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一、平等公正的價值觀是人們積極生活的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反映了人們積極生活的需要。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這些主張和論斷,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不會因時空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是做人行事亙古不變的真理,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公正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體現了社會層面的正向價值訴求。人們在行為處事中會自然地追求平等、公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現代公民社會共同的相對穩定的行為訴求而提出的積極價值,從心理表現生成機制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們追求積極生活狀態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正向社會激勵力量。平等、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根本價值理念的重要方面,他們之間相互依存、互相影響,是辯證的統一。
二、平等公正的價值觀要求教育平等公正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教育作為一種上層建筑,一定與特定社會、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主流價值相一致。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當今教育公平已是人們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了進行宣講、組織有關德育活動等外,重要的是教育本身應體現公平、公正。
由于歷史、經濟、教育基礎等原因,盡管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教育公平,普及義務教育,但當今我國不同學校、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還不夠均衡,特別是資源中的關鍵因素——教師,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客觀上優秀教師的資源比較多地集中在城市的重點學校。特別是一些學校和地區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學校爭奪好生源,客觀上對一些學生形成了歧視;學校將學生按分數排隊,給學生貼標簽,傷害了部分學生;對升學有望的學生關注較多,而對其他學生低期望,關注較少,特別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習困難、情緒行為有問題的學生。教學“一刀切”,沒有考慮不同處境、文化背景、學習基礎、智能水平、學習方式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等等,凡此種種,都有背教育平等公正。
對于教育領域而言,平等,就是指每個學生都享有同樣的受教育的權利,它不只強調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入學機會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得到適合其特點的教育。公正,即是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前些年我國推進教育公平,更多關注的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和入學機會的公平,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當前推進教育公平越來越關注教育過程的公平,人人都有權享受符合自己能力的優質教育。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及了教育并沒有達到真正的教育公平,整齊劃一的教育過程也不是教育公平,正像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給同樣的人不同的待遇,給不同的人同樣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學生個體的能力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教育平等不是對人人同樣要求,人人享有同樣的學習條件和待遇,而應是尊重差異,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區別對待,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契合他不同教育需要的、適合他自主發展的教育。
三、差異教育才能實現教育實質的平等公正
教育承認的三種形式即教育的關愛、權利的尊重和社會的重視,構成了對兒童作為完整的人精神成長的獨特價值。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不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和道德的內容,而是以平等的心態促進完整的人的精神成長。公正就是尊重差異,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公正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特別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不管教育有無力量減少它自己領域內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但是,如果要在這方面取得進步,它就必須事先采取一種堅定的社會政策,糾正教育資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狀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1999)
教育應追求卓越與公平的辯證統一。我們承認,受教育者之間以及同一個受教育者的不同發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他們學習與發展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即使教育資源配置完全相同,學生也不可能取得同樣的成就。真正的公平不是兒童享有同樣資源,而是兒童不同的學習與發展的需要都能得到很好滿足。
好的教育是適合學生不同需要的差異教育,這種教育也是公平的、有效率的,追求卓越的教育。《薩拉曼卡宣言》提到:“我們相信并聲明: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力,必須給予他實現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學習之機會;每個兒童都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機制的設計和教育方案的實施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與需要的廣泛差異。”
我國教育改革越來越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這與《薩拉曼卡宣言》強調“要加強學生的參與,減少學生的被排斥”是一致的,是在追求教育的平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價值。教育平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每個人具有相等的機會,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個人都具有相等的機會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而各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教育必然是差異教育。
針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不同需要,為了給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應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多樣化的教育教學不是為了多樣化而多樣化,而是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的多樣化,沒有差異的教學不能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很難保證每個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差異教育是指在教育中,立足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以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差異教育關注教育的不公平現象,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生為本,強調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促進每個學生在其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差異教育關注個體間差異,這些差異可以表現在智能、興趣、情感、學習方式、主體意識、學習準備等方面,這既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挑戰,也是課堂生動的源泉,教學中要將共性與個性辯證地統一起來;差異教育關注個體內差異,注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體現個體內差異的合理性,揚優補缺,開發潛能,幫助每個學生實現自我超越,使每個學生的學習和學生本人最大限度地匹配。
差異教育承認學生的差異,尊重差異,理解差異,但不是消極地適應差異,而是對差異具體分析,挖掘學生差異的教育資源,通過差異教學策略的運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相互作用,更好地實現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因此,差異教育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是非常契合的。
四、以有差異的教學策略體現教育的平等公正
差異教學是從共性課程標準出發,結合個性特征實施差異教育,由于參照了共性課程標準,減少了教學目標的隨意性,又運用差異教學策略,使集體教學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也使每個學生更好地適應集體學習,最終促進每個學生既達到共性的要求,個性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差異教學強調大教育觀,從課堂內外等不同的教學要素方面,整體考慮教學中如何兼顧個性與共性,促進全體學生發展。
對于教育而言,每個學生應是獨特的,正如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學生都擁有不同的學業發展水平、不同的個性特征、不同的認知風格和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始終為他們提供相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統一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唯一的評價方式和評價維度,那么勢必會出現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撐不下”的局面,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不公平的。
差異教育強調通過學生的合作更好地照顧學生差異,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差異教育的同質組和異質組交替運用的策略通過異質合作,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對同伴的尊重、肯定與交流合作的需求,通過同質合作滿足部分學生的發展需求,兩種形式交替運用,并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更好地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差異教育創設民主和諧教育環境的建設策略,強調平等的師生關系,民主的班級氛圍,公正的班級獎懲制度,自由寬松的班級生活,是建立和諧的教育環境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差異教育強調對學生的多元評價,認為單一的評價是造成差生的根源,是不公正的評價,因為學生生來就有差異。差異教育認為,真正公平、公正的評價是共性評價和針對性多元評價相結合,是對學生進行發展性的評價。
綜上可見,差異教育的過程是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公正的過程,值得大力提倡。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