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婭瓊
基于網絡環境的自主學習模式構建及運用
——以甘肅省五所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為例
□ 張婭瓊
現代教育是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新型教育形態,這種教育形態直接導致了自主學習模式的變化,同時對大學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挑戰。本文以甘肅省五所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自主學習動機、學習適應性、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媒介素養能力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調查和分析,探討新聞專業學生網絡環境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和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
網絡;自主學習;構建
(一)網絡學習環境
網絡學習是相對于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新型學習形態,是大的學習環境的一種。美國的信息技術網站Whatis.techtarget.com將網絡學習環境定義為“用一系列教學和學習的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學習的經驗。網絡學習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課程規劃、智能跟蹤、對教師和學生的在線支持、在線交流和鏈接到外界的課程資源”。①由此可見,網絡學習是學生圍繞一定的專業主題,在特定的網絡環境中,依托各種媒介載體,通過自我學習或者互動交流進行的構建性活動,不斷自我評估和調整學習方式,最終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學習適應性
在教育研究中,“適應性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環境,使自身與環境協調的能力。它是認知和個性因素在個體的適應—發展—創新行為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②對于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而言,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生活適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表現為對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的適應,更表現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保持持續的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誠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學習問題,就是學習適應不良,本文主要研究學生網絡學習問題,根據環境和學習條件的變化,考察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有效地進行身心調整,避免學習干擾現象的發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三)網絡自主學習模式
自主學習模式可以定義為學習者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進行學習行為的不斷調整和構建的過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教師利用網絡環境創建任務的自主學習模式,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學生通過網上查詢和交流,在思考探索中完成任務;二是網絡環境的協作式自主學習模式,教師通過網絡把學生分為小組學習,鏈接相關學習內容,通過團體討論進行課堂討論和分析,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模式,要求學生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自我補充課堂知識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安排學習內容和時間進度。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進行主動探索學習、交流互動和自我評價的學習,是網絡環境學習模式的基本途徑。大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目標、批判思維能力、互聯網絡搜索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培養和引導,更與教師的課業投入、課后解疑、課室的人際支持密切相關。
課題組編制了自主學習現狀的問卷調查,選取了蘭州大學(30人)、西北師范大學(32人)、蘭州城市學院(43人)、蘭州財經大學(33人)、甘肅政法學院(56人)五所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94份,回收后有效問卷為190份,有效率為97.4%。本文著重討論新聞專業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動機的現狀、對于網絡學習方式的適應情況、影響學生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意見和建議,構建我省新聞專業學生網絡環境的自主學習模式。筆者將收回的194份問卷輸入電腦并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個體在學習活動中維持和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力量和機制,通常以學習的愿望、興趣和意志為表現形式,并制定相關學習目標為之而努力的過程,包括追求知識的興趣、能否提高成績、培養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

圖1 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動機
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中,學習動機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其中,學生“為了了解更多知識”的比例最高,達到了38.6%,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網絡學習的重要性,試圖通過更多的學習資料補充專業知識。學生們也認可培養學習能力(24.6%)的重要性,包括學習方式的改進和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的技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7.5%)和提高成績(12.3%)的學習動機,說明學生的自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追求學習分數為主導的提高成績也是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目標比較重要的因素。“無目的的”(7.0%)的學習說明學生還未構建自己的網絡環境自主學習模式,正處在學習模式轉變的摸索轉型期,需要自我建立學習體系和教師的引導。
(二)網絡自主學習適應性現狀調查
學習適應性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其主要因素涉及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學習環境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技能和心理上的適應,學生應通過學習動機明確訓練持續性的學習意識和行為,能夠在網絡環境中同化、順應和改進。

圖2 網絡學習適應性情況
圖2中,學生適應網絡學習生活的情況分為已經適應(16.0%)、正在適應(48.4%)、適應得很一般(32.5%)、不知道該如何適應(3.1%),這說明對網絡自主學習的情況適應很不理想,正在適應的學生比例較高,人數達到了將近一半,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方式不合理、未能建立系統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部分學生適應得一般,說明他們并未真正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沒有改進和順應網絡學習的模式。較少部分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適應,表明學生在心理上還未完全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學習模式的轉型和實踐,需引導學生加強對網絡學習的認識。
(三)影響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分析
學習效果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之一,可根據結果進一步對學習行為進行反饋和調整,考察學生是否會受環境和人際的影響,是否具有強烈的網絡學習信念,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身教育和其他方面因素,更好地結合自身學習素養和大的社會學習環境,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

圖3 影響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分析
如圖3中所示,影響網絡學習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自身素質(43.1%),說明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強,在思想上能夠重視網絡學習,有較好的網絡學習習慣,能夠積極主動制定方案,樂于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討論和探索。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別占26.3%和23.8%,這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教育需要承擔更多的教育資源,比如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教師應更好地進行課堂和實踐教學等。也有部分學生認為家庭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家庭背景不同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不同,所以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深受家庭背景影響,有被動、管理能力不足、自我調節能力欠缺、過度依賴老師的現象。其他因素(6.7%)中,包括同學間的人際交往、互聯網游戲成癮等。部分學生受到此類情況的影響,改變原定的學習計劃和軌跡,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學習效果。
(四)媒介素養能力分析
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做出如下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③從媒介素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教師應提高媒介素養能力,指導當代學生合理地、積極地運用大眾傳媒信息和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完善知識、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活動。也可以說,媒介素養能力培養和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利用媒介載體提高學生完善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的求知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
在圖4中,課題組設置了關于媒介素養能力的幾個方面,從中考察新聞專業學生媒介素養能力情況,以及學生是否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承擔更多的責任,教師是否能夠通過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不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自主學習。

圖4 媒介素養能力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的探索能力(21.3%)、信息預判能力(25.2%)、分析理解能力(29.7%)、反饋應用能力(20.2%)和其他能力(3.9%)中,四種基本能力的比例相差不大。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掌握媒介素養能力中的一種,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教材的某些理論和章節上,在學習生活中有較強的創新探索能力。相對而言,學生的反饋應用能力較弱,這就意味著教師、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提供更加良好的實踐應用環境,通過實踐教育完善理論教育。其他方面如評估和思辨能力,學生要學會自我評價(self-evaluate)和提高自己的批評思維應對新的媒介環境和情勢的能力。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開發和培養青年學生的評判、理解和創新能力。
(五)教師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理論授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除了課堂的理論學習之外,更需要大量的業界實習實踐訓練。這主要與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引導有關,倘若師資業界經驗不足,實踐教學意識薄弱,必然會導致對學生的實踐教學的指導不足。不過現代教育技術的先進性在于,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進行教學改革,課堂實踐教學中設置微信號編輯和內容的策劃,讓學生參與其中,可大大增強他們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圖5 教學方法
圖5表明,教學方法中學生比較認可的是實踐性教學(33.5%)和理論聯系實際(33.0%),說明新聞專業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的學習素養,已經意識到要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性教學來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學習。其次為案例教學(20.8%),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相較于純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和容易理解,但是這并不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精神。少部分學生喜歡小組討論的方式(11.2%),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缺乏團隊協作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團隊交流,結合案例教學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純理論教學(1.5%)占的比例最小,說明學生已經對理論填鴨式教學產生抵觸,更希望教師能夠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規劃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網絡學習適應性。網絡學習具有虛擬性、自主性、開放性,選擇性,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不確定性、自主性、隨意性和動態性。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認識到網絡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能夠在課程設置方面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保持興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關心的課業話題維持其學習動機,不斷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后期進行評估鞭策,共同完成課程目標。通過建立學生的網絡學習信念,從易到難掌握網絡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建構以價值引導的心理健康發展模式,可以加強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進而有利于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第二,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改進教學方法。高水平的媒介素養能力不僅有益于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更有利于其終身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提高網絡學習技術,對學生的計算機操作、網絡學習工具進行培訓,培養其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對信息進行組織、分析、整合和應用的能力。可以說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媒介素養的主要擔當者。調查顯示,學生認為自身因素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與常規的學校教學相比,更要不斷訓練自我學習習慣的養成。媒介環境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教育,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結合三方的教育合力,開展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重要的意義。教育者也應該成為優秀的網絡學習引導者和管理者,這就需要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對網絡教育特點和規律的學習研究,并且根據授課課程開發一些網絡學習平臺,如開通課程微信公眾號、建立QQ交流討論群,進行課堂案例討論、答疑、課后監督和管理。此外,還應拓寬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比如校內網絡專業實習,校報、校園新聞網、校園電臺、校內演播室、校外社會媒體見習等,增強學生對學科的探索學習興趣。教師還要主動進行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能力,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第三,整合各種網絡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網絡教學對學生學習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學習者自身來說,網絡環境下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應該是學生能夠自我規劃和自我控制,具備熟練的技能,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創造性見解。從學校環境來講,學校可以提供更為全面的網絡學習資源種類,開設諸如信息檢索方法等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借助學校資源來進行網絡自主學習。從家庭環境來講,是兩代人共同利用信息媒介進行工作學習,應該建立健康式、批判式的信息獲取模式。家庭也是學生接觸媒介的重要發生地,因此,使學生成為獨立的媒介使用者,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離不開家庭環境影響。從社會環境來講,政府和媒介組織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政府要承擔起有效調配、整合媒介資源和利用社會資源的重任,凈化網絡空間,完善相關法規,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我省五所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適應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要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媒介素養能力、整個社會的教育合力及教師自身素質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入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和網絡自主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合理利用社會信息資源,達到終身教育的目標。
注釋:
①張進良.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1-5.
②曹賢中,何仁生,鄭采星.國內網絡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8(2):52-55.
③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M],2011:30.
(作者系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本文為2016年度甘肅政法學院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項目編號為GZJG2016-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