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瀏覽教育故事時,我被《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這個故事所吸引。
故事講的是1932年,陶行知先生約曉莊學校教師戴自俺談話,希望他能去河南的一所省立鄉村師范學校擔任研究實驗部主任。戴自俺卻希望能繼續跟隨張宗麟老師去桂林師范學院工作,因而對這種安排不大愿意,說:“單槍匹馬地干會膽怯,我干不了,還是請張先生還我一段時間為好。”陶行知笑了:“原來你是想著大樹底下好遮蔭呀!”陶行知移目窗外,說:“你看,那邊有兩棵樹。”順著陶先生的目光,戴自俺看見了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的楝樹,挺拔堅實,在晚霞中顯得英氣勃勃。大樹的下邊有一株小樹,被籠罩在楝樹的濃蔭之中,顯得蒼白瘦弱,一副可憐的樣子。陶先生說:“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接受的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樹底下,小樹是生長不好的。沒有自由生長的土地,顯得多么蒼白無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著戴自俺說:“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影子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明白,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讓他能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煉,在實際工作中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
這個富含深意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教學。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一定要學會對學生放手,善于放手,不要以愛的名義把孩子牢牢地牽在自己手里。
很多母親在生活中代替孩子做了太多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不用孩子做。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就不用說了,陪孩子寫作業、上補習班、替孩子檢查作業、接孩子上下學……一切大包大攬,恨不得將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每日圍著孩子轉,忙得像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一刻也不能停歇。很多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家長就是不放心,上下學還要接送,甚至有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母親還是如此,這樣的母親用愛累壞了自己,也耽誤了孩子。
“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家長的包辦代替會導致孩子難以獨立,學習上沒有自主意識,生活中沒有責任心,會形成凡事依賴別人的思想。
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在代替孩子做著太多的事。學生說得不好,教師要代替他們說;學生想象力不夠豐富,教師代替他們去想象;學生理解得不夠深刻,教師代替他們去理解;學生解題思維不夠清楚,教師代替他們去思維……一切想當然,課堂上不管學生愛聽不愛聽,教師都堅持把自己想講的講完,下課鈴響了也不管。
“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沒有人能包辦另一個人的學習,學會放手、善于放手才能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學會放手必須從學會盡量少說、不說開始。好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講、學生做、學生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課堂上的包辦代替會導致學生思想僵化,缺乏主見,表達能力不足。日復一日,由于話說得太多,嗓子承受不起,多數教師得了咽炎,吃起了含片,學生卻養成依賴的習慣,課堂上沒有語言輸出,成了“啞巴”。
“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握在手中是愛,敢于放手也是一種愛,善于放手更是一種教育智慧。
(作者單位: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西園小學)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