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雨霏
“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的影視劇女性形象創作
——以《歡樂頌》為例
□ 鄭雨霏
過去的中國影視劇往往將女性形象類型化、典型化,女性形象的塑造一度在這個固有的怪圈之中徘徊不前。而影視劇《歡樂頌》一改往日單一片面的女性傳統形象,大膽以性格迥異、獨立進取的五位職業女性為敘事中心,以現代女性的視角展開屬于女性自身的故事。影視劇《歡樂頌》一經播出,便取得了口碑和收視率的雙贏,引起觀眾熱議的同時也在社會中引起巨大反響。本文將基于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歡樂頌》中女性形象創作的成功之處。
“使用與滿足”理論;《歡樂頌》;女性形象
《歡樂頌》自開播以來便掀起收視率狂潮,口碑爆棚的同時,也一直頻占微博熱搜。此劇單日最高播放量突破6.8億,總網絡播放量超過100億,劇名提及量超236.6萬次,話題搜索量超7.8億。《歡樂頌》不僅在國內受到觀眾們的喜愛,而且在YouTube上總點擊突破5030萬,單集點擊突破164萬,兩項指標均創下該平臺2016年紀錄,在2016華語劇目中排名第一。無論是收視率還是關注度,以五位性格鮮明的女性為敘事中心的《歡樂頌》無疑成為最大贏家。
“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現之前,傳播學一直是從傳播者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研究視角則以受眾為中心。顧名思義,“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過去的中國影視劇往往將女性形象類型化、典型化,比如大齡剩女、溫順小媳婦、抗日女英雄等女性形象,女性形象的塑造一度在這個固有的怪圈之中徘徊不前。形象的反復復制使女性角色對影視劇創作和影視劇劇情的推進幾乎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電影理論家戴錦華認為:“幾乎所有的敘事形態都具有男性主體敘事的特征。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字與敘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女性的形象和意義大都是相對于男性主體而設立的,在大眾文化中尤為如此。”這些形象更多地滿足了男性而非女性的審美需求。所有的影視劇都讓男性占于主導地位,影視劇中大量女性形象的創作已經處于瓶頸并止步不前。如今,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當下社會語境中的女性地位顯著提升,女性話語權也顯著增加。現今,女性作為社會新力量,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家庭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女性在擁有自己獨立事業的同時也享受著幸福美滿的家庭,這種女性形象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導向。而大部分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創作依然照著傳統社會男性的審美需求塑造得過于理想化,與社會中的受眾們缺少共鳴。傳統的逆來順受或是單一片面的女性形象使受眾們在影視劇中得不到特定“需求”的滿足,不反映真實現實的影視劇終將被淘汰,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亟待新的突破性創作。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創作應結合當下社會中不同階層的新女性形象,響應受眾的心理需求,塑造適應于當下社會語境中勇敢追求幸福、努力實現自我的女性形象。而影視劇《歡樂頌》大膽以女性形象為敘事中心,一改往日“傻白甜”的女性傳統形象,成為第一個勇于改變的影視劇。劇中五位性格迥異的職業女性,形象飽滿而富有立體感,她們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品,她們擁有人格上的自立、自信、自愛。每一位人物都擁有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懂得自我審視,并努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歡樂頌》作為女人戲引起收視熱潮絕對不是偶然,這是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是整個社會對女性完美蛻變后的新形象的認可。《歡樂頌》傳達出來的符號和信息滿足了受眾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使受眾獲得滿足,因此收視率高、口碑爆棚不足為奇。
(一)心緒轉換(diversion)的滿足
電視節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
社會發展迅猛,生活節奏愈加快速,人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負擔,需要通過影視劇釋放心中的緊張和勞累,讓疲憊的身體在觀看電視劇中得到放松感和舒適感。影視劇《歡樂頌》中明星眾多,俊男美女云集,服裝靚麗時尚,畫面色彩和光影極具觀賞性,情節發展極富吸引力,受眾在視聽享受中放松自我,忘卻生活中的工作壓力和細碎瑣事,沉浸于劇情之中,受眾的心理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最大化滿足。例如,劇中的五位女性各具特色,劉濤飾演的安迪時尚端莊,蔣欣飾演的樊勝美明艷動人,王子文飾演的曲筱綃精靈俏皮,喬欣飾演的關雎爾溫婉文靜,楊紫飾演的邱瑩瑩可愛直率,在五位女性的形象美中,受眾不禁連連贊嘆,對美的欣賞讓他們不知不覺專注投入,拋開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心也隨著《歡樂頌》中五位女性的表現而波動著,這是心緒轉換的滿足的體現。再例如,劇中五位女性都有各自的職場生活。安迪身為高級商業精英,日常處理事務眾多卻有條不紊;樊勝美身為人力資源總管,光鮮靚麗卻插科打諢;曲筱綃身為富二代老板,看似握有權力卻能力不足;關雎爾身為五百強企業員工,熬夜加班已成家常便飯;邱瑩瑩身為咖啡館員工,處于底層卻總忙里偷閑。不同的角色身著不同的服裝,工作于不同的環境之中,這些精美考究的鏡頭令人心曠神怡。不同階層的受眾隔著電視機依然對畫面中的情節感同身受,受眾的腦海中滿是劇中人物的走向發展,而接下來所要上交的工作文件、明天要購買的家庭用具已經被拋之腦后,煙消云散,受眾在《歡樂頌》的女性形象中得到了心緒轉換的滿足感。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視角看,《歡樂頌》中符合當下社會語境的女性形象讓受眾感受到真實感,得到共鳴,獲得滿足,因此受眾才能通過五位女性角色進入到劇情之中,忘卻日常生活中的負擔和壓力,獲得消遣和娛樂。
(二)人際關系(personal relations)的滿足
人際關系包括兩種,一種是“擬態”人際關系,即觀眾對節目出場人物等所產生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另一種是現實人際關系,即通過談論節目內容,可以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子等。
第一,《歡樂頌》中女性形象創作的成功,源于對“擬態”人際關系的運用。例如《歡樂頌》中安迪的扮演者劉濤,她是一位極具親和力的演員。劉濤之前塑造的女性形象一直端莊大方,受眾對劉濤的好感度很高,哪怕不是她的粉絲也對她多是夸贊和欣賞。因此,當劉濤飾演的安迪在劇中出場,受眾在觀看中會產生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這種“擬態”人際關系可以迅速拉近受眾和劇中人物的心理距離,讓受眾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劇情發展之中,并且因心理上的親切感而繼續追劇。而《歡樂頌》中邱瑩瑩的扮演者是楊紫。楊紫是一名優秀的童星演員,是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小雪的扮演者。受眾對楊紫不單單是“朋友”的感覺,更是把她當作妹妹,是一種“親人”的感覺。大部分觀眾見證了楊紫從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的過程。而當受眾作為觀眾去觀看《歡樂頌》時,楊紫塑造的邱瑩瑩的出現使“擬態”人際關系的作用最大化發揮,因此《歡樂頌》中女性形象可以獲得受眾關注的道理不言而喻。
第二,《歡樂頌》中女性形象創作的成功,是因為有利于促進現實人際關系的建立。在媒體市場分眾化的驅使下,女性地位的提高促使女性受眾對精神文明的需要日益提高。影視劇不僅是女性受眾獲取主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男性受眾了解女性的重要平臺。《歡樂頌》中的女性形象各異,有利于受眾了解不同階層的女性性格和心理特點,有助于受眾在現實生活中建立更廣泛的社交圈,便于與更多的職業女性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而在一個家庭中,《歡樂頌》中出現了不同事件中每一位女性的反應和心理變化,這有利于男性受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思想和心理,避免男女因思維模式不同而產生誤會,從而促進家庭的和諧,提升家庭幸福感。
(三)自我確認(personal identity)的滿足
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狀況、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這種比較,能夠引起觀眾對自身行為的反省,并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賢惠女性早已蛻變成追求和實踐人生自由的新女性。《歡樂頌》中的女性形象與時俱進,更多地以平等的角度關注女性,展現出女性能干、出色的一面,讓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在觀看的同時改變自身固有的刻板觀念和無意識的不尊重女性的行為。《歡樂頌》中的五位女性形象反映出中國職場女性在大都市的生活狀態以及她們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通過她們去了解其折射的各個階層及其現實狀況。《歡樂頌》中的五位女性在劇中面對自身家庭或是工作上的各種意外狀況和困難,她們的處理方式和解決方法都為女性受眾提供了參考框架,也讓女性受眾在觀看的同時思考自己該如何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構建獨立的自我。比如,樊勝美家面對追債人的惡意討債,其他四位姐妹的智取和勇氣值得當代女性學習和思考。面對強大的挑撥者或者力量懸殊過大時,智取才是保護自己和朋友的最好途徑,而不應該一味地退讓或魯莽行事。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女性形象開始豐富多彩,影視劇《歡樂頌》中女性形象的創作有利于糾正部分女性受眾自我定位的偏差,也可以使女性受眾更加深刻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思考,以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
(四)環境監測(surveillance)的滿足
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可以獲得與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中國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在數量和比例上遠遠超過男性,但是女性角色塑造永遠都是溫順內斂、力量薄弱,單一乏味,缺少魅力。以往女性形象的創作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影視劇環境。《歡樂頌》中的女性形象是當代女性追求自我、尋求獨立、實現夢想的真實寫照,反映出當下社會環境的變化。影視劇是一種十分強大的傳播體裁,更是大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歡樂頌》是以女性形象為敘事中心的電視劇,其取得的高收視率充分證明女性的社會角色不再是服務、付出、輔助男性,劇中的女性形象結合現實,密切關注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形象改變。劇中的女性形象成功地使受眾獲得職場女性的各種信息,并及時意識到當下社會女性的形象轉變,使受眾把握到社會現實中女性地位和形象的變化。
《歡樂頌》中女性形象的創作很好地滿足了受眾在心緒轉換、人際關系、自我確認、環境監測四個方面的需求而大獲成功。《歡樂頌》取得成功的關鍵便是成功刻畫出受眾心里期待的女性形象。盡管五位女性與傳統的中國女性形象大相徑庭,但貼近現實的創作必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使用與滿足”理論視域下的影視劇女性形象創作之所以能贏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贏,是因為緊跟時代潮流,真實反映社會中女性的存在現實,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而隨著對“使用與滿足”理論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影視劇中女性形象的創作必將獲得更多的共鳴和肯定。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