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是學校與家庭溝通的傳統模式,也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有效方法之一。行之有效的家長會不但能增進教師與學生家長間的相互信任,還有利于學校改進教育措施,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使之更具一致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良好的校內外育人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直以來,家長會始終停留在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唱主角的報告會上。眾多家長對于傳統的家長會表現得非常冷淡,不愿參加又不得不來。目前,家長會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問題:一是內容過于籠統、冗長,對家庭教育指導的針對性不強;二是組織形式過于單一,教師一言堂式的單向灌輸,忽視了家長的主體地位;三是氣氛沉悶,教師居高臨下式的訓話,忽視了家長的心理感受。
那么,如何打破傳統家長會的固有模式,使之成為家校溝通合作的橋梁?
一、變“成績通報”為“積極展示”
“積極展示”是學校家長會改革的核心理念,即展現學校的理念,展現多元的教育,展現教師的風采,展現孩子的成長。例如,當學生升入小學三年級時,已完全適應和熟悉學校的生活、班級的班風、學習風氣。此時,班主任可以開展一次以“孩子長大了”為主題的家長會,向家長匯報展示孩子兩年來的變化。班主任可以精心布置一個小型展覽會,讓家長觀看學生作業、書法繪畫作品、手工藝術作品等,讓家長們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及活動情況;通過組織觀看學生創編表演的節目,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們的藝術才華,為孩子的教育找到了目標及契機。班主任及時將每位學生身上的優點展示給家長,鼓勵學生進步;同時將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希望的形式提出,更易于家長接受。這樣,每一位家長都得到了認可,也看到了希望,并且懂得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
二、變“單向反饋”為“多向互動交流”
打破傳統的家長會模式,就要克服教師“一言堂”的單調乏味,充分調動家長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家長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專題講座型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會議主題,例如圍繞如何學會賞識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科學指導。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組織家長將他們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及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進行交流,使家長之間做到共享。這一“雙向互動交流”反饋形式,有利于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主題互動式
五、六年級是小學的高年段,學生的學習特別緊張,思想也是最不穩定的,逆反心理突出。針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學校可以采用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的互動式的家長會。比如,以“感恩”為主題的家長會,通過親子游戲、親情互動留言、親子擁抱等一系列親子活動的設計,增進孩子和父母之間理解,讓孩子和父母的心貼的更近。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感動中理解了“愛”的內涵;對家長來說,這也是一次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好機會。
三、變“接受式”為“體驗式”
“體驗式”家長會就是通過調動家長參與會議的積極性,變家長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進而使家長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例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現狀,學校要在以轉變溺愛型家長教育觀念為主題的家長會上,設計孩子“洗頭和洗衣服比賽”的環節,讓家長和教師做裁判。通過游戲,家長明白了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十分重要。學校可以邀請幾位溺愛型家長談談游戲后的體會,組織家長開展討論。最后,教師做出總結,提出中肯的指導意見。這樣體驗式家長會,改變以往“我講你聽”的傳統方式,讓家長們在體驗中感悟,在反思中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會后,有家長表示:“有關成績和表現的話題,其實我們在平時的電話和短信里,就溝通不少。學校一些有關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指導還是讓自己感覺受益良多。”
四、變“籠統式”為“分層式”
以往的家長會大多是針對全體家長召開的,難免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可以針對特定的家庭或是有共同性的個別學生,邀請相關的家長參加,個別懇談。如針對學習困難學生召開的家長會,針對紀律較差學生的家長會,針對單親學生的家長會,針對留守兒童的家長等,教師就學生的具體問題組織家長進行交流,統一認識,相互協作,共同解決。分層家長會加強了針對性,凸顯了計劃性,強調了交流性。家長們普遍認為,這樣小范圍的分層式家長會,使自己有了方向感,讓他們更清楚如何教育和幫助子女。正如一位家長所言:“分層家長會是貫徹因材施教的一個金點子。”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進一步了解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針對一些比較集中的問題舉辦小型“家長沙龍”。但是,在設計“家長沙龍”時,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堅持家長立場,體現家長真實需求。傳統家長會通常由學校根據自身需要確定主題,使家長變成被動的聆聽者。“家長沙龍”確定的主體是家長,學校通過先期調研,確立沙龍主題;征詢家長實際,確定沙龍時間;根據家長反饋,調整內容師資;考慮家長教育背景,調整表達方式。
二是堅持課程思維,系統設計推進“家長沙龍”。學校利用大數據,確立沙龍主題及內容。每學期初,下發《家庭教育問卷調查表》,了解學生家庭基本情況、教育常用方式、教育困惑、教育特需等。然后,家委會進行數據統計,客觀地了解家長的教育情況,以此確立學期家長沙龍主題和內容。
三是注意過程跟蹤,完善評價機制。每次沙龍結束后,家長填寫《滿意度調查表》,或是直接反饋。反饋內容包括:這種家長沙龍的形式是否可行,成效如何,家長對于家長沙龍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哪方面的建議等。參與與活動的家長一致認為,這種方式比全體參與的家長會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收獲更大。同時,他們也建議,家長沙龍的主題可以更小一些,更集中一些,參與的人員還可以更少。
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實踐證明,家長會的組織形式直接關系到會議的效果。良好的組織形式為家長、學生、教師提供了平等對話、真心溝通的平臺。豐富多彩的內容,讓家長們樂于積極參與,使家長在教育理念、方法上和學校達成共識,從而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
(作者單位:錦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