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祥 徐玉青
手機在“無紙化”課堂中的應用研究
□栗祥 徐玉青
本文結合現代網絡和手機的運用現狀,探討無紙化課堂在現代教學管理中的可行性及操作策略。根據大學生課堂學習現狀,結合現階段大學課堂的學習規律以及大學生課堂手機使用的客觀實情,分析無紙化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差異,而后提出無紙化課堂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與時俱進的必要性,最后對推動“無紙化”課堂有序發展的策略展開探討,旨在為促進“無紙化”課堂的有序發展提供思路。
“無紙化”課堂;智能手機;大學課堂;發展前景
“無紙化”課堂指的是在課程教育的全面環節,諸如備課、授課以及作業布置等,教師與學生經由電子設備達成信息傳遞、展示,進一步實現信息傳輸的高效率、信息種類的豐富性,為教學追蹤提供便利,為教學監測提供便利。“無紙化”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推崇互動化的數字教學服務,涵蓋了海量豐富的教學資源、隨時在線的學習互動及個性化自主學習,使學生不受時空限制,變被動學習為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無紙化”課堂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推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有序轉變,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大量資源的節約,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對“無紙化”課堂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正式學習指的是學校的學歷教育以及參加工作后的繼續教育,通常由外界發起、組織。大學專業課程是本專科學歷教育的重要課程,不同專業細分的一系列專業課程同樣屬于學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部分專業課程基于教育部門指導,通過高校教學機構派任教師,依據既定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于特定場所、時間開展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為實事求是的正式學習。
系統學習,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就好比大學課程學習是高中學習的延伸,不管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均凸顯著學習的系統性、延續性以及連貫性。
傳統學習指的是在學習領域對前人經驗成果的傳承、統一,主要表現為在特定場所、時間,展開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在學校傳統學習中,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相應數量的學生與特定場所(教室),開展特定時間(如45分鐘課時)的知識傳授、接收而實現的。教師與學生在同一時間空間下,當面開展溝通交流,產生教和學的課堂行為。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經濟逐步深入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開展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社會要求他們的學習保持持續發展、延至終身。大學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鑒于此,教學實踐中十分提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達成對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進而強化未來競爭力。
智能手機具備便攜、信息傳輸迅速、功能眾多以及娛樂性強等特征,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大學課堂使用手機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大學生在大學課堂使用手機主要可劃分成兩方面,即純粹玩手機和輔助學習。
現如今,智能手機可算得上是便攜式個人電腦,具備獨立的操作系統及運行空間,使用者可自行裝載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序,連接移動通訊網絡,轉變成集通話、短信、網絡連接、影視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個人便攜終端設備。學生在課堂中玩手機具體可歸納為:(1)運用手機常規通訊功能,接打電話、收發短信等;(2)沉迷手機網絡世界,如刷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等;(3)將手機作為娛樂工具,用以玩游戲、看視頻等;(4)單純擺玩手機,將手機視作消遣對象或漫無目的地玩弄。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原因有:(1)高考結束后,為了釋放壓力,利用手機消遣;(2)對大學課堂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玩手機消磨時間;(3)課程、作息安排使得學生疲勞,玩手機解困;(4)處于從眾心理,其他同學玩手機,自己也玩。綜上,學生自身缺乏內在學習動力、自知力不足,使得大學課堂學生純粹玩手機現象屢見不鮮。
據果殼網相關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在校大學生超過70%經常使用智能手機,每天使用時間在2-3小時之間,而此類數字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地區,則變成超過90%經常使用智能手機,以及每天使用時間超過3小時。同時,伴隨4G時代的全面來臨,無線手機網絡速度越來越快,深受大學生的青睞。針對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現狀,全球范圍的政府機構、教育部門、網絡服務供應商等紛紛意識到手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并展開了大量研究,收獲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諸如,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K-Nect教學研究項目,可讓學生利用與教師教學課堂相配套的教學資料。我國一些高校同樣展開了大量的手機輔助教學研究工作,諸如北京大學研發的學生自習室查座系統、吉林大學研發的教師手機藍牙點名系統、湖南科技大學推出的手機課程查詢及考分查詢系統等。
傳統課堂下,教師采取筆記本、教材進行備課,同時在備課過程中,會通過查看相關書刊雜志以得到各種有價值的信息。用手寫字不僅不夠迅速,并且倘若學生借閱教師的備課內容,可能會出現讀不懂教師書寫筆跡的問題。
“無紙化”課堂下,教師備課則是借助網絡等查閱信息資料,并使用各種應用軟件制作教學課件、視頻等。網絡資源極為豐富,既可檢索國內網站,又可引入國外的網站內容,增強備課內容豐富性的同時,為教師備課過程帶來極大便利。與此同時,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資料進行打印,學生也可隨時對教師備課內容進行調閱,為教學共享、教學互動提供便利。
傳統課堂中,教師主要借助粉筆、黑板及相關簡單教具開展教學。粉筆灰或多或少會對教師、學生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并且倘若黑板過小,便難以容下足夠的教學內容;倘若黑板過大,便難以得到充分利用。教具不僅沉,且過于簡單乏味,極易使喜歡新鮮事物的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
“無紙化”課堂中,教師運用手機、電腦等與學生展開備課內容、教材分享,還可依托網絡分享當前新奇新潮的教學輔助內容,還可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開展生動的教學。
傳統課堂下,學生通常是在筆記本、書本上展開作業內容書寫,書本通常為數年前出版,使得課后練習內容難以與社會發展保持實時同步。另外,面對冷冰冰的紙質書本,學生極易會對學習、練習等逐漸喪失興趣。
“無紙化”課堂下,學生可通過手機網絡了解學科知識前沿動向,作業可采取人機互動方式,可錄制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作業內容,通過微信、微博,向其他同學分享自身的學習成果。
伴隨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教育理念已然難以跟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腳步。“無紙化”課堂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推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有序轉變,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大量資源得以被節約,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校在時代發展新形勢下,要緊跟社會發展腳步,強化改革創新,在先進理念、成功發展經驗的支持下逐步開展好“無紙化”課堂教學工作。如何進一步推動“無紙化”課堂有序發展,可以從以下相關策略著手:
1.讓手機成為教師備課的輔助工具
以管理類專業課程為例,課程設計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比如“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內容十分枯燥,一學期過后,除去課后學生自主案例分析的時間,其他絕大多數時間學生都沉浸于手機世界中,不利于專業學習的開展。鑒于此,教師在今后備課中,可嘗試開展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備課期間將部分重點、新穎的知識點轉化成微課視頻的形式,建立特定的手機討論群供學生觀看、分享;同時可收集與專業課程相關的課外資料以鏈接或者二維碼的形式供學生查閱、觀看。大量實踐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對精短的視頻十分感興趣,通常點擊視頻,都會將其看完,即便有理解不完全的可能,但有助于課前預習,不僅不再禁止學生帶手機,反而將手機作為上課的必備裝備,引導學生將手機作為媒介,針對視頻中的專業內容進行討論,于特定時間內,學生可通過查找讀過的資料,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讓手機成為學生的綜合圖書
在課堂中,將學生作為主體針對相關知識點開展討論,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案例分析的師生互動上,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對于大學教育,創新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大力倡導“創客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創新教育形式,其旨在培養將各式各樣創意轉變成現實的人。基于創客教育、“手機+移動互聯網”平臺,對多種不同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可促進學生對問題自主分析、自主解決能力的培養,切實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大學專業課程案例分析通常為較為開放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綜合性,一般是針對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制定處理方案,受限于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難以拓寬思路,在手機、網絡的幫助下,便可隨時對自身研究成果予以分享,教師給予科學的啟發,學生在面臨疑難問題或遇見新思路時,可借助云計算平臺幫助解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手機云端即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即為一本收集有大量學科知識的綜合圖書。如同教師面臨難題時一樣,可尋求手機的幫助,這就是“無紙化”課堂的發展。多學科知識撞擊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課堂可推動“無紙化”課堂的有序發展,可激發學生創新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讓手機成為課外展現、交流的拓展平臺
教師在課外輔導、交流過程中,可運用手機建立微信群或者微博,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分享。通過鼓勵學生結合相關課程內容設計微課視頻,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當代大學生有著“隱性表現欲”的特征,也就是在課堂上不樂于發言,然而在網絡環境下,卻十分樂于展現自我,包括樂于自拍,樂于錄制視頻,樂于在朋友圈、微博發表個人見解等。要重視人與人相互間面對面交流能力的培養,研究表明,倘若由隱性發展至顯性,可有助于消除部分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而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尤其是對于自尊心強又希望表現自身的當代大學生來說,智能手機可轉變成學生學習、展現自己的有利拓展平臺,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高校課程設置應當凸顯實踐教學主體地位,對專業課與基礎課、理論課與實踐課開展科學合理劃分。同時,要突出專業課程的應用型特征,理論知識將社會應用作為核心,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結合不同學習模塊對教學課程開展設計。“無紙化”課堂可開展小班教學,每個學生一部智能手機,將學生劃分成各個小組,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學習期間踴躍討論,互相幫助,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并推進學生相互間的友誼。
受限于一些高校專業實訓教學過程中難以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鑒于此,高校可依托“無紙化”課堂為學生打造虛擬實訓基地,構建仿真模擬實驗室,此類實驗室有別于傳統演示性實驗室,其側重對現實感的強調,借助3D原理,突出專業流程中不同崗位的操作方式、技巧,實現學生實訓模式與今后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另外,還可通過無線局域網構建仿真模擬實驗室校園網絡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入仿真模擬實訓室,強化學生專業實訓能力。
現階段,高校對學生推行的考核機制主要為考試測評,為了推動“無紙化”課堂的有序發展,高校應當構建無紙化考試系統。該系統由教師管理系統、學生考試系統組成,系統功能包括隨機組卷、考試計時、計算機閱卷、考試成績管理以及學生信息管理等。無紙化考試系統主要通過應用軟件完成以上一系列功能的實施,該系統可隨機循環產生操作題、客觀題的選擇。在該種考試環境下,不僅可縮減學生作弊現象,還可充分檢測學生專業學習的成效,并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育行業迎來了發展契機。針對創新課堂的研究多種多樣,諸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然而用以實踐的尚屬少數,現階段大學課堂學習依舊以傳統課堂為主。需要明確的是,傳統課堂的優點特征與課堂手機使用“低頭族”的出現相互間存在極大矛盾。如何實現對該種矛盾的有效消除,可將手機、互聯網科學合理引入到大學課堂,將此作為媒介,推進傳統課堂與創新課堂的優化整合,推動“無紙化”課堂的發展,是應對大學生心理需求、學習需求的一大必然趨勢。與此同時也必將面臨一系列考驗,諸如對教師備課能力的要求升高、課堂紀律管理難度加大、學生自律能力不足以及學習理論不夠成熟等。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研究、總結經驗,全面分析現階段大學課堂學習、大學課堂手機使用現狀,清楚認識無紙化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差異,結合大學生心理需求、學習需求,強化智能手機在“無紙化”課堂中的實踐應用;依托“無紙化”課堂,推進課程設置體系改革;依托“無紙化”課堂,開展模擬實訓教學;依托“無紙化”課堂,構建無紙化考核機制等,積極促進“無紙化”課堂的有序發展。
1.李海偉,王文明,馮士琳.移動網絡條件下智能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影響的實證調查與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03):34-36.
2.許燕婷.淺談“無紙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及如何促進學生英語學習[J].中華少年,2015(31):224-225.
3.顧永和,崔芙紅,魏剛,王艷艷.智能手機對大學課堂教學的影響[J].山東化工,2015(20):132-133.
4.陳冀平.全面推進無紙化教學改革之思考[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12(04):55-58.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學院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