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不僅可以影響班級的班風和學風,而且對學生的個體成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班主任需要學習、思考,帶上“五寶”走進教室。
一、“測量尺”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學生,那么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了解學生。”班主任要想把學生教育好,首先要先了解學生。那么,班主任怎樣了解學生呢?筆者建議,需要拿好一把“測量尺”。
受年齡和人生閱歷的影響,班主任和學生在想法上總有一些出入。因此,班主任應用“尺子”測量每個孩子的真實世界。
班主任要認真研究本班學生,并多和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方式、生活狀態等;也可以借助本班學生對其他學生進行了解,比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內心動態;或者與任課教師保持溝通,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態。當然,班主任本人更應該對學生進行多向觀察,多到教室走走、看看,親自查看學生的真實狀態。班主任只有親手測量學生的內在環境,才能對不同學生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才能掌握好分才,更好地管理班級。
二、“雞毛撣”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所以說,教育者的教育重任是努力做好學生靈魂的教育。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學到知識,學會做人,實現自我。班主任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做人,幫助學生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班里曾經有個學生小明,其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平時對他疏于教育,使之變得比較頑皮。小明在初三下學期,表現出明顯的厭學情緒,不僅自己不好好學習,而且還影響到其他同學。筆者在觀察他一段時間之后,找機會和他進行談心。當問及初中畢業之后的打算時,小明毫不在意地說:“初中畢業之后,我隨便考取什么學校,反正以后要跟我爸去做生意?!甭犃诵∶鞯脑?,筆者耐心地為他做思想工作。比如,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多讀點書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而且讓自己有更廣闊的人生舞臺;提升自己的文化層次,可以更好地幫助父母做生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明的厭學心理有了明顯的轉變。筆者用“雞毛撣”彈去他心靈上的灰塵,讓他安心學習,珍惜同學情誼,和同學一起投入到初中學習的最后沖刺階段。
三、“修正帶”
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說:“犯錯誤是無可非議的,只要能及時覺察并糾正就好?!睂W生總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當學生犯錯時,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些錯誤,帶上“修正帶”,用自己的教育藝術幫助學生修正。
幾年前,筆者帶的一個班級問題生比較多,這讓人比較頭疼。起初,我用“壓”的方法來管理——只要學生犯了錯誤,就對學生狠狠批評。經過一段時間,班級管理不見起色。我開始反思,覺得自己對學生的教育要更加藝術一些。于是,當學生再犯錯誤,我會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然后再借助其他同學、任課教師、家長的力量來打“持久戰”,逐步修正學生的錯誤。這樣,學生會深刻認識到錯誤,并努力改正。
四、“清新劑”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說過:“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一個微妙領域?!钡拇_如此,班主任要善于挖掘資源,讓教育這一微妙領域給學生帶來清新的感覺。
在教室,如果每天重復同樣的學習和生活,學生未免會感到有點枯燥。這時,班主任如果能來點小花樣,學生就會感到新鮮,仿佛聞到一種全新的味道,會精神振奮,達到不一樣的效果。
比如,筆者所帶班級因為要迎接期中考試,各科的任課教師在學習上也抓得比較緊,致使班級里的氣氛開始有點壓抑。于是,我建議在下午自修之前,全班同學唱幾分鐘歌。這樣一來,學生頓時來了興致,校園歌曲、青春歌曲、勵志歌曲等便在教室里響起。通過唱歌,同學們不僅消除了疲憊,而且振奮了精神,學習狀態也有了好轉。期中考試之后,我又和班干部進行商量,對教室進行了新的布置。這樣的布置又給同學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味道,大家的青春活力也就迸發出來了。
五、“發動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可見,教師對學生的鼓勵是多么得重要。
教師的個人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教師如果能把這有限的力量用在關鍵的地方,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并內化為自己前進動力的話,那么教育就會有著良好的效果。所以,班主任要特別用心地分析每個學生,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鼓鼓勁,讓學生配備優良的“發動機”,讓學生為了自己的短期小目標和長期大目標而不斷努力。作為班主任,我一直和學生一起制定各階段的目標,并且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現各層次目標的過程中動力十足。
班主任工作不僅需要辛勤地勞動,更需要富有智慧。其實,每個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寶物”在身,這就要看本人有沒有努力去挖掘和使用。班主任用努力和智慧去尋找這些“寶物”,帶著這些“寶物”進教室,讓自己更好地管理班級,讓學生更好地發展。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中學)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