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娥
電視新聞專題的采訪技巧
□高金娥
電視新聞專題的制作過程中,采訪尤為重要,直接決定節目的質量,“七分采訪三分寫作”,足見其中采訪的分量。掌握和正確運用采訪技巧,在采訪中做好預案,有效溝通,漸進話題,深挖主題,破解難題,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訪任務,做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精品電視節目。
電視新聞;采訪技巧;有效溝通;深挖主題;破解難題
電視新聞采訪,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所需具備的一項極為關鍵的技能,采訪的成敗決定節目的質量和深度,“七分采訪三分寫作”,足見采訪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分量。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掌握和正確運用采訪技巧,才能很好地完成采訪任務,做出精品節目。電視新聞專題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和較高新聞價值的新聞人物、事件、問題、社會現象等,進行記錄、調查、分析、解釋、評述等,深入、系統而又生動地反映其發生、發展和結果及影響的全過程,揭示主題的深刻意義。它是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電視新聞專題篇幅長、挖掘深,要求記者具備高度的政策和新聞理論素養,還要具備很強的采訪能力。采訪技巧,也是電視新聞專題記者必須掌握并合理運用的基本技能。
除了突發事件,專題節目記者都有時間條件先做預案。換言之,是拍攝之前要做前期采訪。對事件、采訪對象、涉及領域的學科知識、背景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要做詳細的節目策劃,確定采訪主題,明確采訪對象,細化對每個采訪對象提問的問題。做預案的好處是有備而來,不打無準備之仗。陳魯豫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她做過的每一次訪談,都要提前做預案,深入了解采訪對象和每個人背后的故事,這是對采訪對象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
所謂有效溝通,是指通過聽、說、讀、寫,包括肢體語言等方式將思維準確、恰當地表達出來,以促使對方接受。記者與采訪對象必須有效溝通。第一眼印象,決定了受訪者對記者是否信賴,是否愿意或能夠順利接受采訪。所以采訪前的有效溝通甚至比話題展開更重要。記者要在衣著和談吐上讓采訪對象有認同感,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制造適宜的談話氣氛,讓采訪對象感受到記者的個人魅力和來自媒體的理解與尊重。
由淺及深進入話題,從采訪對象熟悉并一定能夠開口回答的話題進入,讓對方感覺接受采訪不是很難的事情,消除對方的緊張情緒,逐漸進入暢所欲言的心理狀態。例如,記者要采訪一個果園的主人,想了解這個果園的投入產出、用工、新品種新技術應用以及農民對政府的對農政策的掌握和理解,在采訪開始的時候,記者可以先跟他嘮幾句閑話,閑話在節目后期剪輯的時候可以剪掉不用,但是能讓采訪對象輕松進入話題。比如,記者可以說:你今年的蘋果著色不錯,看起來沒少下工夫。或者,你家小孩看起來很聰明。這樣的談話能讓采訪從日常話題入手由淺及深地展開。
電視新聞專題記者需具備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能夠抓住話鋒將話題深入下去。要有公眾視角,要有自己的觀念和看法。主題是新聞的靈魂。發掘出選題的思想意義,是記者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是記者對新聞價值的深入開掘過程。再依據新聞素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提煉主題,從新聞事實的重要性、時效性、普遍性、典型性、科學性等多處著眼,對問題,對人物,對時間,都要有準確的把握。深挖主題,是日積月累的觀察思考和知識積累,需加強新聞理論學習和提升自身修養。優秀的電視新聞專題片永遠是主題深刻、立意高遠、角度新穎和制作精良。
(一)怵鏡頭
電視記者很怕遇到怵鏡頭的采訪對象,面對面能侃侃而談,但是面對鏡頭就冷汗直冒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很多記者圖省事,幫助采訪對象把采訪內容打印出來,掛在攝像機頭旁,有時候找人舉著,采訪對象照著念,眼神不對,同行一眼就能識破,但是好歹是完成了采訪任務。筆者對這樣的做法不敢茍同。莊河電視臺記者曾經在采訪一位城建部門副局長時遇到這種情況,采訪進行了多次都沒有成功。記者決定給他一個緩沖的時間,跟他商量隔日再來。次日,采訪記者跟攝像記者做好溝通,攝像記者架上機器,說,一會再拍,你們先嘮會兒,預演一下,我到外邊抽根煙。室內,采訪記者跟副局長先嘮了會兒家常,再轉到工作。記者說,現在咱們演習一下,慢慢切進主題,談得深入淺出,采訪進行得非常成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攝像機一直是開著的。
(二)拒不接受采訪
新聞記者被采訪對象拒絕采訪司空見慣,但是在有些節目中,采訪又是必需的,偷拍的效果又未必理想,記者需要用耐心和智慧拿下采訪。
一對農村父女因為已婚女兒拒不支付贍養費而打官司。此前老父親找上門當眾打了已婚女兒,女兒又找人去把繼母打了一頓,往父親的水缸扔大糞。莊河臺記者在庭審階段跟拍了全過程,老父親義憤填膺,女兒撒潑罵街,惡形惡狀。法院找電視臺做這個節目的目的,是希望把這個女兒做個反面典型,整肅社會風氣,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事后,記者去他們居住的村莊采訪,村民對這對父女的評價是:老的不像老的,小的不像小的。女兒拒絕接受采訪,拎著棒子攆著狗把記者趕了出來。節目組在進行討論的時候,一些人堅持節目已有的素材就可以發,這種品質敗壞的女人,就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筆者持反對態度,希望給這個女人一個解釋和重新做人的機會,希望給父女關系的緩和留有空間。在以后的兩個月時間里,筆者去了她家五次。第五次,這個普通的農婦說:“如果我一直不接受采訪,你工作是不是就丟了?你也不容易,我就跟你說說吧。”她痛苦流涕,千夫所指的背后,是繼母挑釁鬧事,父親重男輕女經常打她,她快40歲了還打,她又拿不出高額贍養費,她便用常人不可理喻的方式報復父親。知道原因后,筆者聯系辦案法官做父親的思想工作,幫助修復父女關系,喚醒她人性中的善與孝,父女倆庭外和解。節目制作時,筆者弱化了矛盾沖突,對她一些行為用“行為過激”一語帶過。圓滿的結局一樣可以保證節目質量。
(三)特殊人物
“環球時報記者在加拿大總理記者會上遭歧視”“美密蘇里大學絕食抗種族歧視,華裔記者現場遭圍”……記者在采訪實踐中,像這樣被歧視、被不公平對待的事情司空見慣。但是有時候,又必須跟這樣的采訪對象打交道,理論性的采訪技巧是搞不定的。這種特殊情況、特殊人物需要特殊對待。
莊河市電視臺的記者,曾經采訪一位檢察院官員,他說:“你們縣級臺的記者,有什么資格采訪我?”記者說:“是莊河的百姓,有權利了解發生在莊河的這件事情的真相。”這位檢察官后來還是接受了采訪。面對這樣的采訪對象,記者首先要一身正氣,不溢美,不放低身段。
但是有些高難度采訪,會是記者職業生涯的重筆。莊河有一位農民文化名人名為林輝英,90歲高齡,學富五車,淡泊清高,本地電視臺多次聯系他采訪均被拒絕。林老不圖虛名。但是對于莊河電視臺來說,沒有一部關于林老的影像資料,是很大的一個遺憾,對莊河的文史研究也是不負責的。接受任務的記者在三年的時間里,跟林老多次聯系,避開采訪話題,探討詩詞歌賦、楹聯與集郵,探討莊河文化。其間讀完他6本著作,也帶著他愛喝的酒去鄉下看他。2016年夏天,林老接受了的采訪,莊河臺傾力制作了30分鐘的專題節目。林老的一生,就是莊河的一部文化史,也是莊河的一部編年史。節目在播出后,得到林老的充分肯定,傳播到網上和微信平臺,被莊河人廣泛收藏。在這次采訪中,記者肩負起了媒體人的責任。
(四)突發事件
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采訪記者應該快速反應,以系統、深入的報道掌握輿論主動權,主動出擊,縝密策劃,要設法得到現場指揮的認可和支持,進入新聞現場,在不影響現場正常運作的前提下,采訪到新聞當事人和現場工作人員,把人文關懷融入到突發事件中去,以深入人心的新聞報道贏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對于專題節目記者,首先要具備的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與時俱進、堅持不懈的學習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準確樸實的文風,能夠吃苦在前的作風,豐富廣博的知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勤儉守德的精神品質等。同時也需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通過不斷實踐和錘煉,具備新聞專題報道所需的雄厚的專業能力和精湛的采訪技巧。電視新聞專題記者的采訪技巧,其實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
1.范照云.碩士研究生與導師溝通現狀及改善策略[D].首都師范大學,2012.
2.郭保婭,劉君.以創新贏得對突發事件的深度報道[J].今傳媒,2008(11).
4.左琳琳.新聞報道五議[J].群文天地,2012(06).
5.李亞東.淺談如何做好新聞訪談[J].新聞研究導刊, 2015(04).
(作者單位:莊河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