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文
《黎明之前》:諜戰劇創作的又一“標桿”
□徐大文
諜戰劇《黎明之前》在北京電視臺開播以后,馬上成為熒屏的焦點,媒體和觀眾的關注和議論不斷升溫。本文通過人物、情節、畫面及節奏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黎明之前》;人物形象;情節;畫面;節奏
《黎明之前》是繼《潛伏》之后上映的又一部諜戰劇的代表作。它講述的年代背景是20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國民黨與共產黨內戰中,國民黨即將撤離內陸退逃到臺灣之時。
人物是每一部電視劇著重塑造的一個因素,因為人物塑造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劇目的成功,觀眾總是被劇中人物的性格所吸引,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擔憂,總是力圖從中尋找到屬于自己所欠缺的品質,給予自己帶來心靈慰藉。同時,一部電視劇要表現出時代的意義或者思想,也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來傳達的,尤其是對劇中典型環境下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這直接傳遞著時代的最強音,因此,人物塑造是一部電視劇創作成功的關鍵。本文著重對劇中譚忠恕和劉心杰人物做出分析。
(一)譚忠恕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黎明之前》全方位地立體地展示了譚忠恕這個人物形象。導演在對他二重身份的塑造上可圈可點。作為八局的局長,他陰險毒辣,深通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之術,他為了試探劉新杰,派他去處理26名我黨高級人員,最終劉心杰還是通過自己的縝密計劃,派阿九換了一輛拉人的汽車,使26名人員獲救。另外,當畢玉海的住所被丁二找到,譚忠恕決定把抓捕畢玉海的行動交給劉新杰。此外,還讓齊佩林和劉新杰之間互相調查,都凸顯了譚忠恕深處高官職場城府深的陰險特征。
其次,在家中作為一家之主,他又展示著自己作為丈夫的柔情、體貼、關愛的品質。他對自己妻子陳怡君的愛是深沉的,當年譚忠恕因為愛慕她,而沒有把她的信轉交給劉新杰,目的是想讓陳和自己在一起。他對妻子疼愛有加,他把當時的戰局和妻子說清楚之后,還向妻子說明了逃離臺灣的事情,他對妻子自始至終是信任的,這種信任出自他對她的深沉的愛。
再次,作為兒子,他把母親從鄉下接到城里,一方面是他為了帶母親去臺灣,另外是他潛意識中不希望劉新杰是中共特工,母親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撫慰了他焦慮的內心。
(二)劉新杰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挖掘人物的內心。《黎明之前》不單單是從動作表象上去表現人物,而且對人物的內心做了很深刻的剖析。對劉新杰內心的展示,主要是通過畫外音的形式來塑造。例如,當他通過收音機接收電文的時候,鏡頭對準他的面部和他面前的紙,一直在二者之間交叉著進行特寫,電文的具體內容是“零二一準備蘇醒,聯系人面詳”,這時候畫外音響起,具體內容是“這短短的電文,讓劉新杰等待了十年。十年來,他說不清自己變換了多少身份,現在的他是讓人又恨又怕的情報局官員。對于一個休眠者來說,這是巨大的成功,而對劉新杰來說,這成功的代價是迷失,他心底有種最深的恐懼,害怕自己永遠這么沉睡下去。”
其次,對人物細節的把握。劇中對劉新杰細節的塑造主要體現在他敷衍了事的面部表情和喝燒酒、抽煙的細節。本文認為對劉新杰最成功的塑造是對其面部表情的凸顯,劉新杰面對著八局中的人,一直顯露出玩世不恭、瀟灑隨意、與世無爭的態度,對一些事情持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特別是他經常喝酒,好像是對事情不理不問,其實是對自己內心焦慮的一種消解,一種無聲的發泄,一種痛苦的吶喊。
首先,《黎明之前》在故事情節密度設置上集中,情節粘度較大,屬于強情節的敘事,情節設置非常合理和縝密,像是一部偵探推理小說。李勝利教授在《電視劇情節密度》一書中指出:“所謂的情節密度,即指單位時間內電視劇情節所包含的有效藝術信息容量,主要體現為情境轉折的數量,即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突轉’或‘發現’的數量。”
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本劇主要是圍繞著中統第八局內部所實施的“木馬計劃”“摩西計劃”和“誰是水手”的問題展開敘事,具體體現在:水手段海平為了營救莊先生和那批藥物,在護送莊云清外逃的時候,不慎被敵人發現,最后中彈受傷及時逃離,可還是被第八局的人在藥堂門前發現其車輛,最后被逮捕。劉新杰還不知道,這一切都是段海平認識到“木馬”的不可破之后設計的反間計。莊先生是故意露面的,段的被捕也是他自己所設計。段還預先準備了大量細節,用以引譚上當。因為劉新杰不知情,所以他的反應沒有漏洞。段海平最終成功地使得譚忠恕相信,李伯涵才是中共在第八局的臥底,而整個“木馬”行動是李幫助共產黨布置下來對付他的,于是他殺掉了李,也摧毀了整個“木馬”基地。水手段海平用這種暴露自己最終犧牲的手段,成功地破壞了敵人的“木馬”行動,保證了劉新杰不被暴露。
在電視劇的拍攝過程中,選擇光線條件是形成畫面基調的重要手段,攝影者對一部影片用光基調要有一個整體的方案,光線必須為創造環境氣氛和情緒氛圍服務。
在《黎明之前》這部劇中,光線顯得很暗淡,很少用強光漫射進行拍攝,這主要是與劇中人物的心理聯系在一起。因為從事潛伏工作,一般是在暗處,不會很凸顯在明處。同時,也與整個劇的環境相吻合。例如,在中統八局的內部,很少看到很亮麗的光線,一般是略顯暗淡的光線,這一方面暗示了封閉環境中暗藏的玄機,另一方面對人物懷疑的內心作了象征性的反襯。另外,劇中也有光線較亮的場景,這里的光線都是一種燈光的利用,并且很合理地詮釋了一種和諧、自由的氛圍。例如,在對譚忠恕和劉新杰家的光線運用上,光線一般都比較明亮,這里主要是因為在家里,個人的心理是自由的,畢竟家庭是幸福的歸宿,所以,在劇中光線就以強光為主。另外,畫面還具有抒情的作用。例如,在阿九死后,劉新杰送阿九的妻子宋敏儀去延安根據地的時候,畫面省略了二者之間大量的對白,通過劉新杰的主觀視角,目送著她離去,畫面很含蓄地傳達出一種悲壯的感情基調。
《黎明之前》在節奏上一直顯得都很緊湊、很快,分鏡頭運用很多,類似于美劇的特征。例如,在影片的第一集,圍繞著發生在亞新飯店的槍殺案展開,鏡頭運動得很快,幾乎把主要人物都介紹出來了。如劉新杰、譚忠恕和家人、段海平、邊日南、童乾坤、周漢庭等人物,重要的場景幾乎介紹得很詳細,場景和人物設置好了之后,接下來主要是圍繞著具體的故事展開,在后面的劇情中,隨著人物的逐漸加入和場景設置的增多,人物命運的撲朔迷離使得節奏更加緊密,從而凸顯出人物命運的轉折。
相對來說,諜戰劇比一般題材的電視劇在懸念設置上更緊湊,全劇總的懸念設置是圍繞著“誰是八局的中共特工”展開,盡管觀眾知道這個人是劉新杰,但是為什么觀眾還會繼續關注并觀看下去呢?主要的原因是對這個懸念展開的過程中,每一次事件的發展都是對這個特工身份的進一步暴露,所以引導著觀眾看下去。
在敘事上,該劇主要是采用了一種回溯式的解答敘事模式,也可以說是局部倒敘的方式。即先給出一個故事的結果,在繼續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地展開對人物身份的描繪以及他之前的往事,這種展示往往是因為這個人的身份暴露,也可以是這個人物遭受挫折和個人秘密被別人發現。例如,劇中開頭對劉新杰殺害亞新飯店的人員這一事件上,就體現出這種模式;后來的馬蔚然對劉新杰的體檢中,也運用了這種方式。這種敘事的省略方式,掩蓋了故事線性時間發展中的局部細節,讓其直接過渡到另一個環境的敘事,這其中所省略的部分,往往是對出人意料的結局做出的最好詮釋,這其實也是一種懸念的設置方式。例如,電影《風聲》中就運用了這種方式的敘事,最好結局也出乎人的意料。這一點有些像美劇《越獄》中的情節敘事,這種方式能夠對受眾的觀賞心理產生深刻影響。
好作品源自好劇本。電視劇《黎明之前》內容滿足了觀眾揭秘和窺視的欲望,該劇不落俗套的劇情,人物性格發展的自然過渡銜接,故事創作中挖掘現實中而不是想象中的細節真實,反映了人們的內在情感訴求。此外,該劇情節敘事連貫和密集,節奏層次感明顯,劇情緊湊,不拖泥帶水,更加人性化,政治需求的正確性也恰恰符合了一定的生活真實性。尤其是生活化的場景設置,對夫妻間的真實感情發展有較多直觀體現。這些因素綜合作用,造就了《黎明之前》的成功,也為今后國產影視劇創作帶來了許多原創性的寶貴經驗。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