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外教育家就相當重視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教育家拉伯雷重視體驗教育,主張學生要親自實踐,參加勞動來學習操作。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育論》中強調“為生存而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教育會產生勞動能力”,在合理的社會制度下,勞動已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存的第一需要。
陶行知先生發展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創造性地提出并科學實踐了“生存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教學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這些都足以證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加強勞動技術素養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我國目前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包括創新能力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面對世界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對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素質提出新的要求,而我校在教育教學的內容上也適時引入對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緊跟時代的步伐。
眾所周知,少年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綜合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如何在各學科中,在主題活動中滲透勞動素養的培養,從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提升少年兒童的實踐能力,使其初步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品質和勞動能力,對此,我們做了大膽的探索。以下是本人在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
新課改倡導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每個學生都有接受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權利,這就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如何關注全體學生?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采用開放式主題實踐活動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能發揮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結合實際生活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學校利用主題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教育,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勞動品質教育,利用大掃除、勞動小能手競賽以及去社區參加撿拾白色垃圾、去除小廣告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這些密切聯系現實社會生活的開放型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機會互相交流、啟發、學習,共同探究,提升動手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二)豐富勞動素養的培養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每周五的大掃除時間被我校利用到了極致,它是檢驗我校全員勞動素養的窗口。在老師們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學生們從家里被嬌慣的小皇帝、小公主,蛻變成不怕臟、不怕累的勞動能手。即使是有殘疾的學生此刻也坐不住了,大家的熱情感染了他,他也會力所能及地干些事情。
當學生很快把學校打掃得煥然一新時,師生們的身體雖然勞累,但心情是愉快的,這就是勞動的魅力。老師們的淳樸和勤勞也感動了很多家長,學校大掃除時經常會看到教室里有男家長掃屋頂、擦燈管,女家長擦玻璃,老師擦地,學生擺桌椅的繁忙勞動場面,家長和老師在共同勞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現在每天早上、中午,學生放下書包就拿起了拖布、抹布,沒有人計較誰是值日生,他們已經把每天的晨掃和午掃當成了一種習慣。
(三)在各學科中滲透勞動素質的培養,使其與其他學科互相融合
勞動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學生在一次次的勞動和實踐活動中,在“獲得勞動體驗和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和習慣”中日久天長積淀下來的。我們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勞動素養的培養,低年級的美術課添加手撕畫、高年級的美術課添加十字繡。數學課上,我們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做教具。
體育課上,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做沙包、沙瓶、雞毛鍵等活動器材。低年級的勞動課主要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正確的生活習慣,穿衣服、整理書包、洗手帕等小競賽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實效性。高年級的勞動課更是豐富多彩,新鮮的果汁、香香的土豆絲、鮮鮮的餃子都是師生勞動的成果。
學校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民主、自由的環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學以致用,發揮創造力。在活動中我們提倡合作,引入競爭,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同時加強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全面思維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單純的模仿操作不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學生只有在進行深入思考,充分理解,產生思想后才能創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
(一)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情境
學校大隊部每年都利用寒暑假時間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利用身邊的廢棄物手工創造一些工藝品,創造小發明,學生上交的作品越來越有創意,而且參加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在開放的時空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被充分喚起,創新精神得到持續培養,創新能力大幅提高,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二)以“會動手”“能設計”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心智
“愛勞動、會動手、能設計”是勞動素養的培養目標,它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既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又實現了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其中的“會動手”突出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能設計”則突出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將兩者結合,讓學生學會如何根據需要和條件來產生想法、制作與行動,最終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和技術實踐能力。
我校的六一民族藝術節以師生定節目內容,學生參與節目編排及最終由學生進行節目評選為模式進行籌備,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積累和豐富經驗,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們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提升勞動技術素養,最終實現“愛勞動、會動手、能設計”的目標。
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孩子們的勞動態度積極而誠懇,在家受到父母的夸獎,在社區活動中因為表現突出而多次受到表揚。孩子們的校服干凈了、書包整潔了、對校園環境更加愛護了,這是勞動素質培養的成果。
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勞動素質培養的總目標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它關系到每位學生勞動態度、實踐能力和勞動素養的形成,關系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今后,我們將在這項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進行更多嘗試,為實現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營口市站前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