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麗
淺析細節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侯亞麗
對于新聞報道來說,細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在給受眾帶來信息量的同時,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更能避免新聞報道出現“假、大、空”和千篇一律的現象。細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抓住細節能讓電視新聞報道更加出彩。能否抓取有新聞價值的細節,是對記者業務能力的一個檢驗。
細節;電視新聞報道;作用
“細節”,顧名思義,起關鍵作用的小事,是一種能影響全局的細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為。在電視新聞中,細節就是新聞事實中的具體形象。細節通常通過特寫來表現,它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或是一個簡短的過程。電視以采集、傳遞和再現圖像、聲音為特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術手段和報道方式,把最新發生的事件、把事件發生的真實情況傳遞給觀眾。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電視新聞報道要呈現重要的細節,有時新聞價值就體現在幾個重要的畫面細節上。比如在火場救援、抓捕現場等,細節就顯得尤為珍貴。評價一則電視新聞的好壞,也時常將細節作為評價標準之一,如攝像記者拍攝的畫面細節或者文字記者對新聞事件細節的挖掘度等。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新媒體的發展,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喜歡信息“快餐化”。不過,這類新聞只是讓受眾了解一個新聞事件的大概,一些新聞背后的故事或者是深度的報道,需要記者深入、全面地進行采訪、挖掘,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而一條好的新聞,也需要有故事、有情節、有細節支撐,才能“活靈活現”。
宋朝大文學家王安石的《詠石榴》有一句名言:“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這說的就是典型的、有特征的細節的作用。大自然景色是如此,藝術的創作是如此,新聞報道也是如此。抓住、抓準了典型的細節特征,報道也就有了感染力,有了與眾不同的角度。記者在采訪時要努力深入生活中,到新聞現場去觀察、捕捉生動典型的細節。真實的細節,可以揭示事件的主題,強化人物思想,提升主題意義。
細節也是增加電視新聞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有經驗的記者都十分重視在新聞現場觀察、捕捉能反映主題報道的典型細節。如在春節期間,《新聞聯播》推出了特別節目“厲害了我的國”以及“一路回家”“零點后的中國”等系列節目,走心的故事、新穎的報道方式贏得了受眾的認可與關注。很多平凡人的故事和濃濃的親情在電視上播出以后,深深打動了觀眾,同時也戳中了大家的淚點,接地氣,貼人心。這些節目之所以會引起大眾的共鳴,除了主題選取得好以外,在每條片子中,記者也抓住了“感動點”以及人物工作場景的細節,反映出了他們最真實的情感,從而也深深地感動了觀眾。如《丈夫在火車上執勤看到新婚妻子近在咫尺卻只能隔車相望》記錄了長春開往三亞的Z384次列車長羅磊與他的新婚妻子劉穎擦“車”而過不得團聚,只能隔窗相望互訴相思的溫情一幕。因為工作期間不允許帶手機,羅磊只能用這種方式尋找妻子的身影。每次遇到這樣的機會,雖然說不上話,但在兩輛列車短暫的交匯中,他們都會揮手相望。鏡頭中,羅磊不斷向妻子揮手,妻子劉穎抹淚相望的一幕感動了無數人。這一細節抓取得非常成功,在真實記錄普通人日常工作狀態的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們的奉獻精神,讓觀眾在看到這一幕后對默默奉獻的人們肅然起敬。
電視的優勢是對現場的真實記錄,因此,電視新聞記者要多用同期聲和現場聲,多抓拍細節和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凸顯真實,而只有真實,才能吸引人、說服人、感染人和打動人。那么在采訪過程中怎樣捕捉新聞細節呢?
(一)做好采訪前的充分準備
我們常說,“好將軍不打無準備之仗”,做新聞也是一樣。在確定選題以后,必須要對這一題材進行了解,收集資料,做全面的準備,可以給予記者一種安全感,可以減少新聞采訪的失誤,更容易出好的作品。可以說,準備是采訪成功的前提保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準備:理論政策準備;題材情況準備,如對報道的人、事件、問題的相關情況和內外在聯系進行透徹的了解,預先在頭腦中形成清楚的立體印象;知識的準備,記者不是各類問題的專家,但是應對采訪題目所涉及的有關知識、復雜概念提前進行學習,以獲得正確理解;事務準備,包括攝像機、話筒、電池等采訪的全套裝備,因為現場稍瞬即逝,如果不及時記錄,稍有疏忽,都可能因小失大。
(二)現場隨機應變
采訪過程中,所有工作不可能是按部就班的,記者要根據采訪進展和現場情況,進行隨機應變。特別是突發現場,需要記者有敏銳的觀察力,用眼睛去看,又要用腦子去思考,及時發現新聞事件中的亮點。現場觀察是采訪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環。什么是現場最有價值的事件?什么是現場最能激發觀眾興奮點的情節、細節?這些都需要記者隨著采訪的深入,根據采訪對象情緒、行為的變化,仔細觀察,及時捕捉。
當前,傳統媒體進入轉型期,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怎樣才能脫穎而出?除了不斷更新技術、與時代接軌外,也要注重新聞的“內涵”,挖掘好新聞背后的故事,以細節取勝,講中國好故事,傳遞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作出更多貼近生活、符合時代特征的精品新聞,從而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提升電視新聞的影響力。
1.葉子,趙淑萍.電視采訪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詩文,田大建,王中娟.當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教程[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3.胡占凡.CCTV“走基層”典型報道紀實:新聞架起連心橋[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來賓市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