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岳
簡析好萊塢的流水線變革
□武岳
好萊塢的流水線制作,是電影制作歷史上的成功典范。這種強強聯合的戰略部署,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成本,并促進了周邊產品的生產銷售,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大動力,甚至影響全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影視作品也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好萊塢;大制片廠;合并;電影工廠
1908年,電影專利公司(又稱托拉斯)成立,是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占統治地位的壟斷勢力。美國的早期電影便由專利公司控制,它的主要職能是監督電影工業的運轉和征收專利費用,控制的領域包括電影運作的全部過程:膠片的生產、電影的拍攝、放映設備、電影發行、放映。
獨立制片人想要營業就必須要繳納費用給托拉斯。獨立制片人不滿意托拉斯對觀眾需求的抵制,托拉斯堅持啟用無名的表演者并控制影片的時長(十分鐘一本的影片)。而觀眾希望看到“電影明星”和更長更復雜的敘事影片。獨立制作者對于觀眾的需求盡量滿足。1909年,獨立電影公司(IMP)總經理卡爾·萊姆勒(后成立了環球影片公司),說服了弗洛倫斯·勞倫斯加入自己的公司,并用勞倫斯被殺的謠言為他的新發現做廣告,然后安排勞倫斯在圣路易斯的首演中奇跡出現。明星制度成為美國電影中的一大重要因素。
托拉斯早期對觀眾需求的不重視,導致獨立制作者在發行上優勢的確立。反托拉斯訴訟案標志著壟斷開始崩潰。
(一)大制片廠制度的形成
來自獨立制片人的強大力量使電影專利公司在20世紀10年代中期走向了沒落,而電影制片廠體系漸露端倪。1914年,獨立制片人移居好萊塢,各種力量促成大制片廠體系建立。第一個將制作、發行、放映全部集中到一個公司的是“福克斯公司”(1935年與二十世紀公司合并,并稱“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到1925年,好萊塢制片廠制度基本框架形成,主要有八大制片公司。
“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好萊塢的制片廠制度(the studio system)便是好萊塢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它不僅為好萊塢提供了必備的經濟學基礎,而且還提供了穩定性,好萊塢可以生產出在攝影機運動、剪輯、敘述方式和影片類型等方面可以迅速得以辨別的、具有相同風格的影片。”①其實用“制片廠制度”來描述美國電影工業,是極大化地把制片放在了整個電影產業體制的中心,但是在大制片廠時代,制片廠作為電影制作的中心并不是美國電影產業最顯著的特征,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幾家作為發行和放映商的大公司對電影產業的絕對壟斷。
(二)大制片廠制度的特點
一是發展大而全的壟斷性企業。二是流水線生產機制,制片廠內部分工精細,提高生產力,但個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二是制片人專權,在影片制作過程中,制片人的權力甚至凌駕于導演之上。制片人對影片商業價值有著重要影響,是連接影片制作全過程和金融勢力的紐帶。他可能會任意更換制片導演、演員等人選,甚至改變劇情,以此來保證影片的利益最大化。四是突出演員的作用,形成了明星制度,并與之相輔相成。流水線式的固定的生產方式使影片越來越缺乏創意,促使明星制誕生,彌補了制片廠制度的先天弱點。利用電影演員在觀眾心目中的明星效應,使演員成為具有票房號召力的特殊人群,成為保障影片市場收益的最有效的方式。
(三)大制片廠制度的意義
制片廠制度對好萊塢電影創作的意義非同尋常,它使得導演、編劇、演員必須在商業允許的范圍內施展自己的藝術個性。好萊塢類型片在大制片廠時代達到了鼎盛(1939年是最鼎盛的一年,誕生了《亂世佳人》《關山飛渡》等影片)。當我們能以類型的劃分來探索好萊塢的藝術世界的時候,也證明了在好萊塢,商業對藝術形式以及影片社會意識的制約。它不但制作了產品,而且塑造了一套傳達意識的機制和觀眾的觀影需求。
(四)大制片廠制度的衰落
大制片廠時代到1948年的派拉蒙判決(放棄放映、電影院)開始了自身的崩潰,這一判決標志著制片廠制度的結束,同時也使經典好萊塢時期開始終結。促進大制片廠發生質變的另一因素是商業電視的興起,制片廠為電視網絡生產節目影片。影響大制片廠制度的最后一個因素是審查制度(1966年結束,1968開始分級制)和“海斯法典”,重要的事件是“非美活動委員會”對好萊塢的調查,清除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對好萊塢的“滲透”活動。
“重磅炸彈”時代是新好萊塢的重要標志,20世紀70年代《大白鯊》《星球大戰》等開創了美國好萊塢“高概念”電影制作模式,《侏羅紀公園》(1993)、《泰坦尼克號》(卡麥隆導演,1997年)等相繼出現。“高概念”電影是緊接著大制片廠制度的崩潰而到來的。
“好萊塢”是電影商業美學運作的典范,也是美國電影的同義詞,代表著電影工業機制發展的一種范式。它一開始就確立了以市場需要和經濟規則為前提、以觀眾的需求為第一要位的商業美學運作體系。美國電影史上的明星制度、大制片廠制度、類型片制作模式、高投資大制作策略都是電影商業美學的產物。
電影產品的制作過程存在風險,20世紀90年代由于制作費用急速增加、競爭日益激烈、贏利空間變小等因素,使得這一風險進一步加大。
“隨著時間推移,不同媒體產業的橫向整合和在電影產業內部的垂直整合方式,已逐漸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策略。”②從20世紀90年代整合成功的企業來看,在媒體市場不斷變化的時代,聯合是緊迫性的。所以,對于電影產業內的很多公司來說,整合、兼并和合并是不可避免的策略。
“一家公司來自于垂直整合的潛在利益包括:產品中得到的實際收益、操作簡化而減少的開支、產品多樣化帶來的優勢。”③娛樂行業中的兼并風暴增加了制作商和發行商之間的合并。“這些兼并行為都是在公司內部投資選擇中經過預算決策后的產物,而且這些行為也基本上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上。”④
1922年,《時代》雜志創刊,時代有限公司成立。同一年,華納兄弟公司在西海岸創辦了第一家電影制片廠。67年后,這兩個孕育成長于完全不同的媒體文化中的公司,合并聯合起來,組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娛樂媒體公司。同時也被巨額債務困擾,以后兩年的收入可能都要被耗盡。1992年,公司與東芝、伊藤忠商事進行策略性的聯合,用新成立的時代華納娛樂公司(TWE)12.5%的所有權換來了10億美元的現金流。1993年春,USWest,一個地方貝爾公司(RBOC),用25億美元購得了時代華納娛樂公司25.51%的股份。這一聯合性策略是為了使時代華納超過其他競爭者,創造提供全面網絡服務的奇跡,USWest的發行平臺可以使時代華納提供的服務更加完整。1995年秋天,時代華納又宣布了它的一項新的重大舉措,動用價值80億美元的股票,獲得了特納廣播系統(Turner Broadcastion System)。特納廣播系統擁有大量電視頻道、制作群體和巨大的電影電視資料庫以及其他資產。這樣的合并使時代華納能夠在它以前缺乏基礎的電視頻道方面增加占有量,并且極大地增加了它所擁有的實質性產品。運用法律手段解決了USWest的挑戰,在獲得股東們的同意后,1995年10月10日,在聯邦通信委員會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同意下,這項合并圓滿結束。這一巨人的整合,給時代華納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是好萊塢商業發展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好萊塢成功的今天,經歷了眾多變革,就如社會形態的轉變,每一步都會帶來電影產業的進步。中國電影應借鑒好萊塢優秀的地方,早日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電影之路。
注釋:
①[澳]查理·麥特白.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104.
②[美]巴里·利特曼著.尹鴻,劉宏宇,肖潔譯.大電影產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23.
③R ichard Caves,American Industry: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Englew oodC liffs,N J:Prentice-Hall,1982), pp.40-41.
④Gary W.Ozanich and M ichael W irth,"M ergers and Acquisitions:An Overview."In Allison Alexander,James Ow ers,and Rod Carveth(eds.),M edia Econom ics:Theory and Practice.H illsdale,NJ:Erlbaum,(1993),pp.115-134.
(作者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