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
關注人、報道人、教育人
——先秦儒家思想對當代新聞傳播活動的啟示
□汪旭
本文以“人”為切入點,將先秦儒家思想與當代新聞傳播活動并行思考,用先哲思想審視當代新聞傳播活動,探尋其失范與不足,尋找借鑒與啟示。
儒家思想;新聞傳播活動;以人為本
馮友蘭先生有言,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中國的哲學中,儒家無疑又是最主流、影響最大的一派。而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之所以唯有華夏文明能歷經滄桑,流傳至今,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器物層面上不斷演進的象形會意文字系統;二是精神層面上根深蒂固的文化價值系統。這文化價值系統的核心就以儒家思想為代表。
新聞傳播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項活動,具有十分鮮明的“人學”色彩。既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當代新聞傳播活動一方面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本土思想中汲取智慧,從而指導自身更好地發展;另一方面如何進行參照借鑒,發現自身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且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儒家是諸子百家中十分“入世”且以“仁義”為核心的學派,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要分為中庸、仁義和禮樂三大部分,中庸屬于方法論,仁義是內容,禮樂是形式。孟子主張“人性善”,是儒家中的理想主義;而荀子則提出“性惡論”,代表著儒家現實主義的一派。在當代,新聞活動又何嘗不在經受著專業主義和現實環境的碰撞呢?儒家經典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中國新聞傳播活動中最好的鏡子。
學生樊遲曾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愛人”。孟子也提到“仁者愛人”的命題(《孟子·離婁下》),真正的仁愛之人是一個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論語·鄉黨》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在下朝以后,聽聞自家馬廄被燒毀,只問是否有人受傷,不問馬,這里反映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社會的主體,遭遇災難時,第一反應是關心人的安危,而非財產損失。但在如今的災害新聞報道中,少數媒體時有發生“問馬”不“問人”的現象,即將報道的關注點放在官員指揮救災,關注財產損失或是災害之劇烈程度,而將真正的人的生命安全、傷亡情況置之不顧,更不用說對受災者災后心理創傷的關懷。這不但不符合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更是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
儒家另一個影響巨大的思想是“民貴君輕”,儒家的政治哲學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王,若當權者不具備這樣的道德條件,人民有權發起革命。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也提出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儒家思想歷史上長期被統治者認定為主流思想,同時依然保留著“民貴君輕”的主張,有它獨特的哲學智慧。在新聞傳播活動中,這樣的民本思想反映為我國媒體必須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黨性原則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即新聞媒體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做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聞工作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為黨和人民溝通的橋梁,宣傳黨的思想,反映群眾呼聲,而非只重領導業績,忽視人民訴求。
在我國,新聞事業具有“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雙重屬性,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摒棄固有思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以黨性原則為根本,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媒體作為社會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若想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除了遵循新聞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外,新聞傳播活動中必須關注人,貼近人,以人為本。
《中庸》本是《禮記》的子篇,經后世“兩程一朱”極力推崇,最終成為“四書”之一。有人說中庸是中國道德哲學的最高智慧,也有人說它不過是軟弱之人不抵抗的借口。“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庸也》)所謂中庸,強調的是一種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處世態度,而我們不妨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中庸思想在當代新聞報道中能帶來什么樣的啟發。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客觀是報道的靈魂,這是新聞傳播活動的應有之義。中庸者,中不偏,庸不易,在新聞報道中不偏的是對新聞的全面報道,不易的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不懈追求。在寫作方式上,新聞寫作要求文筆凝練,樸實去雕飾,而一味地追求樸實則易導致作品單調無味,缺乏對讀者的吸引力,如今新聞作品時政類硬新聞往往陷入模式化寫作的窠臼,而趣味獵奇性的軟新聞則文筆夸張不堪入目。那么如何達到講事實寫報道既不贅言又引人入勝呢?在儒家的哲學智慧中給出了答案:孔子贊賞《詩經》中的說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在新聞寫作中應當精益求精,反復雕琢。“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庸也》),指在寫作上樸實多過了文采,則顯得粗野,文采多過了樸實,則又顯得虛浮,兩者搭配適當才是君子之道,這難道不是對當代新聞寫作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嗎?同樣,在報道內容上,客觀中立的報道態度是我們一貫的主張,這其中就包含著不偏不倚、對立統一的要求。所謂客觀中立,尤其是在人物報道上,對于雙方或多方的觀點不能偏廢,更不能帶有個人好惡、人云亦云,必須不偏不倚,將真實全面的事實情況展現在受眾眼前。
在任何國家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必然有著多重因素多種勢力對新聞的客觀中立施加影響,部分新聞工作者受到政治壓力或是經濟因素的驅使,存在虛假報道、隱瞞報道等新聞尋租現象。我們提倡正面宣傳,并不是對負面新聞視而不見,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提出,正面宣傳并不是報喜不報憂,強調的是傳播效果,壞事發生了,處理得好,批評有理、有利、有節,傳播效果就是正面的;而好事若作為局部當權者的政績來宣揚,傳播效果卻是負面的,損害黨的聲譽。
真正地關民之所切,思民之所想,不斷提升受眾地位,秉持客觀中立的原則,才是媒體提升公信力的根本途徑。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中庸之道,如何在現世的復雜環境中堅守其本義,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用48字概括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其中包括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又在同年第十七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提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黨如此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其原因就在于新聞傳播活動具有影響深遠的教化和導向作用。
《論語·顏淵》中孔子說道:“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上之草,必偃。”風之所向即草之所伏。在禮樂文化傳播中,君子是社會的上層,必須以自身品行引導庶民的傾向,旨在加強輿論引導,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對于輿論帶來的重大社會效果,孔子也有明確的認識,“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論語·子路》)這是孔子對魯定公說的話,話中的“言者”當然是國家的關鍵領導人物。而在當代社會,重視輿論的社會影響,要達到正面的傳播效果,新聞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負責任的媒體應當是社會的瞭望者、風向標,在翻騰的社會潮流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社會前進。
新聞媒體的教育功能是媒體與生俱來的基本功能之一,孟子談到君子的教育“有如時雨化之者”(《孟子·盡心上》),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春風化雨,更提出“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都是提倡良好的教育不但能夠普遍深入、培養德行,更能凝聚人心、穩定社會。當代新聞媒體在教育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首先是影響范圍廣,公眾每天都在進行媒介接觸,它所能影響的受眾階層、年齡范圍遠超傳統學校教育;二是傳播速度快,由于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任何知識的傳播速度遠超于口頭或書本傳授;三是接受門檻低,報刊售價較低,電視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任何人只要能看、能聽,就能從大眾傳媒上獲取信息。
新聞媒體不可只為眼前利益而進行三俗化報道,更不得有損害國家穩定社會和諧的傾向。能否發揮好教育和導向的作用,對于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穩定社會、傳承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1.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馮友蘭著.涂又光,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胡興榮.新聞哲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陳新玲.儒家傳播思想與當代新聞傳播[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