信息通訊技術為主要手段,對游客的旅游決策、旅游體驗全過程實施跟蹤式服務,從而滿足其個性化的旅游消費需求。”
(二)目標模糊,統籌規劃層面仍需完善
2014年,蘭州市以《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信息化專項規劃》、《國家“智慧城市”創建任務書》、《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年”工作實施方案》為指導,制定了《蘭州市“智慧旅游”工作實施方案》。據悉,作為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之一的蘭州市智慧旅游項目,經過一年時間的項目籌劃、準備和試運行,構筑了以智慧旅游云數據中心為基礎,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行業管理平臺、旅游誠信平臺為運行平臺,完善了蘭州旅游政務網、蘭州智慧旅游官網、蘭州旅游官方微博微信、蘭州旅游指南手機客戶端和游客客源地統計分析系統等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于2015年11月18日通過專家組驗收。但是,蘭州市智慧旅游項目仍然是在政府主導下開展和推動的,在智慧旅游項目統籌規劃方面,還都處于摸石頭過河的階段。因此,蘭州市智慧旅游建設首先要明確智慧旅游建設目標,最大限度覆蓋潛在的和現實的旅游需求,分階段分目標制定相關的規劃實施方案,將項目策劃和總體規劃對接起來,將產業供給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此外,政府、行業還需繼續挖掘智慧旅游的內涵與外延,統籌相關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因素,使智慧旅游能充分服務于公眾、政府和企業,形成高效、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系統,使“智慧旅游”總體建設規劃目標更加清晰,智慧旅游項目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具有現實意義[4]。
(三)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溝通合作機制
智慧旅游是旅游業現代化轉向的導航器,智慧旅游需要從“海量信息”中提取具有一定附加值的信息。就“海量信息”如旅游統計、游客滿意度調查、旅游價格指數和游客流量預測等的提取而言,仍然是蘭州智慧旅游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另外,通過對旅游大數據進行分析加工,才能形成具有附加值的信息,而長期以來,行業更關注既往的靜態信息,對信息進行的捕捉、分析、處理仍是以后亟待解決的問題。再者,由于存在地理距離、文化背景等客觀因素的巨大差異,和發達地區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產業比較,蘭州智慧旅游建設進程相對緩慢,互聯網滲透率相對偏低,旅游消費者和旅游資源供應商之間連接較弱,必須依賴第三方機構加強連接,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旅游產業互聯網化提升空間很大。在互聯網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消費者主要依賴傳統旅行社提供預訂、導游等服務,主要產品形式是跟團游,便捷性較高,而個性化較低。另外,從蘭州旅游發展整體來看,還需進一步解決旅游產業鏈的銜接狀況不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政府的管理部門之間、企業和游客之間、不同科技企業之間、旅游產業各構成要素之間等的聯系還不夠緊密,缺乏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溝通合作機制,各產業部門間的供需關系、互補關系、競爭與合作關系、共生關系等劃分不清,聯系相對混亂。企業間漠視合作,信息共享困難,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導致潛在游客獲得旅游信息的方式有限,造成游客體驗滿意度不高等。
(四)資金投入不足,技術人才薄弱
智慧旅游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和信息技術的支撐。蘭州智慧旅游建設尚處于傳統的“互聯網營銷”階段,而技術集成,專業人才儲備,海量信息的采集、整合和維護仍是蘭州智慧旅游建設面臨的主要障礙。首先,資金不足是目前蘭州旅游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瓶頸,直接影響旅游信息化的順利開展,最終影響智慧旅游建設進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對智慧旅游前景認識還不足,商業模式尚不成熟,融資方式單一,沿用邊投資開發邊籌措資金的老路子。其次,旅游行政機構、旅游企業的智慧旅游建設部門還處于從屬地位,有些是只懂得技術卻不懂旅游業務,有些還由營銷部門負責旅游信息化建設,甚至于交由辦公室負責。再次,蘭州智慧旅游建設,迫切需要高層次的既懂得旅游業務,又懂得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高等院校和職業學院難以培養既能深刻理解旅游問題,又對技術前沿和技術應用把握透徹的人才[5]。因此蘭州智慧旅游建設的推進,在廣泛募集資金的基礎上,加大智慧旅游人才開發力度,使更綜合、更高層次的人才力量充實到智慧旅游建設中去。
(一)正確認識智慧旅游:蘭州智慧旅游建設的基石
自從“智慧旅游”概念問世以來,很多地區的政府、企業無不重視智慧旅游建設。然而實際存在的問題是某些地方政府其實并沒有深刻理解智慧旅游的涵義,以為智慧旅游就是基于互聯網的旅游,于是搞個網站,陳列幾樣土特產品憑借互聯網促銷就行了;另外一面則是神話智慧旅游的價值,過度依賴信息時代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平臺,認為通過智慧旅游就可以宣傳促銷、游客就會登門造訪,以期獲得旅游經濟效益。
蘭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旅游城市,智慧旅游建設可以發揮其區位優勢和獨特資源優勢,在智慧旅游建設中,既要學習發達地區智慧旅游建設經驗,同時也要規避某些地區智慧旅游建設的缺陷和不足,正確認識智慧旅游,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搭乘信息高速公路這趟快車,助推蘭州旅游業實現良性快速發展。
智慧旅游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進行背景分析和需求判斷,確定智慧旅游建設目標,然后依據目標擬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旅游規劃方案,同時要對已具備的要素資源和支撐能力進行評估,將目標、方案、困難和任務梳理,使之形成相對清晰的內容。在具體實施方面,一是根據市場需求特點對海量信息的遴選、甄別和驗收使之進入智慧旅游信息庫(旅游云計算服務平臺);二是智慧旅游技術支撐系統的建設,其中包括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現代通訊技術、人工智能等;三是智慧旅游人才隊伍的儲備和組織建設。通過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和產業要素,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下,使智慧旅游成為蘭州通往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持續發展的新航標。
(二)蘭州智慧旅游建設整體思路
在正確認識智慧旅游的基礎上,把智慧旅游工作和相關建設項目納入蘭州市智慧城市建設規劃項目,協調土地、工商、交通、公安等相關部門及各縣區,整合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從政策、資金、人員、技術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長期配合,保障智慧旅游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智慧旅游建設受益面應基于“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兼顧平衡”的原則,在資金、技術、經驗還不完全成熟的條件下,可考慮從個別的旅游景區開始,逐漸滲透到所有景區和星級酒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等旅游服務企業,整合相關信息數據,建立智慧旅游云數據中心、景區客流動態監測系統和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地域上可從蘭州市核心城區開始,逐漸滲透到其它區縣,結合“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分步實施,運用云計算技術,實現政府、旅游企業、旅游地、游客的信息共享和互動銜接,使智慧旅游不僅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和中小旅游企業服務等領域實現質的飛躍,還能為旅游市場開拓、旅游資源開發和開展旅游相關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三)智慧旅游技術支撐系統
1.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旅游,滋生了豐富的海量數據,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整合分析,可以發現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價值。云計算所體現的是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共享與充分利用,它是一種資源優化的集約性智慧。智慧旅游的云計算將海量信息整合并存放于數據中心,形成“旅游云計算平臺”,然后構建可供政府、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獲取、存儲、交換、查詢的旅游信息的“智慧旅游云服務平臺”,使客戶通過適當的互聯網接入設備與標準的瀏覽器就能夠訪問旅游綜合數據中心,檢索所需要的旅游供給信息及旅游需求信息。2016年9月,“智慧蘭州時空信息云平臺項目設計”已通過專家評審。若在“智慧蘭州時空信息云平臺”中嵌入“蘭州旅游云計算服務平臺”,可使旅游打破傳統的組織界限,從而實現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業和游客之間形成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這樣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旅游政務管理效率,還對提高旅游企業客戶關系管理和市場決策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2.物聯網技術。智慧旅游中的物聯網是互聯網旅游應用的拓展以及包括泛在網在內的旅游應用形式,物聯網的體系構架由感知層(包括傳感設備、識別技術)、傳輸層(如無線通信技術、廣域網技術、網關技術等)和應用層(包括云計算、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與分析、人工智能)組成。物聯網技術突破了互聯網應用“在線”局限,將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線上旅游”融合為“線上線下旅游”。若將物聯網技術嵌入蘭州智慧旅游系統,通過物聯網中的EPC技術(電子產品編碼)、RFID技術(射頻技術)、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M2M(機器對機器)等技術,不僅實現便捷的“一卡通”服務、智能導游服務,還可以實現旅游景區旅游設施和旅游環境的安全監測和維護保養[6]。
3.移動網絡和通信技術。蘭州市實施智慧旅游戰略,應依據目前掌握的技術資源,選擇性地將移動網絡和移動通訊技術中的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無線電通訊網絡技術、定位技術(包括GPS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二維碼定位、RFID定位、LBS定位等)和4G移動通訊技術等運用于智慧旅游,可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付費服務和救援服務,同時還有助于旅游行政管理機構、旅游企業進行游客來源地統計分析、旅游景區客流監控。通過移動網絡和通訊技術,為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和提供更為快捷的旅游服務提供保障。
4.人工智能技術。要實現海量數據、云計算服務平臺和用戶交互性對接,除了物聯網、移動網絡和通信技術外,還可采用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運用計算機軟硬件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感知信息,分析信息,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使其能夠在旅游服務及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蘭州智慧旅游建設,就目前條件,可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智能計算機程序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等等,并將這些技術廣泛應用于旅游決策、景區安全防范、旅游咨詢服務平臺、旅游規劃、酒店管理和旅游交通運輸管理等領域,使旅游邁入便捷、安全的快車道。
(四)智慧旅游標準化體系的建設
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智慧旅游標準化體系的好壞關系到評價質量的高低。我國已經成立的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作為國家級旅游標準化專業機構,為有效推進我國旅游標準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頒布的《旅游業標準體系表》涵蓋了18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此外,地方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旅游行業標準,已頒布的地方性標準達100多項。然而,作為國家層面的智慧旅游標準體系目前僅限于中國智慧旅游研究會編制的《中國智慧旅游城市(鎮)建設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以“綠皮書”方式發布,為智慧旅游標準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但其應用范圍和領域還需進一步論證[7]。
蘭州智慧旅游建設,應結合2014年業已出爐的《蘭州市智慧旅游工作實施方案》制定相應的標準體系,包括旅游地網站標準體系、虛擬旅游標準體系、智慧景區標準體系、智慧旅行社標準體系、智慧酒店標準體系、智慧旅游云服務平臺標準體系、智慧旅游營銷標準體系、移動終端標準體系和應急指揮平臺標準體系等。此外還應建立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張凌云教授認為,智慧旅游評價體系建立應包含資源配置層評價、數據采集與處理層評價、業務應用層評價和客戶感知層評價四個層次。只有從智慧旅游分系統評價逐漸拓展延伸到智慧旅游總體評價,智慧旅游標準化體系建設各層面各項工作才有章可循,有理可據,才能切實保障智慧旅游健康穩定發展。
(五)智慧城市與智慧旅游產業聯盟建設
蘭州智慧城市與智慧旅游產業聯盟建設,可考慮突破行政區界線,整合相關社會資源,形成資源共享、網絡共建的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格局,有助于吸納其他區域、行業和部門智慧旅游建設的成熟經驗,推動蘭州智慧旅游建設有序而高效地運行。蘭州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旅游城市,在地域上,可優先考慮同洛陽、西安、烏魯木齊、西寧和銀川等城市合作,構建一級智慧旅游合作聯盟,然后不斷延伸合作范圍,逐漸滲透到天水、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寶雞、平涼等次一級區域,形成二級智慧旅游合作聯盟;在產業聯盟建設領域,先從智慧酒店聯盟或智慧景區聯盟為切入點,不斷深化合作領域,形成囊括食住行游購娛等綜合型的智慧旅游產業聯盟。
(六)蘭州智慧旅游保障體系建設
智慧旅游建設應明確運用主體。一般而言,智慧旅游運用主體除了旅游者、政府、企業外,還包括旅游地居民。所以智慧旅游頂層設計應著眼于構建運營框架、完善政策保障和運營模式、設定標準體系,而推廣可以從底層的解決方案入手[8]。
智慧旅游建設最終要落實到相應的組織管理體系中,建立責權明確、分工合理的組織機構,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業務水平,因此應本著智慧旅游建設對組織管理的要求,構建符合智慧旅游運營模式的扁平化、項目化的組織結構體系。就保障實施層面而言,蘭州智慧旅游建設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因為智慧旅游建設迫切需要一支既懂旅游又精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隊伍。在人才儲備方面,蘭州應本著引進、培養和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探索人才引進、培養機制,使智慧旅游人才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都能滿足智慧旅游建設的要求。而就智慧旅游人才隊伍培訓工作而言,一方面應積極組織開展面向旅游企業的智慧旅游行業培訓,提高旅游企業的智慧旅游應用水平;另一方面,相關科研院所可開展專門的智慧旅游學術研究和推廣,旅游高等院校,應普及智慧旅游技術教育,必要時在專業設置、培養計劃和課程建設中滲透智慧旅游的理念、技術及方法。只有通過建立系列的人才引進、培訓機制,才能為蘭州智慧旅游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另外,智慧旅游是以現代信息產業為基礎的,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點。蘭州智慧旅游不得不考慮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可建立以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部分)為單位,構建獨立運營的信息安全組織和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制度法規建設,加強信息安全技術隊伍,設定技術標準,加強綜合監管,從而提升應急處理能力,保障游客、旅游地居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確保智慧旅游各子系統健康有序運行。
[1]黃思思,2014.國內智慧旅游研究綜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97-101.
[2]王新兵.“互聯網+”:時代智慧旅游的創新發展[N].中國旅游報,2015-09-28.
[3]付業勤,鄭向敏,2013.我國智慧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開發研究(4):62-65.
[4]陳麗軍,王慶,汪季石,2013.我國智慧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探討[J].生態經濟(學術版)(2):296-299.
[5]杜鵬,楊蕾,2013.智慧旅游系統建設體系與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3):44-49.
[6]張凌云,2012.智慧旅游:個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務時代的來臨[J].旅游學刊(2):3-5.
[7]吳茂英,黃克己,2014.智慧旅游:網絡志評析:智慧旅游時代的應用與創新[J].旅游學刊(12):66-74.
[8]金振江,宗凱,嚴臻,等.智慧旅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27-36.
(責任編輯:C校對:L)
F592.742
A
1004-2768(2017)03-0116-04
2017-01-17
2016年蘭州市社科規劃項目“蘭州智慧旅游建設研究”(16-012C);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互聯網+旅游背景下的蘭州市旅游產業鏈整合研究”(Lqky2016-011)
李金峰(1976-),男,甘肅隴南人,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規劃;時書霞(1976-),女,甘肅白銀人,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汪勝蘭(1987-),女,湖北襄樊人,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