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際上是以園林形式存在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模式,這與中國傳統園林含蘊的農業文化價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重新評析傳統園林蘊含的深厚農業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總結近年來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從“農業生產與園林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建園地址;營造農業田園文化景觀;將當地農業風俗融入農業園區活動;引入園林的季相美;嘗試把觀光農業園作為科學研究和教育基地”幾個方面提示重慶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向。
關鍵詞 傳統園林;農業文化價值;旅游農業;觀光農業;問題;方向;重慶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507.01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5:07:15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了“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的新舉措——“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這標志著“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但怎樣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有效推動旅游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則成為當前各地區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農業旅游是在深入挖掘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基礎上,將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農業生產、農耕民俗文化開發出來并與游客需求有效融為一體的旅游活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際上是以農業美為載體發展生態農業的新舉措,這與中國傳統園林含蘊的農業文化價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在重新評析傳統園林蘊含的深厚農業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總結近年來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
1重慶旅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重慶市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返璞歸真,享受生態自然”的消費理念促使農業旅游已成為當下人們旅游消費的新熱點和興奮點。重慶市各區縣也積極響應國家和市委的號召,到目前為止已經獲得了8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8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榮譽稱號[1]。但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深層次問題也隨之逐漸凸顯出來。
1.1部分農業旅游園園址選擇不當
科學選址是農業旅游園建園的前提,園址選擇得當則方便農業旅游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農業旅游園的持續健康發展;反之,則急功近利、弄巧成拙、事倍功半。重慶農村大多在深山里面,地貌復雜多樣,多樣化的地域性形成了特色各異的農業旅游資源類型,這在增加旅游農業的內涵和可觀賞性的同時,也限制了富有特色的旅游農業園的合理布局,特別是給一些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大的現代旅游農業園規劃和運營帶來了發展的瓶頸,比如說旅游農業園目的地與旅游農業需求對象之間交通連接就是一個很大問題。目前,旅游農業園選址不當有以下2種情況:1)旅游農業園到城區的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若旅游農業園就建造在城區附近,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若旅游農業園建造在離城區較遠的地方,較高的交通費用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因無力承擔則會望而卻步。2)旅游農業園園址的自然條件較差。重慶雖然有特色各異的農業旅游資源,但部分區縣有的地方地形、地貌不符合建造旅游農業園的要求,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營造,結果也難以達到造園初衷想要的效果。
1.2農業文化內涵不足
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許多區縣簡單地將“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當作經濟產業來抓,在觀光農業的規劃建設和開發過程中,沒有“頂層設計”的全局觀念和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的眼光,僅僅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過分遷就迎合投資商的嘩眾取寵要求,在旅游農業園內及其周圍興建大量歐美風格的現代建筑,既破壞了當地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資源景觀,又與人們所追求的人文生態環境及旅游需求格格不入。比如,重慶市一些區縣的觀光農業園只有產品介紹,只要參觀人員能采摘果實、品嘗果實、帶走果實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就行,而對其中蘊含的科技成果、品種培育、食療食譜等文化沒有順便宣講給參觀人員,更不說將當地的民俗、民風、文藝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當成旅游產品或項目來經營保護和傳承。
1.3季節性是觀光農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傳統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特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這造成了觀光農業本身也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春回大地的春季和碩果累累的秋季是觀光農園最吸引人的黃金旺季,富有特色的觀光農園此時往往人滿為患,而到夏、冬季節時觀光農園門口門可羅雀,人流量僅僅是春季和碩果累累的秋季的1/4甚至還更少,怎樣在夏、冬季節增強觀光農園的可觀性和吸引力,成為解決阻礙觀光農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1.4特色不夠突出,沒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重慶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階段經營主體是以當地農民自主開發為主,在觀光農業園開發建設上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無序性和盲目性。在經營形式上雖然有所突破,但大多數還停留在農家樂層面上[2]。高品位、多功能、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休閑觀光農業區比較少。
2重慶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向
中國傳統園林蘊含的農業文化是飽受耕讀文化熏陶,通曉農事的文人、士大夫造園家們,在精耕細作所表現出的農業生產、生活經驗概括和體悟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具有藝術特性的文化思想,這些文化思想與當前人們所追求的生態學、美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這種農業文化的智慧仍將對當代園林文化,特別是開發重慶農業旅游資源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2.1農業生產與園林建設相結合
隨著重慶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非農產業對可耕地的進一步侵占,重慶未來可耕地面積將會急劇減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有一些特色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態系統日漸衰減,農產品品質不高。在這種不利的社會及經濟條件下,我們既要考慮在土地貧賤的特色坡耕地上生產出人們所需的農產品,又要考慮怎樣創造目前廣大城市居民迫切需要的用于調節身心的園林環境。這種情況下,可以借鑒傳統園林中農業景觀的實用與觀賞價值部分,利用城市附近的部分農業用地將農業生產與園林建設相結合,使農業生產和園林藝術相得益彰協同發展。
農業生產與園林建設相結合,就是要融農業與園林的多種功能于一體來發揮多功能效應,打破以前傳統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相脫節的尷尬局面,憑借富有特色的農業生產內容和用于旅游觀光和休閑娛樂的農業耕作環境而吸引眾多的游客,參觀游覽者可以在休閑觀光的同時,直接從農業觀光園里購買自己所喜愛和需要的新鮮農產品,另外,農業觀光園經營者還可根據參觀游覽者的實際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種植結構,從而達到提高自己經濟收入和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效果。
2.2因地制宜選擇適宜建園地址
園林選址首先要選擇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理想環境以便“構園得體”[3],重慶觀光農業園的建園地址選擇也應遵從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貼近自然,因地制宜。
截至2015年底,重慶市有林地面積446.61萬hm2,森林面積374.07萬hm2,草地面積33.16萬hm2,水域面積24.60萬hm2;擁有800多種動物資源,4 000多種植物資源[4]。這些資源為構建觀光農業園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在保護自然景觀的前提下有效規劃園地的建設,盡量避免大規模的人工建設和土地平整工作;可以在造園材料選擇上盡量多使用原有的植物造景,這樣既可節省大量成本,又能將濃厚的地方色彩融于園中,使農業園區與周圍自然環境天然一色,有利于農業園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發展。
2.3營造農業田園文化景觀
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范圍的不斷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急劇減少,城市內生活空間變窄,擁擠喧鬧不斷,人與自然的距離被迫越拉越開,人們難得找到一個休閑的好地方。與此同時,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逐漸增多和對高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追求,人們對享受自然的生活需求日益迫切,由于城市人上溯幾代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因而特別希望能在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去放松自己,再次體驗回憶兒時的童真趣事和歡樂時光。而觀光農業園提供了現代人對享受生態自然的渴望與需求,他們可以在農業園里盡情地欣賞田園風光,用赤腳再次感受踏在泥土上的愜意,感受擁擠喧鬧不斷的城市生活里難得的祥和與寧靜以獲得身心放松和片刻寧靜,農業田園文化景觀也就很自然地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青睞向往的風景享受。
2.4將當地農業風俗融入農業園區活動
我國有著厚重悠久的農業歷史文化底蘊,各種勞動技藝和絢麗多彩農業風俗、民俗文化別具一格,而在重慶境內就有漢族及滿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仡佬族等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地,經幾千年的農業文化沉淀,現在來充分挖掘這些散布于農村地域的農耕及傳統民俗文化,將發展觀光農業與對當地農耕及傳統民俗文化結合起來,不僅投入成本低,而且能讓游客體驗不同民族的農業勞動技藝和生活環境,在游玩的過程中感受農業文化的魅力與內涵。比如說以重慶銅梁龍舞為代表的特色農耕、民俗文化,不僅是具有巴蜀地域特色的一張文化名片,目前還成為了國家級的文化品牌,由此產生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2.5引入園林的季相美
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來營造出“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勁”四時演變的園林時序美景,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一大特色。園林中的季相景觀營造方式可有效解決農業生產季節性給觀光農業園發展帶來的瓶頸,在農業觀光園中我們可以以豐富多變的季相美和鮮明的主題來吸引游客,而且我們在農業景園營造季相美的同時,還可以利用動物造景來點綴農業園中的動態季相景觀,最好使兩者相輔相成起到相得益彰的互補作用。
2.6嘗試把觀光農業園作為科學研究和教育基地
目前中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注重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和能力培養,但現在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嚴重匱乏,尤其是動植物知識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更少,比如現在一些小學生和中學生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觀光農業園在滿足城市居民(特別是學生)向往田園之樂需要的同時,他們還可以親自參與體驗“稼穡之艱難”“采?!薄搬劸啤薄凹徔椫量唷钡绒r業勞作活動,或可以利用最新的現代化農業栽培方式,向游客展示農產品栽培技術及農產品的生產過程[5]。此項活動可以使游客了解傳統農業技術和高新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了解農作物的育種、栽培和動物的養殖過程,為青少年提供增長豐富農業生產內容知識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時中小學生對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的渴求需要,也可促進觀光農業園的進一步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興明.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形勢和任務[J].南方農業,2016,10(19):1-6.
[2]郭煥成,呂明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8(4):640-645.
[3]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4]毛勇.重慶開發旅游農業的條件評析[J].商場現代化,2006(34):335-336.
[5]任耀飛.中國傳統園林的農業文化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