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哲
中國戶外游戲類真人秀創新模式探索
□孟哲
隨著近幾年我國戶外游戲類真人秀節目的盛行,各大電視臺之間掀起了引進國外優秀真人秀節目的熱潮。本文以201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全國首檔實境游戲真人秀《全員加速中》為例,從節目的結構、形式、內容、嘉賓入手,對該節目的特色與不足進行論述,對該節目的創新模式進行研究,同時對國外引進節目的本土化發展進行探討。
電視節目;真人秀;實境游戲
(一)平行呈現過去、現在、未來三大時空
《全員加速中》最大的特色之處是它實現了二大時空的平行呈現,使過去、現在、未來二大時空同時展現在觀眾面前,利用平行剪輯的手法推進節目的發展,使觀眾仿佛坐上了時光機,在二大時空中自由穿梭,形成一種讓夢境變成現實的感覺。這也使看多了以往一維游戲競技類真人秀的觀眾獲得了新鮮感。
(二)設置追逃游戲,引入“獵人”角色
《全員加速中》引入了“獵人”的角色,他們是該節目的一大秘密武器,是游戲中的危機制造者。由逃跑者“加速隊員”和追擊者“獵人”之間展開的追逃大戰是整個節目構成中最主要的部分,緊張的追逃大戰貫穿游戲始終,其中所帶來的緊張感也是節目必備的一大要素,使節目獲得較大的收視反響。
(三)特色嘉賓化身游戲“玩家”
節目中,除了常駐嘉賓,每期也會加入各具特色的流動嘉賓,每位嘉賓都展現著自己的特色。整季節目總共出現了50多位藝人,涵蓋多個領域,以滿足不同層面的觀眾需求。同時,各成員在實境游戲中不得不拋開形象,為躲避“獵人”追捕而四處逃竄和躲藏,只要“獵人”來襲,嘉賓們都會不顧形象地躲開。
(一)節目模式較陌生,節奏緩慢
《全員加速中》雖然形式新穎獨特,但理解起來卻十分燒腦,前期又缺乏節目介紹,觀眾對節目模式和規則的陌生會減弱代入感,觀眾并不能切身感受到游戲的緊張氣氛,這影響了收視效果和反響。此外,節目限時90分鐘,在前幾期節目中,追逃游戲占據了大部分節目時間,并沒有實現預期的緊張激烈程度,缺乏亮點和笑點,反而拖慢了游戲的節奏。同時,每期節目的游戲規則和形式內容略有不同,每期都要對節目的規則重新認識,一般觀眾容易產生抵抗心理。
(二)制作技術存在短板
攝制方面,在節目中經常會看到正在拍攝的攝像師出現在另一個攝像師的鏡頭里,有時還會存在拍攝畫面晃動嚴重、構圖不清晰、跟拍不及時的情況,這都體現出在真人秀拍攝方面欠缺經驗。剪輯方面同樣存在問題,節目初期,現代時空占據了大量比重,未來時空在節目中出現的位置靠后,過去時空劇情出現得有些突兀,都是剪輯存在問題所導致的。
(三)嘉賓多而雜,難打團隊牌
以往的真人秀一般都有固定的嘉賓和團隊,節目中嘉賓大打團隊牌,倡導兄弟情,通過團隊游戲來調動觀眾的感官。而《全員加速中》的嘉賓較多,且來自各個領域,嘉賓之間本身不夠熟悉,玩起游戲也略顯拘謹。而且《全員加速中》的游戲設置大多各自為戰,不需要團隊配合。每一期的嘉賓也不固定,很難形成團隊意識。少了團隊這一關鍵牌,在調動觀眾感情方面也缺少了一樣利器。
(一)符合本國觀眾收視特點
在引進國外節目之前,相關制作方應做好受眾調查,既要了解該節目在國外的影響力和收視人群特征,也要對該節目形態在中國的預期市場進行分析。事實證明,受眾需求的變化往往走在媒體策劃的前頭。因此,為了滿足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引進節目時必須遵循本國觀眾的收視特點進行再創造。
(二)在原版基礎上尋求差異化
我國引進的國外真人秀幾乎都是在當地頗具影響力和擁有超高收視率的節目,然而引進到中國電視熒屏卻呈現出不同的效果,有的收視率領跑,有的卻沒有引發人們過多關注。這說明,引進一檔國外優秀節目并不代表節目在中國一定會成功。一檔引進節目的成功主要源自于符合自己特色的差異化調整。
(三)增加中國元素,打造中國特色
盡管一些節目是引進國外版權,但這不意味著不要創新,游戲類真人秀節目中任務環節需要常變常新,對游戲的探索應著眼于中國元素上。游戲過程中,將中國的美食、有名的建筑、特色的地域文化等展現出來,同時將中華文化中優秀的精神文明融入節目的細節中。形式上,中國元素與游戲結合,可以有戲曲、雜技加入其中,創造出新的游戲形式,還可以利用中國元素獨創全新的游戲形式。
湖南衛視《全員加速中》這一節目,是我國戶外游戲類真人秀的一次創新嘗試。盡管在制作和效果方面還存在不足,但在大量雷同的戶外真人秀節目泛濫熒屏的當下,《全員加速中》這一新穎的節目模式還是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節目的收視率逐漸攀升。總的來說,在真人秀節目的制作上,不斷探索創新節目模式,使國外引進的節目更適合在本土發展,同時打造符合本國特色的原創節目,依舊是未來電視人需要探索的重要領域。
1.胡榮.中國游戲類真人秀未來發展方向——從《奔跑吧!兄弟》節目的成功元素中探析[J].今傳媒,2015(6).
2.郁欣如.引進欣賞指數調查豐富節目評估手段——香港“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研討會”紀要與思考[J].視聽界, 2001(2).
3.蘭武.中國真人秀節目的創新走向——基于《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的分析[J].東南傳播,2015(3).
4.尹鴻,冉儒學,陸虹.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作者系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