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哲 倪 燕 李廣平
前沿聚焦
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
楊一哲 倪 燕 李廣平
流行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缺少政治或國家學說的看法是片面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系統地分析了國家的本質、職能及國家與經濟的關系,揭示了國家的相對自主性。但要真正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國家的本質,要重新思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將國家、國家權力運行納入生產和再生產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要研究政治、上層建筑、權力、國家與生產的關系即與剩余價值、剩余勞動、資本和積累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則需分析國家和再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從再生產出發思考上層建筑、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的本質,將國家看成是承擔再生產職能的公共部門,界定為再生產的機構、組織與公共權力機器。
國家理論;階級本質;再生產;經典馬克思主義
在經濟、社會、政治的現代化過程中,國家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們對國家理論,特別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在國家理論上的確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在理論貢獻方面,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是否僅局限在揭示國家的階級本質方面?而在理論缺陷方面,能否認可流行的觀點,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在于缺少專門系統的國家理論?如果不是,那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到底是什么?還有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同流派的國家學說的基本要點是什么?要解答這些理論問題,需對國家的本質、特性、職能等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只有對國家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才能從當代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發展出對政治、政治發展的概念建構,對政治發展和現代化的主題、任務、問題、規律、最終目標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重建一種全新的政治發展理論。為了系統分析當代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有必要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不同流派及其演變作一些分析。
為什么要探析國家這一概念?它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闡釋中占據何種位置?政治學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科領域,其對象是探討社會的各種政治現象。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國家無疑是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某種意義上講是關于國家的學說。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等人就主張政治學研究當時構成國家單位的城邦政府。近代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中,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極大地發展了這種觀念。西方傳統政治學流派都將政治視為“治理國家和領導與其它國家關系的藝術的一切知識”①。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對國家概念的闡釋是理解政治概念的基礎。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當階級斗爭不僅發展到政治領域,而且還涉及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家政權的機構時,那才是充分發達的、‘全民族的’階級斗爭。”②政治活動的核心就是國家政權及政權運行,“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的活動方式、任務和內容。”③國家政權是所有階級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的主體,幾乎所有政治現象、形式、問題如權力、權威、統治、合法性、官僚制、暴力、民主、政治斗爭、沖突、政黨、利益集團、制度等,都不能脫離國家。同樣,階級的各種關系、過程、要素(生產、生產條件、組織、生產關系、生產條件再生產和社會關系再生產)、階級體系的動力等,都與國家活動存在著必然聯系。同樣,深入探析國家和權力概念,也有助于人們深化對階級和革命這一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本問題的思考。
從現實社會發展趨勢看,資本主義國家在指導生產活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直接的作用。在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直接雇傭的勞動人口占全國從事經濟活動的勞動人口的40%以上,在這部分人口中,部分直接受雇于國家行政機關,部分則受雇于國有工業部門。同時,國家也越來越試圖通過經濟、計劃、價格和收入政策等杠桿“干預”經濟活動,以影響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在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同樣少不了國家介入的影子,如參與組建監獄、收容所、醫院等,參與供給“福利”名目下的各種服務等。“現在人們的生活和以往任何時候相比,都更多地處于國家的控制之下。”④
由此可知,國家理論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從現實情況來看,國家也對社會生產生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許多學者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誤讀。因此,要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理論缺陷和理論貢獻進行反思并重建。
從理論缺陷來看,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外新馬克思主義,還是非馬克思主義,都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對國家問題的研究。米利班特在 《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中指出:“作為一種設置,它在晚期得到的注意遠比它應得到的重視少得多。在20世紀50年代初,一位著名的美國政治學家寫道:‘無論是國家還是權力作為一種概念在政治研究中,都沒有得到注意。……’這并不意味著西方的政治學家和政治社會學家始終沒有通常稱作國家理論的東西。相反,恰恰是他們提出的國家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他們比較輕視作為政治分析核心的國家。”⑤“在其他方面,馬克思主義者對結合活生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和文化現實來討論國家問題,只作了很少的有價值的努力。”⑥晚年的阿爾杜塞也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遺產里找不到任何真正關于階級斗爭的組織,尤其是關于政黨和工會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對于國家、意識形態、政黨、階級斗爭的組織幾乎沒有作任何說明”。⑦
吉登斯認為:“直到最近,社會學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國家的存在,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還是其他流派的社會學家,都概莫能外。”⑧“但是不論在哪種思想傳統中,國家都沒有成為系統研究的對象。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家活動的影響上,而不是國家本身。實際上,在有關國家的論述方面,馬克思本人也只留下只言片語,他畢生的精力主要是以自己的研究領域——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各種關系——為基礎,對早期經濟理論進行猛烈的批判。”⑨吉登斯還進一步指明了馬克思在國家理論研究方面的問題:“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對于現代國家的分析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的話,我們還必須指出,他們也存在著兩種分析顯得相當不足的情況。其中之一是國家與官僚制的問題,或者更一般地說,是國家與管理權力的問題;另一種是國家與民族(Nation)的關系問題以及民族國家與軍事力量或者說暴力的問題。”⑩
從理論貢獻來看,學者們對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理解僅僅局限在其揭示了國家的真實本質。對于揭示國家的真實本質這一點,經典馬克思主義者無疑是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列寧曾說過:“國家問題是一個最復雜最難弄清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被資產階級的學者、作家和哲學家弄得最混亂的問題。”?剝削階級思想家對國家形成和本質提出了多樣的解釋,如“神權論”、“契約論”、“沖突論”、“暴力論”、“理念論”、“倫理論”、“共同體論”、“權力論”。這些觀點阻礙了人們關于國家真實性的理解。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最大功績就是破除了一切非馬克思主義學說對國家本質、性質上所傳播的混亂觀點,揭示了國家、階級、階級斗爭之間的復雜關系。政治在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離開階級、階級斗爭就沒有什么政治可言。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國家自始至終離不開階級。那么,經典馬克思主義除了明確國家的階級本性這一重要理論貢獻外,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理論貢獻呢?為此,我們應思索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經典馬克思主義在國家理論方面的貢獻。
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不僅局限于國家的本質方面,為了揭示國家的階級本質,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國家與經濟的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對國家的相對自主性問題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述了國家階級本質。在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他又說:“由于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由于它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公共權力作為鎮壓和壓迫階級的新手段,是指武裝的人——軍隊、警察和物質的附屬物——監獄和強制機關。“這個特殊的公共權力之所以需要,是因為自從社會分裂為階級以后,居民的自動的武裝組織已經成為不可能了。”?馬克思、恩格斯還反復地闡釋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本質的階級性。在 《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闡述了資本主義國家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家首先是統治階級的強制機器,它本身為它的所有制和對生產資料的控制所限定。在 《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寫道:“現代工業的進步促使資本和勞動之間的階級對立更為發展、擴大和深化。與此同步,國家政權在性質上也越來越變成了資本借以壓迫勞動的全國政權變成了為進行社會奴役而組織起來的社會力量,變成了階級專制的機器。”?恩格斯寫道:“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國家是“一個剝削階級的組織,以便維持它的外部的生產條件,特別是用暴力把被剝削階級控制在當時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那些壓迫條件下。”?
后來,列寧在 《國家與革命》等著作中也重復了馬克思恩格斯上述關于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本質的觀點。他說:“特別是帝國主義時代,銀行資本時代,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表明,無論在君主制的國家或最自由的共和制國家,由于要對無產階級加強鎮壓,‘國家機器’就空前地加強起來,它的官吏和軍事機構也就駭人聽聞地擴大了。”?類似的提法還有:“資產階級國家雖然形式極其繁雜,但本質是一個:所有這些國家,不管怎樣,歸根到底一定是資產階級專政。”?
第二,分析了國家和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經濟關系總是一定具體的、歷史的生產關系,如剩余價值、利潤、利息、地租、價值資本、積累、賦稅、預算、公共信用、債務、資產價格或泡沫等等,現代階級就是通過具體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馬克思在 《資本論》及相關手稿中,有大量對國家、權力、政府進行經濟學分析的段落。恩格斯也給予高度關注:“如果巴爾特認為我們否認經濟運動的政治等等反映對這個運動本身的任何反作用,那他就簡直是跟風車作斗爭了。他只需看看馬克思的 《霧月十八日》,那里談到的幾乎都是政治斗爭和政治事件所起的特殊作用,當然是在它們一般依賴于經濟條件的范圍內,或者看看 《資本論》,例如關于工作日的那一篇,那里表明立法起著多么重大的作用,而立法就是一種政治行動。或者看看關于資本階級的歷史的那一篇(第24章)。再說,如果政治權力在經濟上是無能為力的,那么我們又何必要為無產階級的政治專政而斗爭呢?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在 《工作日》中,馬克思深入分析了作為國家權力運行的立法行為在剩余價值生產,即強化經濟剝削行為中的作用。它具體表現為國家立法及其他活動對工作日的延長或限制。例如,我們對照一下英國現行的工廠立法和從14世紀一直到18世紀中葉的勞動工法。現代的工廠法強制地縮短工作日,而當時的勞工法力圖強制地延長工作日。在 《資本原始積累》中馬克思特別強調了暴力、國家權力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中的作用。“原始積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時間順序特別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在英國這些因素,在十七世紀末系統地綜合為殖民制度、國債制定、現代稅收制度到保護關稅制度。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殘酷的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在 《資本論》及手稿的其他地方,馬克思按照自己有關 《資本論》六冊結構中 《國家篇》的寫作計劃,對國家與經濟關系中一系列問題如稅收、預算、財政、保護關稅、殖民制度、國債、銀行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實際上對國家在資本主義運行、發展中作用、作用形式、機制作了精辟的論述。
第三,指出了國家的相對自主性。馬克思認為,國家及權力作為上層建筑,相對于經濟基礎具有相對獨立性。這首先體現在國家體系內部各種權力的關系、地位和影響上。在馬克思的政治分析框架中,提出了在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的階級(或階級黨派)和政治上占據主動的階級、集團或黨派及國家和政府間的差別,特別是社會階級實際權力與名義權力的區別。國家機關的真正權力往往掌握在承擔管理或行政職位的人手中。要識別出這些機關中哪些具有“真正的權力”。這些真正權力機關包括中央政府、預算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它們是國家機關中的特別機構。統治階級并不直接治理。政治上占優勢地位的階級或集團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依靠其對國家機關分支的掌控及影響得到真正權力。所以,一個國家的掌權者并不一定是統治階級。或者說,統治階級(如資產階級)并不一定直接掌握國家權力。馬克思在談到1849年德國革命以后的資產階級時指出,德國資產階級在名義上取得了普魯士的最高控制權,但實際上只取得了最微不足道的一點間接利益,以舊官僚和舊軍閥為代表的“反革命聯盟”卻接管了國家機關所有的最重要的位置。在分析法國所謂“路易·波拿巴主義”時,馬克思認為:“因為波拿巴主義畢竟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真正的宗教,資產階級沒有自己直接進行統治的能力,因此,波拿巴式的半專政就成了正常的形式,這種專政維護資產階級的巨大的物質利益,甚至達到了違反資產階級的意志的程度,但是,它不讓資產階級親自參加統治。”?德法兩國的政治實踐表明了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資產階級)與政治上占支配地位階級、集團以及統治階級和管理階級群體在地位作用上是有差別的,甚至是分離的。
其次表現在統治階級的利益結構、關系及實現方法上。統治階級的利益分為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特殊利益與公共利益,應當努力實現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普遍利益。掌權者為了謀取保持統治合法性不應當直接代表或努力實現經濟利益、特殊利益。掌權者內部通常存在相當數量的權力集團、政治派別勢力,彼此經常發生權力沖突及利益對抗。這種情形并不妨礙國家仍是統治階級的機關或權力,體現了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分離、對立及國家機關的相對獨立性。國家和國家權力有相對獨立性,這一問題從分工的視角來看是最容易理解的。社會產生著它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職能,被指定去執行這種職能的人就形成社會內部分工的一個新部門。這樣,他們就獲得了人民授權給他們的相對獨立的特殊利益,他們就成為獨立的人,于是就出現了國家。
但國家的相對獨立性最根本的體現是國家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社會的決定性反作用。晚年的恩格斯在幾封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信中,對作為上層建筑核心的國家、國家權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作用作了極為出色的分析,認為上層建筑、國家、政治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種:它可以沿著同一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展得比較快;它可以沿著相反方向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它在每個大民族中經過一定的時期就都遭到崩潰;或者是它可以阻礙經濟發展沿著某種方向走,而推動它沿著另一種方向走,這第三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歸結為前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但是很明顯,在第二和第三種情況下,政治權力能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并能引起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因此,關于國家、國家權力的相對獨立性、國家的決定性反作用等觀點,經典馬克思主義作了較合理、較詳細的闡釋,為國家自主性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四,探討了國家、階級和革命三者之間關系。在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特別是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中,對無產階級專政即正在消亡中的國家的觀點,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國家消亡是消滅階級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關鍵論點進行了反復闡述。列寧提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問題,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它首先要奪取國家政權,然而,實現革命最根本的障礙是國家機器和國家權力本身的存在,打碎舊的官僚制國家機器是實現革命轉變和過渡的主要前提。對此問題,列寧在 《國家與革命》中進行了詳細闡釋。一些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者,如法國學者列斐伏爾在1976年發表的 《論國家》中就明確指出了國家消亡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中心位置。他指出,馬克思對國家基本持批判態度,但卻沒有完善的國家理論,而在當代世界上卻出現了國家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甚至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國家控制;另一方面,列斐伏爾認為現實社會主義社會在解決、取消政治異化方面沒有取得進展,反而導致了國家干涉、政治異化的極端形式。列寧的國家理論中存在一個矛盾:列寧一方面設想了一個正在消亡的國家,又同時設想了注定要變成國家機器和工具的政黨,由于政黨也變成了國家機器,國家又怎么能消亡呢?
在理論缺陷方面,無論是國外新馬克思主義陣營還是非馬克思主義學者都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在于忽視了“國家理論”,似乎這一觀點已經成為了“共識”。為什么他們會形成這種共識呢?普蘭查斯曾專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在馬克思那里,出現這種遺忘的原因是他的主要理論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特征里經濟不僅具有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還具有支配作用,于是馬克思就集中于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方面,忽視了國家的其他方面。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找到關于國家理論的一般原則,但沒有詳盡的國家理論。在列寧那里,出現這種遺忘是因為列寧卷入到直接的政治實踐中去,只是在主要是論戰性的著作,如 《國家與革命》,中才涉及國家問題,但它們并不具有理論狀態。列寧關于國家的有些方面的分析,已陷入工具主義觀念。在第二國際那里,出現這種遺忘是因為它信奉經濟主義。而經濟主義認為可以把國家歸結為經濟基礎的簡單的附帶現象,政治活動則應當把經濟當作它的主要目標,于是對于國家的專門研究,就成了多余的事。?
吉登斯也談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缺乏國家和政治理論的原因:“這種情況之所以產生,部分是因為社會科學中存在的極端扭曲的分工觀念,它認為社會學所要研究的是 ‘社會’,即19世紀思想家所說的 ‘市民社會’,即包括經濟、家庭以及外在于國家的其他制度。對于國家的研究被看作是 ‘政治學’或政治科學的專屬范圍。然而從某種程度上這種對國家的回避還有更深層次的思想根源,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紀。在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中,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所延續的是一個共同的譜系。在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國家只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按照早期經濟學家的說法,社會變遷的最重要的動力來自生產領域,即市民社會領域。國家只負責提供一個能夠使經濟契約受到保護的法律框架,并從整體上監督共同體的利益。”?
然而,經典馬克思主義那里真的忽視了對國家理論的關注嗎?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深入考察,我們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對國家問題的關注是較充分的。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在1842—1843年對黑格爾法哲學關于家庭、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的反思中開始的。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君主制、共和制、官僚制、民主、所有制等一系列政治理論進行了深入思考。在 《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分析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對民主政治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科萊蒂為 《馬克思的早期著作》所寫的序言指出: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已經有了有關政治和國家的非常成熟的理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畢竟包含了國家依賴于社會這一明確的主張,批判地分析了社會主義,連帶地分析了與之相對立的人民代表制理論,并且指出必然最終消滅國家本身的這種前景。”就政治方面來說,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在這方面沒有多少可增添,而 《論猶太人問題》則是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所闡述的國家理論“絕妙的繼續”。?
1846—1875年之間,馬克思相繼出版了一系列關于革命政治實踐、歷史方面的論著,如 《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年)、《哲學的貧困》(1847年),《共產黨宣言》(1848年)、《法蘭西階級斗爭》(1849年),《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年),《法蘭西內戰》(1871年),《哥達綱領批判》等。在這些論著中,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和國家的一系列問題,如資本主義各個時期官僚機器擴張、打碎國家機器、國家消亡、無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權力等進行了較深入的論述。恩格斯也出版了一系列政治性論著:《反杜林論》、《論權威》、《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及 《關于歷史唯物論的書信》等,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概括、歸納和總結。
19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馬克思終生所致力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革命達到豐收結碩果階段。馬克思也制定了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體系組成部分的國家理論的思考、分析與寫作計劃。在 《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馬克思提出了撰寫 《資本論》的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了“五篇結構”、“六冊結構”和“四卷結構”。在這些結構體系中都包含專門闡釋國家理論的內容。如馬克思曾打算將 《資本論》分為六冊出版:(1)資本;(2)地產;(3)雇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國家篇涉及內容有:國家本身,國家職責,非生產階級,賦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移民,匯率,關稅與自由貿易等等。可以確定,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體系中,國家問題是專門性的重要問題,得到了詳細研究。因此,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存在對國家理論的遺忘,缺乏國家、權力、統治、意識形態理論的流行觀點,是缺少充分依據的。
應當指出,后來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及理論流派所關注的各種問題、提出的各個觀點都可以在經典馬克思主義中找到相關闡述。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缺陷并不在于其忽視了國家理論,相反,它對國家的關注是極充分的。那么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缺陷究竟是什么呢?
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缺陷在于雖然提出了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主導形式的階級分析方法,但并沒有將這種方法真正貫穿于對國家的階級性及國家與革命的辯證關系的分析之中。其中,對國家階級本質的闡述無疑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最重要的內容。但對國家、權力的分析,在方法上受到社會學范式的影響較大,缺少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和原理,對國家、權力及其與階級之間關系進行具體、歷史的探析。盡管在 《資本論》及有關手稿中,對一定歷史境遇之中的國家、國家機器的作用進行了經濟學分析,但不充分。國家和經濟的相互關系是極其復雜的,對這種關系的分析又有助于探析國家性質、職能、作用和國家運行等問題。如何認識國家機關的社會性、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它與國家機關的階級性、制度性是何種關系,國家、國家權力有哪些特性,國家本身如何自我運行,國家及權力有哪些具體形態等問題,在沒有對國家階級性及國家作用進行充分經濟學分析的條件下,都不可能得到合理說明。
那么如何消除經典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缺陷呢?辦法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予以重新思考,即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唯物主義歷史觀出發,認定國家并不是黑格爾所說的“自在的”、完全獨立的存在,它屬于政治上層建筑體系范疇,它依賴于經濟基礎、生產關系體系,但在一定條件下對經濟、社會過程起著決定性反作用或支配性作用。國家問題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原理的影響。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國家作為政治組織同社會經濟過程的關系越重要,便越成為考察國家本質、性質、職能及權力運行的重要內容。國家體現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即政治和經濟的關系,說明了國家、國家權力的相對獨立性,它是起決定性反作用或支配作用的社會結構力量。經典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者對此都作出了明確闡釋。“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剩余勞動的獨特經濟形式,決定著統治和從屬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直接從生產本身產生的,而又對生產發生決定性反作用。”毛澤東認為:“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普蘭查斯也認為政治具有“支配性”地位,在一種結構中互相關聯的幾種因素(如政治的、經濟的和意識形態的等等)當中,具有支配性地位的應是政治因素。?壟斷資本主義的特征在于它實現了支配性角色從經濟到政治(比如國家)的移置。政治上層建筑的這種決定性、支配性作用的產生是因為資本主義實現了由自由競爭向壟斷的轉變,國家干預影響力增長。國家干預力量的增長、國家的支配性地位首先在于權力和經濟的關系:國家權力是維持經濟關系,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現代的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只靠國家權力來“維持”,而且國家權力,如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量。
此外,要精確分析國家和權力的作用,還應當重新思考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除了這兩對基本矛盾,還應重視生產和再生產的矛盾。恩格斯曾指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不單純是物質生產,它主要是剩余價值和資本生產;再生產則是通過生產條件周期性替換和再投入,確保生產(即剩余價值和資本生產)的連續性、長期性的過程。生產和再生產的矛盾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中,它們是較之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更為根本的矛盾。所以,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現代階級分析方法來分析、研究、理解國家,要將其納入生產與再生產的矛盾或相互作用之中。一方面,要研究政治、上層建筑、權力、國家與生產的關系即剩余價值、剩余勞動、資本和積累之間的關系。“階級斗爭的中心問題都是剩余的榨取和占有……國家不但是作為一種占有剩余產品的手段而出現的……而且是作為一種分配方式而出現的,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分配國家占有的剩余。……國家可能是剩余占有的第一個系統的工具,甚至可能是剩余生產的第一個系統的組織者。”國家權力是影響、調節、維持生產的組織力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分析國家和再生產間的辯證關系。“在馬克思那里,大部分關于上層建筑和其他環境的理論有待于我們去制訂……必須制訂出關于上層建筑特殊因素的特有本質理論。”?阿爾都塞認為,被馬克思主義經常用來把經濟和各種非經濟的實踐之間的關系加以概念化的“所謂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關系,只是一種描述性的隱喻,它需要從理論上加以發展。阿爾都塞賦予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是一種功能主義的關系。在這里“再生產”概念占據中心地位。從再生產基礎出發思考上層建筑、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的本質,將它們界定為再生產的結構或再生產職能的承擔者。國家是承擔再生產的公共部門,它本身是再生產力量。它既要承擔生產資料再生產、如環境保護、能源供給、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產業結構調控和國家宏觀調控等等,又是勞動力再生產職能的承擔者,如調整勞資關系、就業、人口、社會保障、教育及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等。要正確認識國家、階級、革命三者的關系。這種辯證運動的動力是社會總產品的再生產運動,是資本主義積累再生產機制和世界體系的運動。世界體系中資本主義積累及其再生產過程,是決定階級、國家、革命及三者關系的現實動力。
注釋:
①[法]莫里斯·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頁。
② 《列寧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頁。
③ 《列寧文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頁。
④⑤⑥[英]拉爾夫·密里班特:《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6、11頁。
⑦? 轉引自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論叢》,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441、467頁。
⑧⑨⑩?[英]安東尼·吉登斯:《批判的社會導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4、54、61、55頁。
?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頁。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172、171、704—705、701、2頁。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29、631頁。
??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8、200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19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頁。
? 轉引自[英]拉爾夫·米利班特:《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6—17頁。
?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頁。
? 轉引自[加]艾倫·伍德:《新社會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0頁。
?[加]艾倫·伍德:《民主反對資本主義——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重慶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4頁。
A81;D03
A
(2017)10-0038-07
楊一哲,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政法所,湖北武漢,430077;倪燕,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政法所,湖北武漢,430077;李廣平,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政法所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