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愈中
對電視新聞過度娛樂化的反思
□孫愈中
由于傳媒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再加上受網絡新聞過度娛樂化的影響,當前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娛樂化有越演越烈之勢。本文對此現象進行了反思,認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過度娛樂化,會導致節目內容和形式的低俗化,背棄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功能,弱化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屬性。同時提出了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電視媒體在新聞娛樂化大潮中不能隨波逐流,而是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陣地,時刻承擔起守望環境、協調關系、傳承文化、弘揚正氣、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的觀點。
電視新聞;過度娛樂化;危害性;分析與批判
當前,對電視新聞娛樂化肯定的多,批評的少。正是由于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再加上受網絡新聞過度娛樂化的影響,許多電視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娛樂化現象有越演越烈之勢,嚴肅新聞數量下降,媚俗新聞和庸俗新聞增多。筆者認為,對電視新聞的過度娛樂化有必要潑盆“冷水”,讓電視新聞報道重新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再次明確一下新聞傳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哪里,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屬性是否應該強化。
“如今因受眾的文化休閑需求、傳媒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社會輿論的認可的共同推動,致使新聞娛樂化的趨勢愈演愈烈。其主要表現方式是新聞和娛樂的結合,將新聞信息與戲劇化的情節、名人效應和流行文化等元素混合交織。”①有些很無聊的市井小事,內容瑣碎、格調低下,根本不能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更談不上有什么新聞價值和傳播價值,但部分電視媒體為了迎合少數觀眾的口味,卻當作重要題材來繪聲繪色地進行長篇報道。尤其是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部分電視媒體錯誤地將網絡媒體中一些新聞過度娛樂化做法搬進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如溫州電視臺都市生活頻道的《溫州零距離》公眾號推送的信息標題“男人和老婆洞房100天后的總結性發言,說出了7億男人的心聲”(2015年3月24日),“云南摸奶節,男人的天堂!看傻眼了吧!”“小三勾引到了女人的老公,男人要離婚,女人竟然這樣對老公說……”(2015年3月30日)②。這種負能量和格局不高的內容,使相關電視頻道的公信力和美譽度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損害。
當然,電視新聞的適度娛樂化,有助于硬新聞的軟化,有助于新聞播報風格的輕松自然,能使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更加生動靈活?!熬驼嬗绊懣矗紫?,娛樂化推動了新聞傳播的社會化、大眾化,既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又提升了社會民眾參與社會交往、行使公民文化的權利。其次,娛樂化不僅給媒體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也為媒體的自身發展以及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為媒體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③
具體來分析,新聞娛樂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受眾(心理角度)的需求為新聞娛樂化提供了生存空間;第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促成了新聞娛樂化;第三,新聞娛樂化是全球化消費主義潮流在傳媒領域滲透影響的結果;第四,大眾文化的流行為新聞娛樂化的發展提供了溫厚的土壤;第五,官方意志的默許是新聞娛樂化現象持續存在的現實條件。”④然而,娛樂化并不等于隨意化,更不是低俗化。那種過于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與暴力、迎合部分觀眾獵奇心理,突出性、腥、星方面的題材,尤其是對明星的緋聞、丑聞、訴訟和瑣事的炒作,把新聞節目當成娛樂節目,把莊重文化變成消遣文化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現在有許多電視媒體為了單純追求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在報道的題材和內容選擇上片面注重軟新聞,把名人趣事、奇聞軼事以及一些刺激性、煽動性強的非常態事件作為“猛料”搬上電視屏幕。特別是對一些反腐敗的報道,報道內容出現了這樣的傾向:重情色、尋找賣點;憑空想象、肆意捏造;肆意總結、隨意評論。有論者認為,“傳媒的娛樂化不單單指報紙、電臺、電視臺娛樂性內容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新聞節目受到擠壓,新聞節目本身的娛樂性新聞越來越多,連嚴肅新聞也竭力用娛樂性進行包裝”⑤。其中片面追求軟新聞,不擇手段地去獵奇獵艷,或在雞毛蒜皮的瑣事上大做文章,并通過搞笑、無厘頭等形式來博取收視率已成為電視新聞娛樂化的主要形態。電視新聞玩噱頭、求刺激,結果只能是迎合部分觀眾的低俗需求。硬新聞軟化并不等于低俗化,更不是放棄新聞報道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電視新聞報道的過度娛樂化,贏得的只是一時的收視率,失去的卻是主流媒體賴以長久生存的公信力。
新聞節目與娛樂節目有明顯的區別,新聞的基本功能和主要職責是報道事實、傳播信息,如果只熱衷于報道一些“花邊新聞”和“八卦新聞”,那么就背棄了電視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功能?!靶侣勛鳛楣参锲?,與政治、社會以及人民的生活,青少年的思想水平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并承擔著監督公共權利等諸多重要的社會職能與社會責任。所以,受眾應當首先是公民,而大眾傳媒首先應該是傳播手段?!雹揠m然電視新聞節目也有愉悅觀眾的要求,但它的主要功能則是傳播新聞信息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靶侣劸褪琴Y訊服務,如何為受眾提供實用信息,已然成為媒體的生命線。新聞媒體只有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才能生存、發展,而新聞媒體的高下之分也正在于此?!雹?/p>
電視媒體通過娛樂的視角來報道新聞或者以娛樂的態度評論新聞事件,不但弱化了新聞的信息傳播功能、教育功能和引導功能,還消解了嚴肅文化,惡化了社會風氣?!懊浇樽呦蚴袌龌?、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注意力經濟帶來了媒體激烈的競爭,這使得部分媒體在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之間產生了失衡,盲目追求收視率和發行量,一味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靠一些低俗內容來解決生存壓力。”⑧娛樂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了新聞娛樂化進程的加快,致使電視媒體在題材選擇方面,也過度地看好社會新聞,忽視嚴肅新聞的傳播。在激烈的收視市場競爭中,電視媒體要吸引更多的觀眾,在選擇觀眾感興趣新聞題材的同時在報道形式上通俗化,這只要符合新聞傳播原則,也未嘗不可,但電視新聞的過度娛樂化卻會嚴重影響到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和導向性。
世俗化的社會環境使部分受眾開始注重物質享受、追求感官刺激。有的電視媒體在收視率考核的重壓下為了迎合這部分觀眾就片面強調新聞的好看、煽情和趣味性,從而導致新聞的過度娛樂化。但新聞就是新聞,娛樂就是娛樂,二者的界限應該分明。新聞的本質屬性是傳播信息,新聞的嚴肅性和娛樂的歡愉性一般是不相容的。擺脫新聞傳播的說教形式,并不等于就要把新聞節目當作娛樂節目來辦?!靶侣劦倪^度娛樂化違背新聞傳播規律,它以片面追求受眾注意力為目的,以降低新聞信息準確性為代價,夸大新聞的轟動效應,過度渲染暴力、兇殺、色情等不健康內容。新聞過度娛樂化嚴重破壞了新聞傳播的實質和內涵”⑨,所以說,電視新聞的過度娛樂化偏離了新聞報道揭示新聞事件本來面目的方向,那些對明星和落馬官員丑聞的炒作,更是違背了新聞傳播的導向原則。需要強調的是,電視新聞節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重點放在用戲劇色彩的隨意解讀和充滿極端的調侃惡搞來吸引觀眾。
新聞傳播事業是上層建筑中意識形態的重要構成部分,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政治性。其中“新聞事業的社會性,是指新聞事業要面向整個社會,為所有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它由下列因素決定:第一,新聞傳播面向全社會公開,接受者是社會上的不特定的大眾;第二,新聞傳播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反映的是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黨各集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階層哪一集團的新聞傳媒都會追求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⑩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新聞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也要顧及產業屬性,追求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從受眾本位出發,以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形態報道事實,但前提是不能弱化新聞的意識形態屬性。
“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娛樂化’的具體表現:一是新聞信息的娛樂化傾向日益顯著。二是新聞和娛樂互相滲透,新聞和娛樂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三是我國新聞娛樂化表現越來越盛。”?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媒介產業化過程中,電視媒體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生存和發展,過分地追求消費主義和商品主義。于是,電視新聞在選擇題材時,就會片面地去尋找新、奇、特的內容,由此而避開重要的話題,放棄嚴肅的硬新聞,忽視報道的思想性和導向性。電視新聞的過度娛樂化,會導致觀眾對社會的認識停留在庸俗和低俗的現象中,并在行動上有所回應。
雖然媒體有產業屬性,但這必須建立在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之上,報道不能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黨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社會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新聞報道具有精神力量,其既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真實反映,也包含著媒體的價值判斷。在新聞報道中對事實如何進行評價,折射出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的價值觀。電視新聞的過度娛樂化,也會影響到觀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為電視媒體所提供的表層信息只能給觀眾以感官刺激,而在導向方面更多的是負面的作用。通過嘩眾取寵來贏得收視率,表現出的是記者編輯的急功近利,是電視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突出表現,結果是使新聞報道失去了應有的廣度、深度、力度和高度,有損于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主流媒體形象,降低了新聞的可信度和媒體的品位。
對于電視新聞的娛樂化,當前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娛樂化不等于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電視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承擔起守望環境、協調關系、傳承文化、弘揚正氣、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扒袑嵶裱鎸嵭浴⒖陀^性等新聞傳播規律,遠離浮躁和低級趣味,這是新聞要把握的娛樂尺度。”?辯證地來講,電視新聞娛樂化只能當作手段而不能當成目的,既不是盲目地對其封殺,也不能一味地對其叫好,重點是要守住新聞報道的底線,不惡化新聞傳播的生態,不降低新聞文化的品位,并正確處理好新聞與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傳播價值之間的關系。在網絡媒體紛紛把新聞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主要手段的現實情況下,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電視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更要守住自己的陣地,不隨波逐流,不放棄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功能,不淡化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屬性。
注釋:
①呂良湖.探析媒體新聞標題的“雷人”取向及其危害[J].當代電視,2015(5).
②省本級暨杭州、寧波、溫州主要廣電媒體微信公眾號運行情況分析[J].浙江省廣播電視節目評議審查中心《視聽評議》,2015(6).
③王曉霞.娛樂新聞和新聞的娛樂化[N].甘肅日報,2014-10-10(11).
④胡慶亮,張曉冰,向陽春等.“新聞娛樂化”研究十年:現狀、問題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1(7)下.
⑥于莉莉,車曉彥.媒體過度娛樂化的社會效果探討[J].新聞戰線,2015(5).
⑦何欣蕾.新媒體技術與新聞業變革 [J].聲屏世界,2015(4).
⑧胡連利.傳媒低俗化現狀及成因調查[J].當代傳播,2010(3).
⑨王磊.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合理性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1(3)上.
⑩馬學清.我國新聞事業的政治性[J].青年記者,2012(8)上.
?王俊飛,石倩.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娛樂化的應對[J].新聞前哨,2013(11).
?李建敏.音樂在電視新聞中的魅力和作用[J].青年記者,2006(14).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網絡傳播學院副教授、紹興廣播電視總臺主任記者)
.娛樂化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J].中國電子與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