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重慶市潼南區丘陵山區土地撂荒問題嚴重,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的問題,潼南區積極探索創新土地耕作模式,引進產業業主大膽探索丘陵山區土地耕作經營模式,在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實效,破解了今后丘陵山區“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
關鍵詞 丘陵山區;土地流轉;耕作經營模式;重慶市潼南區
中圖分類號:F301.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05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503.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5:03:31
重慶市潼南區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積極性,農村農民在傳統農業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土地利用及產出方面能夠滿足家庭生活需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絕大多數農民覺得一心在土地上耕作,產出值遠遠滿足不了家庭的生活需要,只可解決溫飽但難致富,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村土地(特別是丘陵山區土地)撂荒面積逐年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率少。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目前還存在糧食進口的現象。
強制性耕作和農民直補刺激性耕作根本不適應現階段發展的需要,土地利用進入了一個必須深刻變革的時期,須通過積極推進土地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土地利用發展方式的提檔升級,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應運而生,實行土地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迫在眉睫。潼南區針對當前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現狀,積極探索流轉土地創新耕作模式,通過引進產業業主大膽試驗,在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實效,破解了今后丘陵山區“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
1潼南區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的現狀
目前,潼南區丘陵地區絕大多數地方土地呈現出撂荒地多、土質差、產出低、難耕種的狀況。1)撂荒地多。據觀察了解,丘陵山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內30%的原有土地目前處于荒蕪狀態,基本農田保護區內一直無法耕作的地方約占5%,而且撂荒地逐年增多,利用率少。2)土質差。土地荒蕪后,雜草叢生,土壤板結,土壤肥力逐年下降。3)產出低。荒蕪土地在一段時間后再次利用起來,因土質差的原因導致農作物產出值低下,經濟效益差。4)難耕種。土地荒蕪后,土壤逐年變得板結,且雜草叢生,一般農用工具無法進行耕作;在陡峭的土地,更是無法進場耕作。
2潼南區丘陵山區土地利用率低的原因
2.1丘陵山區勞動力缺乏
改革開放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逐年增多,留在家中的基本上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人,無力對現有土地進行高質量耕作。
2.2思想觀念落后
多數群眾認為,只要餓不到肚子,能夠解決基本生活就可以了,沒必要用身體與土地作“斗爭”;在土地上做文章,再怎么勞動,也不及家中有人外出務工掙錢收入多,寧愿少做土地,甚至不做土地,也不礙生活。
2.3種植效益低
近幾年,糧食作物市場價格不高,稻谷在0.60~0.65元/kg徘徊,玉米基本在0.45~0.50元/kg,油菜在1.30~1.45元/kg,高粱在0.55~0.60元/kg,黑花生產量不高,馬鈴薯不好銷。除去勞動力、肥料、種子等成本之后,利潤所剩無幾。
2.4耕作難度大
丘陵山區土地坡度大,農民用傳統農具耕作,在除草、翻整、播種、施肥、收割等方面都要花費較多時間。多數農民不熟悉機械化耕作技術,仍然使用原始農具進行耕作,從翻整到播種每667 m2地需要2~3 天才能完成,耕作效率相當低下。
3潼南區創新丘陵山區土地耕作經營模式的做法
3.1適度規模流轉土地
對于丘陵山區土地資源撂荒浪費,極不符合我國1.2億hm2耕地紅線保護的要求,只有通過土地流轉、創新土地耕作模式,才能改變現狀,甚至還可以將過去從來沒有利用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土地也利用起來。潼南區結合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項目,合理實施土地流轉,將丘陵山區大部分撂荒的土地盤活了。
3.1.1 引進業主,規模承包土地
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本土人才、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中引進業主,對荒蕪土地實施適度規模承包,一般承包面積在13.33~33.33 hm2,耕作能力較強的可適當放寬承包面積。
3.1.2 鼓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打造一支創新創業能力強、致富帶富水平高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新型職業農民可以統一使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他們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在管理方面做到統一規劃、統一耕作、統一播種、統一收割、統一銷售。
3.1.3 土地入股,反租倒包
對于條件成熟的社,實施農民進行土地入股,引進業主發展糧油產業,收獲后業主和農民按照一定比例分成,業主和農民雙方均有收益,互利互贏。
3.2創新土地耕作經營模式
原來的土地耕作模式與現階段的生產生活觀念不相適應,必須要創新土地耕作模式才能跟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潼南區土地新的耕作模式是:業主對流轉的荒蕪土地實施全面機械化翻整、深松和旋耕,將土塊不規則的進行修整,使其坡變平、小變大、短變長、亂變順,同時清除雜草和雜樹,保持土地松弛度和可播種度。在需要翻整土地的山坡之間修建機耕道,實行坡坡相連,每塊翻整的土地與機耕道搭接相連,播種機和收割機都能進入土地進行播種和收割,可全面實現機械化。這種“互聯互通式”土地耕作模式在潼南區丘陵山區主要有5大優點,即易接受、易操作、投入少、易推廣、品質高、效益好。
1)易接受。丘陵山區土地荒蕪后,租金較低,一般每年每667 m2為200元,業主租地容易接受,當地農民也愿意出租。
2)易操作。業主進場后,按照土地整治模式,利用現代農機具,極其方便地對土地進行整治。播種和收割均實現機械化,80 hm2土地在8天內2個熟練的農業機械操作人員就能基本完成。
3)投入少。據業主反饋,按照現在的“互聯互通式”整治模式,主要是第1年機械化整治投入費用較高,如果業主有相關的農機具,每667 m2地加上租金約投入3 000元。以后每年投入的主要是種子、肥料等費用,基本上每667 m2每季300元,收入遠遠大于投入。
4)易推廣。土地流轉不存在困難,農民愿意出租荒蕪土地,引進的業主也愿意接受;這種土地耕作模式不是很復雜,只要有信心和決心的職業農民都會實施。
5)品質高。多年荒蕪的土地,幾乎沒有污染和農藥殘留,通過整治后進行農作物種植,產出的農產品品質較高。
6)效益好。荒蕪土地流轉后,全面實行直播種植,農作物密度比人工栽植密度大,其產量遠遠高于人工栽植的產量,收入相應增加。
4 潼南區創新丘陵山區土地耕作經營模式的效果
通過引進農業產業發展業主進行丘陵山區土地適度規模流轉,進行“互聯互通式”的地塊整理整治,提高了農業業主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推動了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步伐。“互聯互通式”的地塊整理整治前,土地耕作主要依靠人畜力、小機器,整理整治后之前不能用農機的地方用上了農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在之前勉強能用農機的地方,現在可以自如地使用農機,勞動效率較之前提高數倍到數十倍。
潼南區通過創新丘陵山區土地耕作經營模式,使得丘陵山區撂荒土地得到重新利用,當地農戶不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同時業主聘用部分農民打工,平均一年工作4個月,每月收入2 500元左右,農民就近務工年收入增加10 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整治同時改善了當地農村的交通狀況,農民生活更加方便,為丘陵山區扶貧增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近年來,引進農業產業業主在潼南區實施了丘陵山區荒蕪土地整治實踐,整治面積1 333.33 hm2,具有集規模化、機械化、土地流轉為一體的典型示范,也具有投入少、收入多的效果,為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確保土地資源不浪費、群眾戶戶有收入。同時,有力的破解了“在丘陵山區無法實現機械化”的難題,統一了耕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