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起,我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于是學生們欣喜地擁有了自己的“心語屋”,擁有了一隅在學習之余放飛心靈的地方,擁有了訴說煩惱、暢談心曲、悄述心語的自由天地……那一片最燦爛的陽光是我們和學生們心靈的默契和共同的追求!
作為成為學校咨詢室的成員,我們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既了解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深切感受到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輔導過程中反饋的這些問題,在今后的工作如何面對和克服,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心理咨詢訪談中涉及的主要內容
(一)學習方面
學習一直是孩子們生活中的主旋律,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快樂或是痛楚!來“心語屋”咨詢的學生多半是為學習問題而來的,比如“我在小學時各科成績都很好,可進入初中后,我怎么就跟不上了呢?”“我成績老是提不上去,是不是我腦子笨?”“我對語文有興趣,對數學就是沒有興趣,數學老師天天布置那么多作業,我就不喜歡他,是不是我天生就不是學數學的料?”“我就是想玩,不想學習,更不想寫作業,學習好有啥用,我爸只是小學畢業,可他照樣能賺錢,老師我的想法沒錯吧?”學習問題占整個咨詢內容的40%左右。
由于學習環境的改變,學習的知識也隨著改變,于是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作業要求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當小學應用的學習方法與思維形式,不再適應學習初中知識需要的時候,就要建立新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思維。只有適應學習新知識的需要,才能夠更好地去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對于那些學習成績曾經很優秀的學生,因學習新的知識效果不好,在測驗或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抑郁、膽怯、焦慮、苦惱的心理反應。該如何去幫助這些學生,消除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及思想上的障礙呢?提出這些問題的學生希望輔導老師們能拿出“尚方寶劍”,讓他們立馬戰勝一切困難,使學習成為快樂輕松的事情。殊不知,從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對作業多的埋怨中可以看出:成績不理想多半是因為沒有學習興趣、無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志品質較低造成的。
(二)同伴交往方面
在咨詢中,同伴交往方面的問題比例達20%以上。諸如“我的同桌總是欺負我,怎么辦?”“他為什么又不理我了?”“我的好朋友有了新朋友,對我不如以前了,我該怎么辦呢?”“我怎樣才能讓大家喜歡我、有更多的朋友呢?”“同學們都說我和班上那個男生好,其實我們是鄰居才走得近”……這些似乎成了現在的學生們渴望理解、呼喚友誼的共同心聲。
(三)自我意識方面
在咨詢中,“我是不是漂亮,是不是聰明”“我是不是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是否喜歡我”“同學們都說我胖,我感到很自卑”“我真怕自己如果考不上重點校怎么辦?”……這些都成了同學們關注的問題,成了造成他們生活快樂與否的一個原因,占咨詢內容的14%左右。
(四)師生和親子關系方面
在學生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中,老師和父母無疑占據了他們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成為他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因此,他們在感受溫暖和關懷的同時,更多的矛盾、困惑也接踵而來。“老師不喜歡我,對我有成見”“老師偏心,老師太兇了,根本不聽取我們的意見”“爸爸媽媽就知道考試分數,就知道逼我學習,從不真正關心我”等等成了來咨詢的同學共同的困惑和無奈,占咨詢內容的10%以上。
二、從咨詢反饋中看教師心理教育行為
學生來咨詢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畢竟他們的生活和內心體驗是多元而豐富的。通過整理分析,我們知道,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學習和學校活動的內容,另外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教育理念也左右著學生的快樂與否,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關于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
當我們真切地感受著新課程對人的關注帶來的改變和驚喜時,我們依然發現,很多時候教師愿意選擇懲罰學生身體的簡單的工作方式,表達對學生錯誤言行的警告,希望觸動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去,站到墻角去。”“走,圍著操場跑五圈。”“你怎么這么笨呢?”這些從我們教師嘴里輕松說出的話語,這樣任意主宰孩子們的身體的事情,成了來咨詢孩子們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痕。
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犯了一些錯誤之后,讓他們的身體經歷痛苦,在經歷痛苦中接受所謂的教訓,已成為我們成人的普遍看法。這樣的痛苦在成人眼里也許是不起眼的,“不就是在墻角站了一會兒嗎?何況,這是他們咎由自取!不給他一點兒顏色看看,怎么能行?”我們很少注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或許是無奈的,或許學生在壓抑著痛苦的怒火,或許學生的雙眼充滿著委屈。這些,我們的老師可能并沒有在意。
(二)關于教師是否民主、公正
依然清晰地記得一張流著淚水的臉龐和一雙痛苦委屈的雙眼,向我們述說著老師的武斷和不公,給她和她的同學們帶來的傷害。是的,當“平等、民主、尊重”這些詞匯被我們天天掛在嘴邊時,我們是不是能真正落實到教育行為當中呢?或許是出于對班級或者學校工作的某種考慮,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感偏頗,但是自己對所謂的好學生的夸獎和過多關懷、給別的學生所帶來的不公與心靈傷害是多么大!盡管我們也深深明白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的精髓所在,盡管我們也深刻地知道教育應是面向全體、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
(三)關于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方法
因為我們知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步發展對教育成功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長的重視和支持對自己有效工作的影響,所以,我們總是免不了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當然交流的焦點一般只有一個——你的學生,他的孩子。只是,我們好像總是習慣于在學生犯了錯誤、在自己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搬來家長這一“救兵”。表面上看,我們暫時消了氣,解決了問題,殊不知我們的行為卻在無形中激化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破壞了他們的親子關系。從前來咨詢同學的反饋中,他們無一不反感教師找犯錯的同學家長來告狀的行為,他們希望老師們能加強平時的家訪和與家長的溝通,特別是當他們取得成績和進步的時候。
三、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啟示
現代教育倡導的是“圓桌教育”、平等教育、個性教育、民主教育,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創造性為基本訓練內容、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健全為目標的教育。應該說,在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在新課標的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當我們的課堂漸漸地成為一種多元綜合后,我們的教師已經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尊重學生,開始關注學生心靈,關注學生課堂中的心理體驗。
可是到底什么是以人為本,什么是人文關懷,如何讓關注真正成為自己的教育行為,讓教育意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學生身上看到成效,讓我們美麗的校園陽光越來越燦爛呢?我們的學校除了要求心理教師上好心育課、做好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可操作的調節方法以外,我們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還要追溯根源,改變觀念,從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天的教育教學行為開始,從以下幾方面努力著手做起。
(一)了解學生,尊重差異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上世紀中葉就提出:“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今天,當我們談新課程,談教育的人文關懷,談孩子的差異性和多元智慧理論……當那一個個時尚的詞語時時掛在我們嘴邊、頻頻出現在各種刊物雜志時,面對這樣樸實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我們是否能夠坦然地說自己真正從教育的本源——了解每一個孩子開始呢?面對學生那每一個豐富靈動的個體,我們是否真的尊重了他們的差異了呢?這應該是我和每一個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老師,都要常常思考的問題。
只有當我們發現每一個孩子的能力發展有所不同,每一個孩子的個性潛質有所不同,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環境有所差異……或許我們才會擁有愛心和耐心,擁有鼓勵和寬容,擁有平等和民主。只有這樣,那些個性特別的學生、那些成績不良的學生、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才會在我們的人文關懷下,得到幫助和成長。
(二)勤于學習,提高業務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再也不是一杯水、一桶水的問題,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斷的一池活水。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堅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學習必備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并不斷豐滿自己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一個業務不精、不探求學生心理、知識面不夠寬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學習上的動力、情感上的呼喚、人格上的感召……而學生年齡越小,他們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們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知識寶庫”。如果面對學生的提問,我們“一問三不知”,在課堂上又顯得缺乏朝氣、武斷專行,那學生的失望和對學習的厭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善于反思,提升品位
當我們日益感受著新課程的具體和生動時,思考讓我們擁有智慧和理性。要把視野投向教育本身,去看到那些有內涵、有價值的東西,學會反思,善于反思。反思備課與教學,反思教育學生的得與失,反思對生活、對人生的態度,反思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關注點……這樣,我們可以看清自己的心靈世界。在反思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是在豐富著自己的心靈世界,用自己對教育、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尋找并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試想,一個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有品位的教師,又怎會給學生帶來心靈的傷害?
總之,在我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今天,也要靜下心來思考教師教育教學行為不當給學生身心健康帶來的影響,通過反饋出來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作為教師,能有意識地化解,盡量避免因自身原因對學生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