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作為
公共風險事件傳播中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
□ 趙作為
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突發公共風險事件頻發,主流媒體在構建社會風險和傳播風險信息過程中扮演著“風險放大”的角色,在風險事件傳播輿論導向和構建良好的輿論環境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針對當前我國主流媒體在此類報道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方法,對主流媒體如何在公共風險輿情傳播和報道中規避風險和承擔社會責任進行分析。
突發公共風險事件;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社會責任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他的《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出了“風險社會”(risk society)概念。風險社會理論是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我們所處的社會正走向風險社會,這樣的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安全的因素,這使得公眾也時刻充滿著危機感,甚至會引起他們的恐慌和焦慮。貝克的風險理論一經提出,即獲得很多人的推崇,這是因為該理論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們當今所處的現實社會。在貝克眼里,現代社會的風險多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即“人化風險”。
復旦大學張濤甫將社會風險分為“硬風險”和“軟風險”。所謂的“硬風險”是一種實體性風險,諸如自然災害、戰爭、公共安全事件、群體性事件等。而“軟”風險則是一種彈性風險,多是由人和社會系統中的主觀性因素造成的,諸如社會認同、文化觀念、輿論等方面的威脅、危險。
“硬風險”表現為一些天災和社會突發事件,如“9·11”事件、SARS流行傳播、禽流感、汶川地震、印度洋海嘯等。“軟風險”主要是指媒介化風險,包括:1.媒介對外部世界感知、判斷的失誤造成的不實報道,如“千年蟲”事件、瘋牛病、“2007海南香蕉致癌”事件、“2008年四川廣元柑橘蛆蟲”事件、“2015年的僵尸肉”事件、“康師傅方便面地溝油”事件等以食品安全為主的突發事件的報道。2.自媒體為傳播源頭的社會風險事件。如2011年日本地震引發的搶鹽風波、2015年4月臺風美莎克引發的社會恐慌和經濟損失,以及在微博、微信等輿論場中聚集形成的諸如醫患矛盾、官民沖突等社會突發事件。
美國學者賴特提出的媒介功能包括環境監測功能、解釋與規定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主流媒體在風險傳播實踐中,扮演著風險告知、風險化解和風險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公共風險事件傳播中,媒體承擔著“社會瞭望哨”的重要職責,在風險事件傳播中發揮著社會風險警示與社會環境監測的重要職能。在當今自媒體時代,真假信息混雜,信息環境多變,而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因其所具備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尤其受到民眾的關注,左右著公眾對風險信息的感知和判斷,在風險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擬態環境理論”與媒介的風險呈現放大
美國傳播學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公眾通過媒介獲得信息來建立對身邊環境的認知。媒介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和報道給受眾構建一種信息環境,而這種“擬態環境”并不是完全真實地反映我們的社會環境,而是媒介經過選擇和加工之后構建的環境。人們對事件的認識是在媒介構建的信息基礎之上,因此人們容易把媒介提供的“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環境本身來對待。
突發公共風險事件因其影響面廣、不確定性強、關乎民眾利益,具備較大的新聞價值,往往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的報道選題來源,基于“擬態環境理論”,如果各主流媒體對此類事件報道的頻度把握不當,短時期內過于密集的報道無形中“放大”了該風險事件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圖景。
(二)個人對風險的認知局限,使得人們求助于媒體
趨利避害、規避風險是人類的本能。美國的決策研究專家保羅斯洛維奇曾指出,多數民眾評估自身風險,僅依靠的是個人的直覺判斷,而受個體對風險的認知能力所限,人們有關風險的經驗主要來自新聞媒體。媒體對風險威脅的解釋會影響人們對風險的認知。可以說,媒體在公共風險事件傳播中,扮演著普及民眾正確認知風險危害的重要角色。
(三)媒體對風險的解釋和傳播能力決定著風險事件的影響
媒體對風險的解釋和傳播能力也決定著風險事件帶給民眾的影響大小。或是出于自身專業知識所限,或是出于報道的主觀目的,媒體有意無意地對信息增刪、對信息加工不當以及特定專業領域的術語使用不當等,也易造成風險事件傳播失真。如2009年墨西哥“豬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引發我國國內豬肉制品的價格下跌和滯銷。
在當今自媒體時代,各類社交媒體成為突發公共風險事件的發源地,而涉及民眾自身利益的風險事件經過自媒體的傳播,難免會謠言四起,并逐漸形成影響社會穩定的畸變輿論,形成網絡輿論風險。風險事件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容易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和蝴蝶效應,網絡輿論風險極易演變成社會輿論并引發社會恐慌,這種負面消極輿論如不及時有效疏導,極易引發“輿情下線”,引發線下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給社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突發公共事件對社會和公眾具有較大的沖擊力,在事件發生后短時間內就能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并廣泛傳播,甚至激起更大的輿論“沖擊波”。面對新媒體輿論場的沖擊,主流媒體在風險事件傳播的輿論導向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通過自身報道活動營造的“輿論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成為主流媒體輿論工作的“一盞指路明燈”,各主流媒體要通過報道的頻度、立場和傾向以及報道策略,準確把握輿論的“時、度、效”,將風險事件引發的社會負面輿論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
(二)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助于降低風險事件損失。突發公共風險事件往往伴隨著危機和災難,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是危機傳播的主渠道,是危機公關主體與民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及時報道事件核心信息,可以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集結力量化解危機,有助于降低風險事件帶來的損失。
(三)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助于安撫民心、維護社會穩定。民眾在風險事件傳播中往往有從眾心理,又因為風險事件破壞性大,極易引發社會恐慌。主流媒體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助于澄清事實、消除謠言、安撫民心,發揮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為了防止突發公共風險事件中負面輿論的持續擴大,主流媒體必須堅持以正確導向、維護社會穩定的正面報道為主,及時、準確、真實、客觀地進行報道,迅速搶占“輿論陣地”,傳遞輿論正能量,強化主流輿論場,維護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突發公共事件頻發,風險無處不在,加之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助推了網絡輿情風險的發生。主流媒體在突發公共風險事件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事件傳播的正確輿論導向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流媒體在報道突發公共風險事件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切實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促進網絡輿論環境的健康、有序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1.[德]烏爾里希·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2.張濤甫.尋找社會治理與輿論治理的最佳切口[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05):35-39.
3.[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系內蒙古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