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曄 武鴻鳴
新媒體環境下的微信謠言傳播研究
——以新疆地區為例
□李曉曄 武鴻鳴
2011年微信的出現掀起了傳播的一大浪潮。微信成為每個人手中最熱門的即時通訊工具,同時也成為了謠言滋生的場所。微信普及率的不斷提升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其謠言對于我們生活的危害,尤其新疆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并且與多個國家接壤,微信謠言的傳播對本地區的影響更加不容忽視。本文通過近年來新疆發生的謠言傳播案例來分析微信謠言的定義、產生原因和影響,希望通過研究使新媒體能夠更好地為新疆的發展、穩定做出貢獻。
新疆;微信;謠言傳播;對策
謠言是人類社會古老產物,早在遠古時期,便有謠言存在。它經歷了口語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和今天的電子傳播時代。謠言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未消失,甚至其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近年來使用頻率和使用量較高的社交軟件之一——微信,成為了傳播謠言的又一大溫床,甚至使謠言比之前更趨于專業化。微信謠言,即運用微信這一即時通訊社交軟件為媒介傳播的謠言。微信謠言相比傳統口語傳播謠言來說,其危害性更大。傳統口語傳播謠言是一對一的人際傳播,其擴散速度和廣度都十分有限。但微信謠言的傳播卻借助特殊的互聯網平臺,一般是一對多放射狀傳播,其速度和廣度極其迅速與廣泛。如今每個人微信中的好友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一個微信謠言發出,經過信息接收者的二次傳播,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到更大的范圍,這種裂變式的傳播使謠言的破壞力更強了。所以,清晰地認識微信謠言的定義可以為我們下面的研究做很好的鋪墊。
據調查顯示,微信的使用者不僅包括年輕化群體,也包含老齡化群體。老齡化群體對微信中傳播信息缺乏全面的認識,并且對于媒體的權威性深信不疑。在他們認知中能夠在媒體上發布的信息,那信息的公信力必然毋庸置疑。新疆第一門戶網站——亞心網發表的《2015新疆“朋友圈”盛傳的謠言你信了嗎?》統計了新疆地區2015年十大謠言,其中人身安全占4條,日常社會生活占4條,科學常識占2條。①從這份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謠言內容與我們切身利益相關,這使我們更愿意去傳播。微信中的內容良莠不齊,給予低質量信息的發布者乃至不良用心的謠言散布者一個機會,使謠言在移動端上大肆傳播。下面將具體探討微信謠言傳播的原因。
(一)“熟人背書”
“背書”一詞來源于我國臺灣地區,指轉讓支票出去的人要在支票背后簽名(或蓋章),背書的人就會對這張支票擔負起某種程度的擔保償還責任。之后該詞就被引申為擔保、保證的意思。這里我們使用“熟人背書”是運用其引申的擔保、保證的含義。微信是一種強聯系的社交軟件,微信中好友主要是通過通訊錄添加來的。既然是自己熟識的人,那么他們所發布的信息便有了擔保。2016年8月,新疆石河子的一個微信群發布了一條從南疆來北疆的八百多青年聚集、暫住老街的信息。這條信息出現后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產生極大的恐慌,后經民警調查,此消息為謠言。轉發該謠言的王某向民警交代她收到了同事邱某在單位同事微信群中轉發的此條微信,以為是真的,也沒有核實信息真偽,就跟著轉發到了自己的二個微信群中,沒有意識到網絡中亂發信息會造成嚴重后果。正是由于熟人背書,王某才輕易相信謠言的真實性。微信群和朋友圈構成了熟人社交網絡,其交流更為私密,信任度也更高。特殊的信息生態環境,既使謠言更容易被相信,又使辟謠更為不易。面對相對封閉又有門檻的圈子,“大喇叭”的聲音,很難覆蓋那些自吹自唱的“小喇叭”。②
(二)“沉默的螺旋”影響
“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該理論闡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一直在觀察他們所生活的世界,并且記錄下來其中的變化。人們看到自己的觀點得到更多的支持時,他們就會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再那么小心翼翼。而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觀點不被大多數人認同時,他們就會保持沉默。因此,有的人插入談話,而有的人陷入沉默。③人是社會性動物,害怕被他人孤立,擺脫被孤立的最好方法就是從眾。當微信里大家都在轉發同一條信息時,個人由于害怕被孤立也會跟隨大眾的步伐,一同去轉發這個信息——“謠言”。新疆石河子微信謠言中的王某正是處于一種無形的意見氣候中,采取趨同行動,結果造成了“一方愈來愈大聲疾呼,而另一方愈來愈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這也是為什么微信謠言一旦出現,便會大面積地傳播開來的原因之一。
(三)“點對點”直線傳播
微信之所以受到用戶歡迎在于它對用戶隱私的保護。點對點的隱秘性傳播,不僅表現在通訊功能上,還表現在朋友圈功能上。微信的隱私性相對于其他社交軟件來說是很強大的。這種“點對點”的直線傳播要比其他傳播方式的效果好,擴散式的傳播沒有精準的目標對象和統一的謠言內容,而微信謠言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新疆石河子微信謠言可以快速傳播在于目標對象明確——微信好友,他們之間有“強關聯性”,會轉發謠言;同時謠言內容不需要單個受眾根據自己的理解去修改,輕輕動動手指,一個信息內容統一的謠言就會傳播出去。
(四)“把關人”缺失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把關人”一般是指記者、編輯、傳媒機構等。這些“把關人”會根據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選出合適的信息傳遞給受眾。微信中的“把關人”是誰呢?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微信中,信息似乎缺少了“把關人”這一角色。受眾本身的微信信息很大一部分是從自己的微信中轉發而來的,石河子微信謠言中的王某說出于對自己朋友的信任,沒有對信息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衡量,便對內容進行轉發,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何嘗不是一種把關人的缺失呢?
新疆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和祖國西北邊陲,周邊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坦等八個國家接壤,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地區之一。維穩是新疆的重要工作內容,這里的維穩,不僅指政局上的穩定,同時也包含了社會穩定。
(一)從新疆恐怖暴力謠言事件延伸出微信謠言的影響
新疆地區的新媒體發展速度很快,隨著移動電話的普及,微信的使用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們不能不考慮微信謠言對于新疆地區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新疆“7·5事件”,分裂分子就是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等多種新媒體向維吾爾族群眾發送大量的謠言短信,煽動不明真相的維吾爾族群眾在烏魯木齊聚集游行,造成了震動中外的“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新疆“7·5事件”不僅在國內產生強烈反應,在國外更是風波不斷。一些西方媒體對“7·5事件”的報道嚴重歪曲事實。在當年7月7日,英國《倫敦晚報》官網報道烏魯木齊“7·5事件”時配發了一張中央電視臺公布的被暴徒襲擊后的無辜群眾相互安慰的視頻截圖,圖片中是兩位被暴徒襲擊后滿身是鮮血的少女。然而,《倫敦晚報》給出的圖片說明卻是:“兩名女士在被警察攻擊后,互相安慰。”新疆和田市暴徒襲擊警局事件中,根據派出所所長阿不來提·買提尼亞孜描述暴徒是殺紅了眼,一心想要殺人。而一些西方媒體例如美聯社等援引中國官方媒體說法時,有意給暴徒一詞打上引號,但在援引“疆獨”組織“世維會”說法時卻顯得大方許多。從外國媒體對于新疆暴力事件的歪曲報道上我們可以看出,外媒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心存偏見,并與之敵對。西方媒體這些涉疆報道背后的信息源,通常不是來自新疆政府公開的消息,對其真實性不加判斷,就直接采信。
因此新疆地區的微信傳播更要嚴格把關,一旦微信謠言被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引用,不僅會在新疆本地產生極大的惡略影響,同時在國際上也會對中國的形象產生不良影響。
(二)微信謠言造成內地對新疆的認識隔閡
新疆與內地地理位置相隔較遠,信息流通不暢,因此一直存在內地對于新疆地區的誤解和認識隔閡。在內地人的刻板印象中,新疆的孩子是騎著毛驢或駱駝去上學的;新疆人都是會唱歌跳舞的,這是由于信息的不暢而造成認識上的偏離。微信的普及,使內地可以通過一些公眾號或微信朋友圈了解到更多關于新疆的信息。然而這也可能造成新疆地區謠言向內地傳播,由于距離和溝通上的不便,謠言無法快速得到確認,形成裂變式的傳播,這種傳播不利于新疆地區的發展。新疆“7·5事件”已對新疆旅游業產生重大打擊,當年新疆旅游總收入損失16077萬美元,損失率是57.9%。④雖然近年來新疆旅游業在逐步回穩,可是很多人對新疆地區存在疑慮和擔心。如果在微信中傳播有關新疆地區的謠言將會加深內地對于新疆地區的隔閡與疑慮。
新疆地區的微信使用率不斷攀升,一旦微信謠言出現將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破壞力。這就要求我們對新疆地區微信中存在問題進行探索式的解決。
首先,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據統計,微信中傳播的謠言通常具有鼓動人心、煽動性、和消息來源不準確性等特點。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良莠不齊需要公眾提高自身的判斷力,做到自身不傳播謠言,看到謠言及時辟謠。當發現疑惑性的信息時,只要對其認真思考,大多數謠言就會不攻自破。其次,公共服務部門應該在社區中多開展一些科學知識的普及,通過普及科學知識,使“謠言止于智者”。同時微信用戶還需增強法律意識,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這種權利應該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再次,政府部門要及時根據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2016年12月1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防范和懲治網絡傳播虛假信息條例》就是對新疆網絡虛假信息的法律規范,這在一定程度上切實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為自治區的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總目標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最后,“謠言止于真相”。謠言中包含太多不確定因素,如果將這些不確定因素變成確定性因素,謠言也就不攻而破。這就需要新疆政府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公眾有了質疑要及時回復。一旦出現影響范圍較大的謠言,可以充分利用政府微信公共號等工具及時辟謠,也可以通過一些公信力較強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辟謠,達到信息的公開透明,這是解決謠言最佳的方法。只有真相占領上風,謠言才無處可逃,因此這方面需要我們政府及相關人員做好工作。
新媒體下的微信給我們的生活帶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伴隨著謠言的產生。正確且全面認識新疆地區微信謠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減少不良用心的境外勢力對我國政治的干涉和誹謗,也可以促進新疆地區的社會穩定與和平發展。針對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我們應認真思索新疆微信謠言的產生和對策,以便更好地對新疆政治、經濟、文化做出貢獻。
注釋:
①亞心網.2015年新疆“朋友圈”盛傳的謠言你信了嗎?[DB/OL].http://money.iyaxin.com/htm l/2015/new s_1228/ 11635_5.htm l.
②人民日報.警惕政治謠言[J].資源導刊,2014(09).
③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M].董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02-106.
④劉曉燕,彭健,白洋.非常規突發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經濟脆弱性研究——以烏魯木齊為例[J].旅游研究,2016(03).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