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媛媛
淺談新聞故事類節目與主持人
□ 張媛媛
新聞故事類節目很好地體現了新聞傳播理念的故事化轉變。電視新聞故事類節目要想引人入勝,節目體裁的選擇要多樣性、紀實性。節目主持詞的外在表現形式必須要做到故事化,與節目內容的跌宕起伏完美配合。作為電視故事類節目最主要的呈現者,主持人也應做到個性鮮明、以情感人。
新聞理念;故事化轉變;講故事;說書人
當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占有自己的市場份額。中央臺及地方臺各種類型的節目競相推出,競爭日趨激烈。部分電視臺推出了故事類節目,想以此作為創品牌的工具,如以遼寧衛視《王剛講故事》為代表的新聞故事,以鳳凰衛視《文濤拍案》為代表的法制故事,以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為代表的財富故事,以江西衛視《傳奇故事》為代表的情感故事,以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為代表的探秘故事。這些節目創造了良好的收視率。故事類節目的形式充滿了親民性而更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故事類節目為什么會如此受歡迎?其節目有什么特點?我們以《王剛講故事》《財富故事會》《文濤拍案》《傳奇故事》的節目形態和主持人風格為例作一分析,也許會得到一些啟示。
當今,娛樂化已經不是綜藝節目的專有名詞,傳統意義上嚴肅的新聞法制類節目也逐漸走向娛樂化之路,其具體表現為:一是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二是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性新聞寫作中適度地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而逐漸衍變為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走新聞故事化、文學化道路。而評判一個節目的好壞是看節目的內容是否能吸引觀眾,鎖住收視率。看一個故事的好壞,是看其沖突夠不夠突出。
《王剛講故事》雖然不是故事新聞類節目的首創,但卻很好地體現了新聞傳播理念的故事化轉變,這種轉變也正是當下大眾傳媒所體現的新聞娛樂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其秉承“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講述”,試圖展現全新的故事觀。首先,其節目題材選擇也具有故事化特征。
(一)故事的多樣性選擇
王剛講的故事其實就是各種類型的新聞,只不過它弱化了即時新聞的時效性,以其內容的新穎性、情節性和題材的多樣性取勝。《王剛講故事》涉及的題材并不是關系著國家、政治和人類命運這類宏大的主題,反而基本都是貼近百姓生活的人和事,敘事內容和視角都傾向平民化,比如代孕事件、挖煤自救的故事等,每一個事件都體現出一種對于人和社會的關注。同時節目取材相當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人物故事、社會新聞,更有天池魅影這類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主題。
(二)故事的紀實性風格
故事新聞類節目的紅火并非偶然。它既是新聞,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時它又是故事,具備一般故事的所有元素,曲折離奇。其中,紀實性是該類節目最應該堅持的風格,也是故事題材選擇時應該嚴格遵守的原則。《王剛講故事》正是如此。真實存在的人和事是節目賴以生存的血肉,無論用何種方式去呈現甚至采用虛擬的藝術表現手法,紀實的風格都不應該改變。
(三)故事化的電視語言
電視媒介可以通過畫面來傳遞信息、表現情感,利用聲、畫等功能元素,充分發揮電視語言的作用對于節目的成功非常關鍵,《王剛講故事》在這方面做得相對較好。以《132小時生命的奇跡》為例,節目的主線依然是王剛在敘述,同時配合當事人孟憲有兄弟的大量采訪,對于已經過去但需要再現的被困礦井的鏡頭,節目采用了補拍和擺拍的方式,并運用鏡頭的搖晃、虛實以及光線的由明轉暗來展現當時的困境及兩個人瀕臨絕望的精神狀態。另外,節目還運用了動畫手段,形象地展示了兄弟兩人挖煤求生的路線和狀態,使故事更加真實、生動。雖然不是現場記錄,但在故事發生地,用當事人現場講述的方式彌補了時過境遷造成的空白。當然,補拍、擺拍是在不影響新聞事實的前提下,對一些已經發生過的情節進行補充拍攝,有助于提高新聞的故事性,再現新聞場面。除了上面的表現手法,《王剛講故事》還將字幕、音樂、解說等多種電視語言很好地在節目中配合運用,不僅豐富了故事的敘述,更讓敘事具有說服力和震撼力。
在關注節目故事觀的同時,講故事的人——王剛同樣不能忽略。《王剛講故事》主打故事牌和名人牌,二者互相成就,節目為王剛專門打造;時而深沉、時而幽默、時而熱情、時而理性,講故事又讓王剛如魚得水。主持人對于一檔節目來說非常重要,知識豐富、專業過硬、駕馭力強的主持人可以打響欄目品牌。
聽故事是每個人都不會缺少的經歷,千百年來這個嗜好幾乎成了人們的潛意識。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引起心靈的共鳴,除了它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之外,還在于故事的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它首先是人際交流語言中的傳播樣式,帶有人的主觀情緒和演繹色彩,表現為語言口語化、樣態不受限制,對故事情境依賴性較強。故事往往都帶有未知性和引導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喜歡聽故事。《傳奇故事》是江西衛視推出的重要欄目之一。每天晚上《傳奇故事》主持人金飛都準時出現在電視里,亦莊亦諧、有述有評地講新聞故事給觀眾聽,以民間視角呈現社會新聞,探討熱點話題。江西衛視《傳奇故事》開播多年來,主持人金飛講故事的形象早已深人人心。雖然他的普通話不標準,但很多人就是愛聽,這是因為主持人在講經過自己消化過濾并經演繹的話肯定比讀別人的稿子來得輕松自然并帶有趣味性。親切的語調、完全口語化的語氣,這種促膝談心的方式接近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談的狀態,使他所闡述的觀點更容易讓受眾產生共鳴。這一點不但擺脫了傳統新聞節目一味的照本宣科,還滿足了人們潛意識里的故事情結。在“講新聞故事”的同時還貫穿著一條“評新聞事件”的線,使傳遞出來的內容變得有深度。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新聞事件,讓新聞事件變得更加鮮活。
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說書人的藝術魅力古今常存。以評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講述所發生的故事在古代就已深入人心。而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和鳳凰衛視的《文濤拍案》這兩個節目的主持風格無不向這一傳統藝術靠攏。既然是“說書場”,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就應該像是說評書的“說書人”。于是主持人拋去了以往西服革履、正襟危坐、面目肅然、極少喜形于色的節目播報方式,穿上了更具中國特色的唐裝、中山裝。《財富故事會》中主持人還手持折扇,把茶杯、茶壺擺到桌面,以“說書人”的口吻侃新聞、說故事;《文濤拍案》的片花設計更是線裝書樣式,扉頁中為“文濤拍案”字樣,古色古香。《文濤拍案》和《財富故事會》活生生將法制節目和財經節目辦成了茶館里的說書場,而當主持人以“說書人”評說的方式悄然進入我們的視野,無疑使我們眼前一亮。主持人以說書人的方式講述新聞事件,其曲折性、生動性,使故事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老少咸宜,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受到了普遍歡迎。
從主持人的語言上來說,故事類節目從來都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姿態,如竇文濤在《文濤拍案》中說道:“你且聽俺從頭道來”,“我先跟您說說這XX是個什么人”,并以百姓心態說事。從主持人的情感表達上來說《文濤拍案》更具震撼性。在《抗戰勝利60周年特輯:抗戰遠征軍》那期節目中,竇文濤說到激動時,一度帶有哭腔地訴說:“我已經是淚流兩行了。”看竇文濤的《文濤拍案》時,我們的情緒總會被他左右,這是因為在節目中,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正義和善良。另外,主持人對說故事中“度”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故事類節目時常用一種輕松的節目形式,表現出厚重嚴肅的內容。但不是把節目扣上了“侃”“聊”的帽子,披上了“說書人”的外衣就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了,其中還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這個度就是節目定位的靈魂。有些主持人用一種調侃、戲弄甚至曖昧的語言講述一個無厘頭的笑話,有些觀眾是笑了,但僅此而已,很快就忘了。這樣的節目沒有思想,猶如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不能引起受眾的思考,又怎會產生共鳴,又何談其生命力呢?
總之,今天的電視節目發展日新月異,從形態到內容都已進入了豐富多元的世界。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中,節目主持人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實踐證明,成功的電視節目與出色的節目主持人之間唇齒相依、不可分割。具有深刻內涵與鮮明個性的節目主持風格已經成為節目是否受歡迎的重要保障。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