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璞
淺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
——以《見字如面》為例
□周璞
近幾年,《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在中國的網絡上掀起了收視熱潮。在各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我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改革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節目形式,創新節目傳播模式,抓住新媒體時代脈搏,吸收其他綜藝節目的成功之處,打造出獨具特色與風格的文化綜藝節目。本文以目前大熱的《見字如面》為例,通過分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處及原因,為當今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制作提供經驗與啟示。
綜藝節目;《見字如面》;網絡傳播:主流文化傳播
最近三年,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幾乎所有省臺,均被各類大腕明星、新出道的小鮮肉、韓國偶像團體等占據熒屏。雖然綜藝節目的數量不斷上升,但是我國綜藝節目的整體質量卻不斷下降,內容低俗空洞、趣味惡俗的節目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也引起了我國大部分電視受眾的強烈不滿與抵觸。但2016年黑龍江衛視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卻贏得眾多好評,它就是《見字如面》。《見字如面》以其豐富有趣的內容、新穎的節目形式成功吸引了我國觀眾,網絡點擊量也不斷攀升,其成功之處很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
最近幾年,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尤其是娛樂類綜藝節目的數量不斷增長。在信息汲取碎片化和文化消費速食化的現階段,受眾掌握了信息接收的主動權,受眾在一定程度上更傾向于接受娛樂性、消遣類型的綜藝節目。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娛樂類綜藝節目的擠壓,在受眾群體中的收視率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要在各類綜藝節目中處于優勢地位,必須要改變傳統節目形式,摒棄一成不變、毫無創意的節目制作模式。要充分把握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接受模式,創新自身的節目形式,創作出優秀的節目。
(一)以明星朗讀形式,傳播節目內容
《見字如面》是一檔國產綜藝節目,目前,被我國電視受眾稱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泉”。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我國電視受眾中大熱這種現象是罕見的,這與《見字如面》節目形式的創新有很大關系。《見字如面》的節目現場只有一張桌子,一個拆信嘉賓,一個墻面貼滿紅磚,以及安靜地坐在觀眾席聽信的觀眾。《見字如面》第一季收官在即,小小舞臺上,何冰、王耀慶、張國立、徐濤、歸亞蕾等演員讀了近百封信。信的內容比較廣泛,包含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了復雜的人性。節目形式簡單樸實,但是卻又以這種極簡的節目呈現形式抓住了觀眾眼球,讓節目內容深入觀眾的心靈深處。近年,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面臨互聯網自制網絡娛樂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處于綜藝熱的邊緣地帶,在不斷借鑒改造文化綜藝節目可取之處的基礎上,2016年的《見字如面》滿足了觀眾“蘊含豐富創造力的高尚追求”,用明星朗讀的形式,推出了一檔傳達實力文化的電視綜藝節目。
《見字如面》的節目形式主要是明星拆信朗讀,無論是古代信、現代信,還是名流政客的往來信,抑或是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能夠打動受眾,都能被專業人士當眾深情朗讀。《見字如面》制作方正是抓住了朗讀可以傳情達意的本質作用,選擇用朗讀的節目形式,讓廣大受眾掌握豐富的用字用詞,提升表意能力。《見字如面》節目組通過邀請明星拆信讀信,用明星自身的宣傳帶動效應,向受眾傳達語言本身最本真的狀態。互聯網受眾也通過觀看節目感受明星拆信朗讀時蘊含的感情,在對書信內容不斷涵化形成統一的過程中,形成一致的精神契合與文化認同。
(二)以綜藝節目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電視媒體一直追求的節目宗旨是寓教于樂,這樣既實現了傳統電視媒體所追求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電視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所要體現的社會效益,這是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所要達到的一種融匯與平衡。綜藝節目的形式有別于其他節目形式,綜藝節目形式輕松娛樂,在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大眾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的時代背景下,以綜藝節目的形式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會產生很大的優勢。《見字如面》通過輕松、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我國傳統的書信文化傳播給互聯網和電視受眾,并深深印在受眾的腦海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最大程度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書信文化的雅俗共賞,徹底實現我國傳統文化在全社會的展示和傳承。
因此,在當今,不論是現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還是在此之后的文化綜藝類節目,都應該借鑒吸取《見字入面》節目的成功之處,堅持在綜藝節目中寓教于樂,并在此基礎上對節目的具體制作發布方式進行改進和創新,根據不同文化的特質來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節目方式。
當今屬于繼口語時代、書寫時代之后的影像時代、網絡文化數字化時代。隨著網絡傳輸的成本越來越低,朗讀在中間會獲得一些空間,但書寫與圖片、影像混合在一起的多媒體內容會越來越強勢。這直接決定了人們分享文化內容的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相較之下,朗讀具有某種“冷媒體”的特點。朗讀的時候,別人只是聽,不是聽者可控的。作為一種文化分類,它肯定會長久存在,《見字如面》在多媒體傳播時代將文化內涵發揮極致,這也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改變傳統傳播模式,首選網絡傳播
《見字如面》于2016年12月上映,首期在騰訊視頻上的點擊量達到了兩千多萬。以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首先是通過傳統操作模式,即在電視臺上播,再移到互聯網平臺上。《見字如面》并未采取傳統的操作模式,在前期節目策劃時,節目組充分調查了現代我國受眾收看電視節目的主要渠道,根據調查后的數據,采取首先在網絡上傳播。官方資料顯示,我國達到70%的受眾通過互聯網收看節目。視頻節目的生產者,抓住了我國新媒體發展的趨勢與步伐,重視互聯網傳播。70%的受眾就代表了70%及其以上的受眾市場,且目前的受眾市場呈不斷擴大趨勢,互聯網會成為我國節目收視的主戰場。只有抓住新媒體發展的時代趨勢,不斷革新節目傳播模式,才可以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見字如面》是實力文化與黑龍江衛視的一次共同創新。互聯網傳播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先進性,決定了觀眾選擇電視節目類型的自主性,結合傳統電視媒體現有的優勢,比如品牌、內容、觀眾信任和廣告運營優勢等等,給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帶來共同的發展。《見字如面》節目在網絡上發布運行后,節目組采取了多種渠道并存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我國廣電行業一直倡導的三網合并政策。《見字如面》改變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模式,首選網絡媒體上的投放,最大限度地擴大節目的覆蓋率,以方便不同的媒介群體收看,這樣也會更加貼近節目制作的主旨,而且極大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重視受眾互動,有效利用彈幕
在互聯網收視環境下,彈幕是觀眾互動參與的重要表現,彈幕包含了觀眾的現實感受,幾百萬受眾共同觀看一檔節目,受眾的感受、想法甚至表情通過彈幕,都可以看到。《見字如面》的導演非常重視彈幕的互動作用,通過彈幕有效及時地得到觀眾的反饋,這有利于節目不斷創新與改進。《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也會收看彈幕,他會根據彈幕調整節目節奏。他認為,以往人們誤讀了互聯網和互聯網用戶,這種新技術并不一定帶來的就是庸俗,大眾主流的價值觀一直沒有變,應該信任受眾,“用戶導向等于娛樂至死這件事是對受眾最大的侮辱。你看不起受眾,按中國人說法是你看不起人民。傳統的電視媒體傳播,盡管在網絡上可以看到節目相關評論,但是在兩個不同渠道上進行,而且評論的數量過于巨大,根本不利于節目組的統計與分析。但是,在通過網絡傳播時,受眾可以用電腦在屏幕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節目制作者也更能直接、高效、及時地看到受眾的感受和反應,為廣大受眾建立了非常暢通的交流渠道,這樣直接高效的互動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在重視受眾互動、高效利用網絡彈幕的前提下,《見字如面》節目組不斷改進節目內容和形式。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互聯網受眾是缺少耐心的,節目的節奏慢了,互聯網受眾在短時間內就會跑掉,所以在網上播放的節目時長要短、節目節奏要快、節目內容要碎片化。但《見字如面》制作人充分發揮彈幕的作用,重視互聯網受眾對節目時長、節目內容、節目主持人及嘉賓的表現提供的意見和建議,在觀看《見字如面》彈幕時,有部分參與彈幕互動的互聯網受眾會發表自己的觀看感受,例如節目節奏過快,未能多傳達這封信的背景或感受,《見字如面》節目組就會根據彈幕中的這些互聯網受眾的反映做出相應的調整,讓節目節奏盡可能慢一點。通過彈幕,及時對節目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進,創造出了一檔成功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在泛娛樂化時代,很多綜藝節目的制作方認為受眾只追尋表面感官的刺激與享受,并不重視節目內容的含金量,這樣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當今低俗、無趣的綜藝節目充斥著網絡媒體的局面。當今,傳媒向下,受眾向上,受眾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和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受眾可以清晰辨識信息的性質是否對自己有用。正是忽略了受眾辨析信息的能力,目前許多綜藝節目一開播便遭遇冷門,以至于中途停播。因此,主流文化才能真正契合受眾的價值觀,穩定受眾數量。《見字如面》抓住受眾這一特質,重視節目內容的含金量,摒棄收視率至上原則,提高節目內容質量,制作出了受眾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
(一)重視節目質量,創作高品質節目內容
網絡上有評論者評價,《見字如面》的播出使極速轉動的文化工業齒輪似乎卡了一下。《見字如面》于2016年12月上映,首期在騰訊視頻上的點擊量達到了兩千多萬。《見字如面》并沒有邀請眾多當紅明星在舞臺上刻意賣笑點、賺淚點,也沒有在節目中設置各種游戲闖關環節,只是邀請一些比較有影響力和朗讀能力較強的明星作為拆信嘉賓,節目不嘩眾取寵,不矯揉造作。在各種博人眼球的綜藝節目泛濫的時代,各種浮夸造作、費盡心思的搞笑綜藝大行其道,《見字如面》帶給受眾的是一場場聽覺與精神洗禮的盛宴,它的成功說明了主流文化傳播需要的存在,說明公眾本來就有這樣的需求,這是人類一直沒變的。很多家庭不看電視,很多人在網上從來不收看綜藝,是因為受眾具有清晰辨析信息性質的能力,很多電視和網絡綜藝節目并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受眾在節目中獲得對自己有用的和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傳統電視媒介上播出,傳統電視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弘揚主流文化價值的義務。很多人認為在互聯網上傳播傳統文化這類題材的綜藝節目并不會贏得受眾的喜愛,現代的互聯網受眾只追求單純的感官刺激,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與理解高雅文化。這種觀點實則是對互聯網受眾的誤讀,實際上互聯網受眾的需求跟傳統媒體是一樣的,人類主流的消費和價值觀在互聯網上同樣是主流。現在很多媒體過度描述互聯網的偽特征,比如這是年輕人的地方,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年齡差異只是因為上網先后不同、對網絡短時間內依賴感習慣不同造成的。互聯網全民化的進程非常快,但互聯網受眾不過是使用和適應了一個新的技術平臺,全社會所有人都是網民,也就意味著沒有了所謂網民的特殊性,只剩下了人民性。《見字如面》在互聯網上獲得幾千萬的點擊,它選取許多優秀的傳統信件,信件具有打開歷史的窗口的作用,雖然信只反映一個歷史的細節、一個重大事件的細節,但信件宏大的歷史敘事,給予人的是粗放的過程和意義的價值,讓受眾在歷史中去認知人際關系,去認知人性,去認識我們社會的運行,這件事情更有個體生命的價值。
(二)摒棄收視率至上原則,抓住固定受眾群體
《見字如面》這種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是有受眾門檻的。《見字如面》并不是簡單地向受眾普及雞湯軟文,它選取的稿件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現今,有許多互聯網用戶對雞湯文體有特殊的偏愛,但是《見字如面》節目制作方并不一味迎合部分受眾群體的喜好,而是通過對核心受眾的采訪與調查,制作出一檔包含人文與歷史精神的文化綜藝節目。
在一定程度上,喜歡雞湯軟文和愛獨立感知、獨立思考,可能是兩個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群體,受眾受教育程度越高,受眾的文化訓練就會越充分,受眾就會逐漸地離開雞湯軟文。但如果受眾是小學文化程度,就會需要一定雞湯軟文的滋養,提升自身的精神涵養。但是當受眾又受了更多一點的教育,這時候受眾會試圖建立自己的獨立感知和獨立思考能力。任何給受眾提供精神養分的作品,受眾都會用一種辯駁的、質疑的態度去面對。這個時候節目就必須呈現出跟受眾感知能力相應的復雜性才能被受眾所認同接受。雞湯軟文比較簡單,但也不能否認他們有一定的營養,它的市場價值是絕對人數,價值傳播的市場價值對應的是人群的品質,大家都有存活的底牌。《見字如面》節目制作的初衷便是希望抓住價值契合的受眾群體,穩定住節目的固定受眾。而且當今中國受良好教育的人群規模是空前的,跨過《見字如面》節目門檻的人群數量很大,它已經大到足夠超越任何感官娛樂節目現在的受眾人數。
雖然,英國綜藝《Letters Live》先于中國綜藝《見字如面》,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都能用相似的形式傳達節目內涵,《見字如面》摒棄了當今綜藝節目的跟風隨大流、一味追求收視率的做法,以優質的中國傳統書信文化為節目內容,但是節目制作主旨不是普及即將逝去的書信傳統,也不是從信的文物價值出發,節目制作更多的是從節目傳播價值去考量入選的每一封信。每一封入選的書信都具有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價值,每一封信都通過明星朗讀形式傳達給受眾,喚醒了我國電視受眾對閱讀的興趣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熱愛。《見字如面》導演用冷靜客觀的態度審視現代互聯網與傳媒的關系,通過對節目形式的策劃、節目內容的選取、節目傳播模式的創新,讓受眾體味到每一封信背后的歷史和故事。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見字如面》的成功之處是值得借鑒與研究的。
1.歐陽宏生,舒三友.論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創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159-164.
2.張韻.中國電視節目版權的歷史建構——以綜藝節目引進為例[J].新聞大學,2015(03):44-51.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