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很多改變,逐漸呈現出鄉村教育凋敝、階層分化嚴重、暴戾之氣滋生、封建活動抬頭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缺失。闡述農村社區及文化認同的概念及特征,從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結構四個角度分析了強化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
關鍵詞 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34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508.01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5:08:4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逐漸呈現出一些問題,如拜金之風日盛、暴戾之氣滋生、鄉村教育凋敝、階層分化嚴重、封建活動抬頭、賭博色情活動猖獗等,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缺失。闡述農村社區及文化認同的概念及特征,從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生活方式、文化結構四個角度分析強化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
1“農村社區”的概念及特征
“社區”的概念是德國社會學家藤尼斯提出的概念,他將“社區”和“社會”并提,社區指的是農村,其形成基于自然意志,特征為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賴及社會黏著;社會指的是城市,其形成基于理性意志,特征為陌生、反感、不信任、獨立及社會連接。
不同學者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農村社區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有的強調其居民有較強的認同感;有的強調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有的則強調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綜合各種觀點,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有:1)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主要從事農業生產;2)結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3)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4)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區又有了新的內涵,“城中村”成為一類特征明顯又矛盾突出的農村社區。所謂“城中村”,指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將一些距離新、舊城區較近的村莊納入城市建設用地內,這些村莊就是城中村[1]。城中村的城市化程度高于真正的農村,但又保留著農村社區的一些原始特征。城中村的居民大部分并不從事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日趨多元。研究農村社區的文化認同問題,特別將城中村式的農村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這類農村社區可以看作我國農村社區的未來發展趨勢,將其作為樣本研究農村社區的文化認同問題有特別的意義。
2“文化認同”界定
文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概念,對文化的確切含義至今仍然莫衷一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定義為“文化或文明,從其廣泛的人種史的意義上說,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法律、風俗以及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名成員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在內的一個復雜的整體” [2]。文化具有諸多功能,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及“認同”。
何洪濤[3]指出,“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區域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區域核心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國家及區域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國家及區域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且是最深層的基礎。此外,文化認同是人們尋求歸屬感,繼而形成“自我”的過程,文化認同也是保持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3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的現實意義
在當前的社會進程中,因為農村社區面臨著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及文化結構的巨大轉變,使文化認同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3.1經濟結構轉變的需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最突出的轉變就是經濟結構的多元化,突出表現為農業人口減少,許多農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吸引大批農民進入了城鎮,轉向非農就業;留在農村的農民也有許多轉而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在本地或外地打工,在鄉鎮企業工作,從事服務業或多種經營。經濟結構的轉變帶來農村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社會分層的加速,利益多元及社會分層又導致農村形成不同利益群體的形成,而群體之間又存在深刻的矛盾和沖突,如“新富”階層和貧困農民的矛盾,農村干部和農民的利益之爭等。文化認同雖然并不能從根本上、從制度層面解決這些矛盾,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內部的緊張氛圍,消解可能的沖突,為農村社區的進一步治理和建設提供良好的氣氛,降低治理難度。
3.2人口結構轉變的需要
經濟結構改變對農村社區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社區內部人口外流,社區外人口內流。人口外流,即農村人口流入城鎮,或者農民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外來人口內流,主要存在于城中村式的農村社區中,由于相對市中心房租便宜、消費較低,這類社區聚居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人口外流導致了農村的“空心化”,一些優秀人才及壯年勞動力進入城鎮,一部分變成城市市民,而留在農村的多為老幼婦孺,使整個農村社區變得缺乏活力乃至衰敗。而外來人口大量流入的城中村式農村社區,則面臨著這些人口融入社區的問題。這些外來人口無論如何優秀都會被視為村落共同體的外人,要真正進入村民的信任共同體中,是非常困難的事。農村社區人口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問題,亟需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來解決。農村的“空心化”使整個社區凝聚力下降,增進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可以振奮農村衰敗的氣氛,為農村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做好鋪墊。城中村外來人口增加帶來的居民間的隔閡,以及社會的某些混亂現象,也亟需提高居民的認同感來解決這些問題。對所居住社區的認同,一方面可以使社區新舊居民更快更有效地融合,同時也可以使新居民提高“主人翁”意識,為社區的安定團結、發展建設做出貢獻。
3.3生活方式轉變的需要
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帶來了農村社區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的農村社區,居民之間的人際交往直接而密切,范圍狹小,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居民的生活環境穩定,社會流動緩慢,傳統習俗濃厚,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深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和制約。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社區居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交往方式的多元化,交往心態更趨開放,交往范圍日趨擴大。生活方式的轉變使農村社區居民之間趨于生疏,彼此之間的關系逐漸脆弱。相同的文化認同可以帶來成員之間的親密感,文化認同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生活方式轉變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3.4文化結構轉變的需要
文化結構主要指各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成方式。農村社區的文化結構方式一方面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本地居民的文化素質的影響。傳統的農村社區,社會流動性小,居民的同質性較強,有著大體相同的語言、風俗習慣、生活信仰、價值觀、道德觀與生活方式等。在不同的農村社區之間居民的素質構成不同,社區文化的結構也不同,從而表現出明顯的文化差異。而農村社區在改革開放、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會不斷受到以城市文化為中心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原有的鄉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表現為一些優秀文化形式正逐漸從農村消失,農村文化的獨特性根基已經動搖。在傳統農村文化崩解的大背景下,建設新型的社區文化認同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李釗.“城中村”改造途徑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1(3):8-9.
[2]愛德華·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何洪濤.試從文化認同解讀中歐關系[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38-41.
(助理編輯:易 婧;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