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詩悅
新常態下保持我國經濟中高速平穩增長利好因素探析
文/張詩悅
隨著我國步入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長速度也隨之迎來緩和期。面對我國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換擋為中高速增長,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積極探析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態勢的利好因素,明確當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持續匯聚這些利好因素。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平穩中高速增長。
影響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利好因素
1.政治和生態文明新常態環境共同反作用于經濟增長
當社會文明、法律制度和設施等適應經濟基礎時,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進步,加快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穩定、清晰的新形態,政治領域和生態文明也出現了新格局和新氣象,共同反作用于經濟增長。穩定的政治局勢和持續進步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動我國經濟平穩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軌道。
2.人力資本與科技創新共同驅動經濟增長
由勞動力密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人力資本拉動的效率型驅動模式轉變,是我國新常態下勞動力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由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向依靠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驅動模式,是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不竭動力。不斷投入“活資本”要素和科技創新力量,有助于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我國經濟平穩中高速增長。
3.重要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助力經濟增長
經濟結構問題既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我國長期的經濟發展戰略問題。近年來,在一系列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對外貿易結構等重要經濟結構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筆者著重探析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鎮化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的當前利好形勢和未來變化趨勢,認為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可助跑經濟增長,保持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定持續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根本途徑
1.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機結合“看得見的手”的政府宏觀調控和“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規律,有助于保持我國經濟平穩換速。在供給、需求和競爭因素相互作用的市場環境下,市場競爭機制、市場價格和市場規則可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我們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清晰認識政府不應再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是扮演“適度調控者”的角色。在基于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運行中,政府要簡政放權,適度調控,合理放權給市場、企業和社會,激發企業等微觀市場主體投資活力、創新精神和創業情懷;應進一步增強市場監管和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和服務管理;抵制腐敗蔓延滋生和權錢交易現象。經濟發展不是靜態上的資源配置,也不是按照計劃規矩發展,而是符合市場規律和實際情況有活力的發展。繼續保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地位,有助于激發經濟增長活躍度和靈活性。同時,政府是解決市場失靈的導向航標,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杜絕政府職能“缺位”和“越位”現象,將引導和推動我國經濟在換擋期間的持續健康發展。
2.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綠色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理念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及維系經濟綠色增長的引領觀念。要想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和平穩發展,我們應該秉持綠色經濟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體制改革,加快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進程,走綠色發展道路。
堅持全面深化生產方式綠色改革,走向生產美化格局。我們應該摒棄“邊治理邊發展”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理念,加快發展生態型產業體系,構建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的清潔高效和節能減排的發展方式。能源層面上,加大風能、生物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優化和調整能源利用結構,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源頭減少廢物排放,通過技術提升新能源開發使用率,促進能源結構綠色化、低碳化、高效能化發展。技術層面上,在原有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上進行高新生態技術創新與改造,大力推行健康環保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新生態技術、低碳節能技術等,加大生態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綠色健康發展。產業結構層面上,在工業領域要全面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延伸、橫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堅持全面深化生活方式綠色改革,走向生活美好藍圖。
3.全面深化創新體制改革,推行創新驅動戰略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創新主體。企業應具備創新意識,做到理念創新,建立企業創新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把握時代創新的主動權,融入大數據和智能發展潮流,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增強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構建自身創新體系和結構,不斷提升創新潛能和創新活力;堅持管理體制創新,結合企業內外部存在的風險與實際情況,運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及新的管理模式防范風險和解決問題。但是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單純依靠企業擔當創新主體,可能導致市場供給不足,還需要政府搭建和支撐創新平臺,可采取以下措施來保證創新驅動發展。
政府應加大對產學研一條龍的投入力度,科研、教育、生產環節實現更好對接和耦合,鼓勵科技成果的轉化;采取政策激勵機制,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激發企業創新潛力,對自主創新企業加大科技支持和財政投入支撐,采取補貼、降低貸款利率、減稅免稅、提供科研基礎設施等保障舉措;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強化行政執法,加大對技術源頭制假、重復和惡意侵權等行為的查處力度;積極融合先進的人才隊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人才和大型企業富有經驗的潛力股人才加強合作,共同研發制造新興產品和技術;落實和完善“雙創”政策,不斷激發社會發展主體的能動性,積極扶持大學生創業。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離不開政府的支撐和鼓勵,政府的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兩者的有機結合將極大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戰略的發展。
4.全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
深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走向合理化、高端化和科學化,是實現質量型和集約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結構性改革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多領域結構轉型升級。第一,調整產業結構,要協同發展第一、二、三產業,促進產業格局更趨于合理化和高級化。第二,調整消費結構,釋放內需潛力。優化消費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加強消費市場監督機制和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提升貧困地區的整體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不斷培育和增加新的消費增長點,打造消費產品個性化、多樣化、新穎化、高質化的供給格局,加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第三,調整城鄉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各地區放寬落戶條件;完善土地利用機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利用信息技術監管城鄉土地變更情況,采取激勵機制再開發低效用地;進一步創新城鄉投融資機制,開辟多元融資渠道,政府應積極強化金融支撐和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等。第四,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更加兼顧效率和公平。健全初次分配體制,合理調整向勞動者傾斜工資機制,實現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勞動者收入的合理均衡增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國民收入再分配機制,深化稅收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調整稅收杠桿,擴大稅基,將國民生產總值向居民傾斜,加大轉移性支付,增加社會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