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丹陽
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領域實踐
——以“陸港關系”的知乎討論為例
□洪丹陽
本文以公共領域為框架,對關于“港陸關系”的知乎網討論文本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發現,理性話語代表了知乎討論的主流,但傳統強勢群體依然是知乎話語的主力生產者,另外,異質話語也有被邊緣化的趨勢。本文認為知乎網為公共領域的實踐形式提供了可能性,但距離哈貝馬斯的理想模型仍有差距。
知乎;公共領域;港陸關系;新媒體
雖然定義為問答網站,知乎網更像一個公共論壇——由用戶圍繞著某一話題,在問答過程中進行討論,邀請不同學科背景的回答者,以拓寬討論的發散性。“知乎”保留了傳統論壇的激勵功能,每次記名的贊同相當于微博上的一次轉發。知乎還實行嚴格的審查制度和垃圾內容淘汰機制,鼓勵用戶舉報違法違規內容。不同于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知乎網還建立了內部社會網絡,用戶可關注和自己興趣一致的人,關系社區形式也增加了討論的信用度。①總之,表面上是問答,知乎網背后是社交網絡,是人、話題和問題的相互聯系。
公共領域作為規范概念,為大眾媒體應該在民主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樹立了一個理想模型,“開放”“理性”和“獨立”則是哈貝馬斯評價一個公共領域合格與否的二個最基本的特征。②參考這二個標準,知乎似乎會是一個比較符合新媒體時代公共領域模型的實踐形式,至少從產品定位、話題多樣性、質量保障機制以及用戶反饋來看確實如此。但是,再深究一些,在一個高質量的公共領域,來自不同組織、階層、性別、年齡、地域、行業等群體的公民都要能夠找到表達的機會和空間,公民實際參與公共領域的方式是理性辯論,并且多元話語要能夠得到尊重,知乎是否能滿足以上條件,需要我們從實證的角度考量。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將公共領域作為框架,以“知乎”為研究對象,選擇關于“港陸關系”的話題討論作為研究個案,探討新媒體時代公共領域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可能的方向。圍繞公共領域二大特征,本文設置問題如下:第一,話題回答者有何人口統計特征,即哪些人參與了港陸關系的知乎話題討論?第二,討論的話語生產效果如何,是否有代表理性話語的公共意見生成?第二,話語被接受度程度如何,即知乎討論的包容程度如何?
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香港與內地的關系日漸緊密。與此同時,香港社會也出現一種排斥和抵制內地的情緒,諸如內地孕婦赴港產子、奶粉限購、內地游客在港期間有不文明行為等社會新聞往往能夠迅速發酵,引發全民熱議。知乎網子話題集“香港與內地關系”內有124個話題,橫跨2011年至2014年。所選兩個話題“內地與香港民眾有什么矛盾?”和“香港人敵視內地人嗎?”瀏覽量和回答數均為該話題集之最(共237個回答),持續時間分別達兩年八個月、十一個月。參與回答者來自不同地區,擁有不同背景,并從各個角度提出見解,既有從地緣關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等進行全面論證的理性回答,又有從自身經歷出發的感性理解,也不乏情緒性的調侃、嘲諷、批評甚至譴責。從參與者的多元背景與呈現出的話語多樣性來看,兩個知乎問答為研究知乎的公共領域實踐提供了較好的考察個案。
(一)知乎回答者的人口構成
參與討論的用戶樣本中,男性占79.3%,女性占20.7%。用戶主要來自香港(33)、廣東(31)、北京(30)。發達地區用戶占59.1%,欠發達地區僅占8.0%,其余32.9%未知。再看討論者的職業情況,排名前二依次是互聯網、通信、電子類(27%),學生(6.8%),傳媒、廣告、出版類(6.3%)。卡方分析顯示,討論者的性別、所在地區經濟發達與否以及所屬行業概率分布均有顯著差異。
(二)知乎討論的公共意見生產和話語建構
從討論生成的話語內向性來看,偏理性回答占52.7%,偏感性回答占40.5%,無法識別為6.8%。以結論傾向性分布情況看,保持中立的回答占35%,偏向大陸對香港不滿的占25.3%,偏向香港對大陸不滿的為13.5%,其余26.2%為無法識別。因此,知乎討論的主流話語為偏理性的中立回答。在偏感性回答里,語氣為調侃或嘲諷的占67.7%,批評或譴責的占32.3%。所有回答樣本中,語氣強硬的批評或譴責類型回答占樣本總量的13.08%。謾罵之類的用語不文明回答數量更少。但按照知乎使用規定,這樣的回答理應被刪除或被折疊,截至文本采集階段,這些回答仍可正常顯示。
(三)知乎討論的多元話語接受
贊同數、評論數的均值分別為46.98和11.94,卡方檢驗表明,贊同票數和評論數均不符合正態分布。從回答理性與否和贊同數、評論數交叉列表顯示,偏理性回答獲得的贊同票數和評論數,明顯高于偏感性和無法識別項回答。對獲得的贊同數、評論數與話語生產變量和人口統計變量的關系進行偏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只有回答理性與否這一變量對贊同票數與評論數多少的影響均是顯著的,其他變量對回答獲得贊同票數與評論數多少則沒有顯著影響。并且,相關系數顯示,回答語氣與贊同票數和評論數呈現一定程度的負相關,語氣越趨近理性,獲得票數和評論數越高。再具體分析被知乎折疊的回答情況,從結論傾向性與折疊與否的交叉分析顯示,偏向香港的回答中有接近二成(31.3%)被折疊。有10個偏理性回答被折疊,有一半回答立場傾向支持香港,這些觀點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從用語規范、立場表達上并沒有明顯越界。
作為一個不以市場為導向、所有權相對獨立的互聯網公共論壇,知乎網在平臺的開放程度、話語生產的質量、話語被接受的程度等維度上的表現不同,但總體來說,距離達成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仍有一定差距。首先,參與公共討論的知乎用戶絕大多數為男性,多來自發達地區,從事的行業集中在互聯網、通信、電子、傳媒、金融等領域。這點與之前研究者的結論基本一致,新媒體話語還是壟斷于掌握相當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或文化資本的傳統強勢群體手中。也就是說,知乎上并沒有呈現出更多樣的社會參與度,甚至話語壟斷的程度相比其他新媒介平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通過觀察知乎用戶實際參與公共討論的方式發現,盡管個案話題比較尖銳,但是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用戶理性對話的欲望比較強烈。如果說理性話語代表了知乎場域里公共輿論的主流文化,亞文化的代表之一則是犬儒式的冷嘲熱諷。不過,這類回答很少能得到高贊同數和評論數,也說明了知乎用戶對于誠實、理性的公開話語的尊重。再次,本研究還驗證了理性與否與知乎回答獲得的贊同數和評論數的高低有一定程度的相關,話語越偏向理性,越有機會獲得其他用戶的支持。至于持何種立場、用戶的背景等變量與贊同數和評論數并沒有相關,但有相當數量的偏向支持香港表達對大陸不滿的理性言論被折疊。可見,知乎平臺對用戶普遍表達權的保護是比較充分的,相形之下,成員內部對異質話語未必有足夠的包容性。從技術層面上進一步完善知乎的折疊算法,增加人工參與判斷的強度,可以有效減少回答被誤折疊的幾率。但最本質的,還是要建立知乎成員對一個強包容性的話語空間的公共認同。
以上探討旨在重新思考公共領域在新媒體時代實踐的可能性,雖然知乎論壇提供了公共討論的平臺,并不意味著它已自動變成一個尊重、鼓勵理性和平等對話的公共領域。我們肯定“知乎”對公共理性的機制保護和成員支持,也要警惕話語代表性的單極化、犬儒主義的擴散與異質聲音被邊緣化。這些現象不專屬于知乎,其他的新媒體,傳統的大眾媒體,也能觀察到它們的蹤跡。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為我們建立一個實踐內涵的話語空間提供了參照模型,個案研究的價值則在于,將理論應用到現實,從現階段的問題著手,尋找未來新媒體時代公共領域可能的形式,并致力于尋求社會共識,以推進這些形式的建設。
注釋:
①知乎周源:自媒體比很多人想象的門檻高多了[EB/ OL].[2014-02-18].http://tech.sina.com.cn/i/2014-02-18/ 22589172102.shtm l
②吳靖.精英控制互聯網議程的機理分析——資本裹挾下的網絡公共領域“單極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3(12):19-28.
(作者系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