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上勘院領跑海上風電
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一元
力爭用5年時間,將海上風電EPC、勘測設計、咨詢市場拓展到國際市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和國內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之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近來頻頻在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加速布局。按照三峽集團的發展規劃,新能源將被打造為第二主業。其中,海上風電將被打造成這第二主業中的核心產業。
三峽集團旗下唯一的設計研發機構及新能源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被賦予重任。
上勘院屬國內最早進入海上風電的勘測設計機構,2010年完成了亞洲第一個海上風電場——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的勘測設計,目前已完成和正在開展的海上風電項目規模超過300萬千瓦。
上勘院董事長、總經理石小強告訴《上海國資》,在海上風電引領戰略中,三峽集團明確上勘院負責海上風電“技術引領”的實施,希望上勘院在“規模引領”“管理引領”“標準引領”“人才引領”和“品牌引領”中貢獻力量。
早在1996年,上勘院就開始了風電場的規劃設計研究。
“上海院承擔了崇明、南匯風電場的勘測設計工作,開始介入風電設計領域。但是否把風電作為未來重要的業務領域,院里有不同的聲音,我當時作為前期工作副院長,力主加強投入,也基本得到院里認可。至2005年國家在新疆召開第二次全國風電大會、國內發電集團開始重視風電開發時,我院的人才、技術儲備已處于國內領先,業務量開始成倍增長。”
石小強強調,當時是業主找上門委托任務。在此情況下,上勘院更充分認識到風電未來的前景,及時將新能源調整為院的經營戰略重點,并成立了新能源設計研究院,賦予經營、生產職責、充實人力資源。“在設計院中,我們是第一家將新能源單獨成立為專業部門的設計院。”這促進了上勘院新能源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生產等再次快速發展,成為國內新能源設計的一面旗幟。
2003年,上勘院把目光瞄準了更具挑戰性的海上風電。
在上海市10萬千瓦以上風電規劃中,上勘院首次將東海大橋和奉賢兩個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報請納入規劃。“現在看來這兩個項目規劃規模都不大,但在當時,提出海上風電概念都需要勇氣。”
上勘院通過自身研究、國際交流和咨詢等多種方式的先期投入,逐步對海上風電技術有所掌握,并通過東海大橋全過程的勘測設計全面提升了海上風電綜合實力。
上勘院在海上風電設計領域已遙遙領先。先行者的回報往往是豐厚的。上勘院在國內11個沿海省市海上風電規劃編制中,拿下了3個省市規劃的編制,并全部通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的聯合批復(目前僅批復7個),其項目業務遍布上海、江蘇、河北、福建、遼寧、海南等沿海省市。
在石小強看來,海上風電市場前景可期。
中國最新的風電規劃表明:到2020年風電要達到2億千瓦。這一目標單靠陸上風電恐怕難以承擔。
石小強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風能資源豐富、場址資源廣闊的三北地區近些年消納存在問題、棄風限電嚴重,采用特高壓送出單位電量成本過高,而且短期內難以解決。內陸地區規模小、環境壓力大、風能資源稟賦一般,開發強度接近飽和,不太具備規模開發的資源。
而海上風電則可以彌補陸上風電場在規模和消納上的不足。
石小強表示,海上風電優勢有諸多方面:風能資源豐富。相同區域海上風電一般比陸上發電效益提高25%—30%,可提高風電發電量占比;風能質量優越。海上風速相對穩定,湍流強度小,對電網影響小;易于消納。海上風電場大多位于負荷中心,基本可就近消納;規模大,易形成規模效應。由于海上風電不占用土地資源(只有升壓站占用少量陸上土地),在避開航道、錨地、環境保護區、軍事等用海區域,通過與漁業養殖等用海兼容方式,可大規模開發(目前單個規劃場址一般按30萬千瓦考慮,百萬千瓦場址也非常多),易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規模占比;環境影響小。海上風電離海岸較遠,在充分考慮海洋保護區、候鳥遷徙通道等影響因素后,對環境影響非常小。
“雖然目前海上風電成本還比較高,但規模開發海上風電對實現中國減排承諾、確保能源安全、減少環境污染和改善能源結構方面,要優于陸上風電。同時歐洲先進國家正積極推進和開發海上風電,成本也在不斷降低,因此應不遺余力發展海上風電,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規模效益等逐步降低發電成本、提高發電效益。”石小強表示。
何況,支撐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產業鏈已逐步成熟。
在石小強看來,在設計勘測領域,由于先期進入,上勘院的優勢明顯。不但在技術研發、創新上領先,還引領了海上風電相關標準的制定,并進入產業鏈的檢測認證部分。
“目前,上勘院完成投產的近海風電項目有30萬千瓦,占全國已完成近海項目規模的50%;其中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石小強表示。
隨著三峽集團在海上風電布局的不斷擴大,上勘院的海上風電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
2015年,三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江蘇響水的20萬千瓦近海風電項目首批8臺機組建成投運。6月18日,又與福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拿下中國沿海近乎最優質的30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并組建福建分公司和四大平臺公司,啟動三個項目共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前期工作。
2016年,國務院在相關批復中明確表示:支持三峽集團集中連片整體開發優質海上風電資源,要求充分發揮三峽集團在海上風電技術、成本控制、投融資等方面的經驗和優勢。
2016年7月30日,三峽集團與山東昌邑市簽下大單,擬在當地投資180億元用于開發建設100萬千瓦海上風電、12萬千瓦陸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
不僅如此,三峽集團還在海外擴展其海上風電版圖。2015年10月,與葡萄牙電力公司簽署協議,共同投資40億英鎊用于開發英國Moray海上風電項目。2016年7月19日,又以6.5億歐元的交易總額,完成收購黑石集團所持有的德國梅爾(Meerwind)28.8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80%股權。
“三峽集團海上風電方面的技術引領、支撐,上勘院責無旁貸。”石小強表示,上勘院負責三峽集團海上風電項目前期規劃、項目決策、勘測設計、技術研究以及后項目評估等全范圍的技術服務工作,并代表三峽集團主導福建新能海上風電研發中心的具體工作。
而并購歐洲海上風電公司,也給了上勘院在技術、理念上學習提高的機會。
“技術盡調期間,我們就學到了不少東西。現在我們有好幾個人常駐歐洲,在葡萄牙電力輪崗的有2-3人,周期為1-2年。同時還有不少中短期交流。”
石小強表示,德國在海上風電發展上,有幾點非常值得學習。
在政策環境方面,德國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風能資源,但是政府仍然制訂了促進海上風電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機制,既鼓勵市場競爭,又避免無序開發,保障開發企業利益。如接入電網的保障機制。
在設計理念方面,德國強化“雙重保險”意識,在投資與效益充分比較的前提下,開展“冗余設計”,千方百計提高海上風電場的可利用率,提高運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在海上風電場規劃選址方面,一般都選擇在陸上不能目及的遠海區域,減少或避免對旅游、航運、環境等影響。
“今后,我們將組織不同專業團隊,在風能資源評估、優化布置、基礎設計、海上升壓站設計和科研及應用方面與德國團隊進行深入交流與學習。”
石小強表示,此前上勘院已集全院力量,編制完成《中國三峽集團海上風電引領戰略——技術引領專題報告》,并將其作為上海院“十三五”期間實現海上風電技術引領的指導文件;同時完善組織機構,將新能源和其他分院骨干技術力量集中到海上風電業務上,重點是提升勘測設計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同時我們成立了集團層面新能源科創中心,通過首席專家帶科研團隊方式研究海上風電不同專業關鍵核心技術。”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打造海上風電核心團隊,以技術開拓集團外市場,力爭勘測設計規模占比全國達到50%以上。同時緊跟集團走出去戰略,力爭用5年時間,將海上風電EPC、勘測設計、咨詢市場拓展到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