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波,賈根來,丁 兵,張 鵬,陳長兵,肖紅波
(1.江蘇省如皋廣慈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探究
何海波1,賈根來2,丁 兵2,張 鵬2,陳長兵2,肖紅波2
(1.江蘇省如皋廣慈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目的:探討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和江蘇省如皋廣慈醫院收治的32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對這32例患者均采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然后觀察其治療的效果。結果:這32例患者均手術成功,術中沒有患者死亡。其血腫的清除率為100%,其病情的復發率為0。這32例患者手術的用時為49~92min,平均用時為(71.3±11.2)min。其住院的時間為12~21 d,平均時間為(16.5±3.3)d。術后,有1例患者發生腦脊液漏,有1例患者發生癲癇,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25%。結論: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清除患者顱內的血腫,且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手術的安全性較高。
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慢性硬膜下血腫;并發癥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該病發生的部位通常位于患者的蛛網膜和硬腦膜之間,積血量可達100~300ml。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機制[1]。臨床研究表明,該病在50歲以上的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頭痛、嘔吐、記憶力下降、定向障礙、偏癱、失語以及局灶性癲癇等。該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該病[3]。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筆者對32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和江蘇省如皋廣慈醫院收治的32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32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得到確診。在這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齡為51~77歲,平均年齡為(51.5±3.6)歲。發病部位:有右側顱腦發生硬膜下血腫的患者15例,有左側顱腦發生硬膜下血腫的患者12例,有雙側顱腦發生硬膜下血腫的患者5例。血腫密度:有高密度血腫患者5例,中密度血腫患者16例,低密度血腫患者11例。發病原因:有因摔倒而發病的患者11例,有因頭頸部過度活動而發病的患者13例,有發病原因不明的患者8例。
對這32例患者均采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其進行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在其頂結節處(位于頂骨顳線的中央、耳尖上方約5厘米、頂骨外面的最突出處)做一個小切口,并進行鉆孔,要確保鉆孔的部位位于其血腫腔的最高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將骨孔向外側或內側擴大。將患者的硬腦膜切開(要使開口的面積超過引流管橫斷面的兩倍),在此過程中要及時為其止血。切開患者血腫的外側壁和包膜,將其硬膜下的部分血腫緩慢地釋放出來,以降低其顱內壓。之后緩慢地擴大患者血腫包膜的切口。若患者存在多囊性血腫的情況,則要將其多囊性血腫打通。在靠近患者血腫腔外的1/3處放置兩根腦室引流管(其中一根只在頭端有側孔,另一根則有多個側孔),將引流管置入其血腫包膜中(位于血腫腔的枕部)。在置管的過程中若遇到阻礙,可以一邊旋轉導管一邊進行插管,也可以稍微改變置管的方向。用引流管緩慢地將患者硬膜下的積血抽吸出來,之后用生理鹽水對其血腫腔進行反復的沖洗。待患者血腫腔內液體的顏色轉為清亮后,將只在頭端有側孔的引流管拔除,保留有多個側孔的引流管(作為術后的引流管)。將生理鹽水注入的患者的血腫腔中,排出里面的空氣(以防其術后發生顱內積氣)。然后逐一縫合患者的切口,并在其鉆孔的部位用明膠海綿進行填塞。需要注意的是,在縫合切口的過程中不要讓血液返流至患者的血腫腔中。從患者切口的內側引出引流管,或在其切口的內側做一個小切口將引流管引出,然后將引流管固定好。將無菌引流袋與引流管連接后持續對患者進行閉式引流。在此期間要將引流袋放置在比患者側腦室額角高出5~8cm的地方。若患者為雙側顱腦硬膜下血腫,且出現明顯的占位效應,則先對其一側顱腦進行上述手術操作,然后再按照相同的方法對其另一側顱腦進行手術。
觀察并記錄這32例患者手術的用時、血腫的清除率、住院的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這32例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記錄其病情的復發情況。
這32例患者均手術成功,術中沒有患者死亡。其血腫的清除率為100%,其病情的復發率為0。這32例患者手術的用時為49~92min,平均用時為(71.3±11.2)min。其住院的時間為12~21 d,平均時間為(16.5±3.3)d。術后,有1例患者發生腦脊液漏,有1例患者發生癲癇,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25%(2/32)。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現階段,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該病的發病機制,但多數學者均認為,該病的病因主要是患者存在蛛網膜下腔擴大和腦部萎縮的情況,從而使其腦組織的活動量增加,導致其顱內的橋靜脈破裂、出血,血液沉積在其硬腦膜下腔,使其硬腦膜內層出現炎性反應并慢慢形成包膜[4]。該病患者通常不存在嚴重的腦組織損傷,因此其早期的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加重,該病患者會逐漸出現食欲下降、頭暈、頭痛、言語不清、惡心、四肢無力等癥狀[5]。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其中首選的手術方式就是顱骨鉆孔引流術。這種手術方式不僅操作簡便、耗時短,而且不會對患者造成大的創傷,對其身體機能的影響較小,有助于其術后盡早恢復。這種手術方式特別適用于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多種其他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6]。過去,臨床上常采用血腫中央鉆孔沖洗引流術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治療。但這種手術方式難以將患者血腫腔中低位、黏稠的積血沖洗干凈,因此術后其病情容易復發。另外,這種手術方式在留置引流管時,引流管和腦表面、血腫內包膜基本上是垂直的。在這種情況下,引流管很容易刺入腦組織中,也容易將血腫包膜刺破,從而引發腦功能障礙或腦出血[7]。而本研究中采用的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主要是在患者的血腫高位處進行鉆孔,并在其血腫的1/3處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這樣可以有效地清除其血腫腔內的淤血,且不會對其腦組織造成損傷,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8]。
雖然采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較為理想,且安全性較高,但患者在術后仍可能并發張力性氣顱、繼發性顱內血腫、腦脊液漏、癲癇等并發癥,從而影響其身體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術后有1例患者并發腦脊液漏,1例患者并發癲癇。筆者認為,患者術后并發腦脊液漏的原因可能是放置引流管時損傷其蛛網膜,或對其血腫腔進行沖洗時水壓過高而沖破其蛛網膜?;颊咝g后并發癲癇的原因可能是其大腦皮層受到血腫包膜的刺激所致。李偉等[9]對200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分別采用血腫中央鉆孔沖洗引流手術和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81%,血腫中央鉆孔引流手術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63%,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安全性更高。筆者認為,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為避免患者術后發生顱內積氣,應盡量在其頂結節處進行鉆孔。2)術中應選用溫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血腫腔進行沖洗,且要合理控制沖洗的力度。3)在縫合患者的切口之前一定要在其血腫腔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排凈其血腫腔內的空氣,以免其術后發生顱內積氣。4)術中要將患者的多囊性血腫打通。
綜上所述,用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清除患者顱內的血腫,且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手術的安全性較高。
[1]袁盾,趙杰,劉勁芳,等.417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8(5):517-520.
[2]徐偉光,殷利明,鐘德泉,等.改良鉆孔引流術治療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38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7):4974,4975.
[3]李寰,程佳,智冬梅,等.116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3,42(10):942-943.
[4]蘇少波,張建寧.慢性硬膜下血腫外膜的超微結構觀察[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2):145-148.
[5]汪朝陽,鄭佳坤,林小聰,等.單孔顱骨鉆孔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J].中國傷殘醫學,2010,18(1):35-38.
[6]高輝,馬哈提,劉瑞剛,等.單孔鉆顱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113例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4,(7):155-156.
[7]張繼東,王相閣.錐顱單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56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5):37.
[8]周勁.顱骨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效果[J].醫學綜述,2012,18(17):2899-2901.
[9]李偉,陳云.探討不同單孔顱骨鉆孔引流微創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療效[J].醫學信息,2015,28(1):308-309.
R743
B
2095-7629-(2017)12-0034-02
何海波,男,1963年6月出生,漢族,江蘇如皋人,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顱腦外傷和腦血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