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運河中學 (221300)
韋 蓮●
?
巧用化學小實驗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江蘇省邳州市運河中學 (221300)
韋 蓮●
化學小實驗豐富、有趣、也很實用,在化學教學中若能科學合理的應用化學小實驗,就能夠節省教學的時間、縮短學生接受知識的時間,提高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如能靈活的應用化學小實驗,就能夠突破化學教學的瓶頸,使課堂內外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通過試驗提高學生化學知識的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化學知識綜合能力的提升,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積極意義.
化學小實驗;合理應用;靈活應用;課堂效率
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重視“教”與“學”的聯系,而教學實踐中教”和“學”往往是南轅北轍,教師“教”顧不上學生的“學”,學生能學多少算多少.學生的“學”不管老師的“教”,自己愿學多少學多少,這就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難以保障.在化學教學中如能科學合理、靈活應用化學小實驗,就能夠節省教學的時間、縮短學生接受知識的時間,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內外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化學知識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化學知識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中對化學小實驗不能太過輕視,將教學中涉及的化學小實驗一帶而過,學生連小實驗的操作經過都看不到;也不能太過依賴,使化學教學重心發生偏移,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化學小實驗.例如,在學習《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中,借用小實驗提高課堂的活躍性,卻不可選“黑面包實驗”,這個小實驗和教學內容不太搭,應放在《糖類 油脂》教學中.
其次,化學小實驗的量要適當,不求多但求精.每一個化學小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都有其目的性,不結合教學實際亂用小實驗,不但會造成化學實驗的擁擠,影響正常的化學教學,還會引起化學課堂教學秩序混亂,學生只是看熱鬧,并不能準確領會教師做實驗的目的.例如,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教學中,可以用小實驗來證明這些物質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如小實驗“會變色的碘水”:取少許水加入試管,然后再向試管內滴入幾滴碘酒,得到啤酒色的液體;再向試管中滴入幾滴淀粉試液,試管中的顏色會變成深藍色;然后再通過燃燒火柴、滴加雙氧水、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等使試管中的液體不斷變化顏色.小實驗的操作簡單,但色彩豐富,妙趣橫生,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碘”就如此有趣,那么“氯、溴”會不會更有趣?他們的化合物會是什么樣子?在這個小實驗中有沒有碘的化合物參與反應才導致溶液變色?一系列的興趣和問題將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充分的激發出來,保障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再次,要不斷豐富化學小實驗的表現形式,讓學生通過看、聽、想等行為體會小實驗所蘊含的化學知識.例如,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如“毛刷實驗”:鈉、鎂、鋁都屬于活潑金屬,與氧氣會發生強烈的反應,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到鈉不能直接放置在空氣里,需保存在煤油中,這說明其金屬性非常活潑;鎂條可在空氣中燃燒,與沸水能發生反應,證明其金屬性也很活潑;而鋁好像很穩定,幾乎感覺不到它與氧氣的反應,也不易與水發生反應,鋁壺、鋁鍋等是生活中的常見物,然而通過化學手段除去鋁表面的氧化膜,情況就不一樣了,“真實的鋁”其金屬性也很活潑,小實驗中鋁條表面的白色毛狀物質就是氧化鋁.通過小實驗的演示使學生看到物質形態的變化及變化過程中的色彩、狀態等,使其對化學物質產生興趣,進而對化學學習產生興趣.又如,通過多媒體播放化學小實驗“會跳舞的木炭”,讓學生真實的看到實驗的過程.再如,讓學生參與化學小實驗,自己動手做等等,這些都能夠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學習的專注性、積極性得到提高.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化學小實驗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第一,要靈活選擇實驗的操作形式.教學中小實驗可以由教師自己操作,也可以由教師帶著學生操作,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例如 “蛋白留字”的小實驗,實驗結果:煮熟的雞蛋和普通的雞蛋沒有什么區別,但剝開后蛋白上卻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用醋酸寫的字.這個實驗雖然簡單,但是要用到醋酸溶液,且過程較為復雜,在實驗前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演示實驗過程,指導學生課外操作.又如,“制作鞭炮”的小實驗,實驗目的是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興趣,讓學生看到幾種物質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發生爆炸,釋放巨大的能量,這類實驗適合課堂導入時應用,這樣有利于保證實驗的安全性,提升學生對化學教學的神秘感,使其發揮主動學習的潛能.
第二,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和學生合作、啟發學生探索實驗、設計實驗.例如,在《鎂與醋酸、鹽酸的反應》實驗中,學生對食醋有一定的認識,結合食醋能夠除水垢等化學性質,引導學做“會跳舞的雞蛋”,理論上雞蛋會變軟、略透明、且能在白醋中“跳舞”,但實際實驗中由于操作的細微差異,結果也可能不盡相同.教師在啟發學生做實驗時,先告訴學生雞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網絡傳言將雞蛋泡在白醋中可以美白皮膚,同學們覺得可行嗎?如果將雞蛋泡在白醋中會發生怎樣的結果?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約一個禮拜后實驗結果出來,再將其與預測的結果進行對比,利用學生實驗結果的差異性讓其反思化學實驗的技巧,提高其化學知識的學習、探究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第三,小實驗要“大做”.一些有趣的實驗雖然教學上沒有要求必須進行分組實驗,但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實驗室的條件靈活組織學生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化學學習的趣味性.例如《糖、乙酸的性質》教學中,本節內容的實驗本來都是演示實驗,但由于實驗的趣味性較強,如黑面包實驗、黑糖變白糖實驗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小實驗,引導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求知意識,以提高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化學小實驗雖“不起眼”,但只要用的好,用的合理、靈活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極為有用.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化學小實驗的巧用,以促進化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1]黃恭福,鄒海龍,基于學生發展的高中化學教學實驗設計研究[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01):3-6
[2]張少文,巧用化學小實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01):28-30
G632
B
1008-0333(2017)12-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