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重慶市在“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組織領導、推進農村財會基礎建設、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深化村級財務民主監督、抓好農村財會隊伍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當前還存在“村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農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農村審計兼職情況突出、基層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資源管理,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財務公開制度,重視財務人員隊伍建設。
關鍵詞 村級財務管理;問題;對策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F325.2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06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452.00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4:52:27
農村財務管理是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 “三農”投入項目的日益增加,資金量日益增大,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農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壯大。但同時也出現了村干部違反財經紀律、農村村級財務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如何解決好農村基層財務管理的問題,既是農村稅費改革后加強和規范農村基層財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村級財務精細化管理的急切需要。
1現狀
近年來,政府把加強村級財務管理作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安定團結政治局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大事來抓。為深入分析問題,研究加強和規范農村財務管理對策,本文以重慶市村級財務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現狀為例進行探討。
1.1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組織領導
近年來,重慶市相繼出臺了《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工作的通知》(渝委辦〔2011〕95號),《重慶市紀委、市農委、市財政局關于認真推進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工作的通知》(渝農發〔2012〕186號),《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市農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關于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專項審計工作的通知》(渝農發〔2016〕2號)等文件。2014年市委市政府將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納入全市25項重大改革專項之一,下發了《重慶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實施方案和重慶市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渝府發〔2014〕41號),目前正在著手出臺《重慶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意見》。
1.2推進農村財會基礎建設
在全市積極推行“村財民理鄉代管”會計代理制度,由區縣農業部門、財政部門負責業務指導,鄉鎮代理機構負責村財鄉鎮代理的具體工作。目前,全市9 540個行政村(居)中,有4 039個行政村(居)在銀行單獨開設了銀行賬戶,另有5 242個行政村(居)由鄉鎮政府(財政所)或農服中心等委托代理單位統一開設銀行賬戶。實行農村集體財務或“三資”委托代理的鄉鎮(或涉農街道)878個,占鄉鎮總數的92%,涉及村級單位8 830個,占比達到92%;實行財務電算化管理的鄉鎮720個,占鄉鎮總數的76%,涉及村級單位6 477個,占比達到68%。
1.3強化農村集體經濟審計
按照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有關規定和要求,堅持實行定期審計與專項審計相結合,切實加強審計監督工作。各鄉鎮明確專職審計人員,依法開展村級財務審計,重點對支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杜絕村級財務中截留、擠占、挪用和浪費等現象。審計結果及時向群眾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
1.4深化村級財務民主監督
建立健全村民監督委員會或民主理財小組機構,負責監督各級財務收支,民主理財活動嚴格按程序進行。全面推行財務公開制度,定期進行農村財務和村務兩公開。全市實行財務公開的村達9 399個,建立理財小組村數9 297個,分別占總村數的99%和97%,除個別村外,村級的主要財務事項向全體村民作了公開。
1.5抓好農村財會隊伍建設
按照推進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要求,各地各級每年都組織開展了農民合作社、土地承包和仲裁、統計、家庭農場等方面的專門和綜合培訓工作,提高了鄉鎮業務骨干和村組干部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重慶市縣級農經機構多數已納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鄉鎮農村集體財務與資產管理職能調整由鄉鎮政府承擔,村級會計人員主要由綜合服務專干兼任。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村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
主要表現為家底不清,產權不明,特別是村集體土地、鄉村道路和農業基礎設施等村級集體資產的管理不規范,出現了許多問題。部分村在集體資產、資源出租、出售和轉讓等過程中未進行相關賬務登記,沒有按合同或協議建立收入臺賬,容易造成村集體資產的流失。
2.2農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
由于農村財務管理涉及面廣、項目多,目前有的地方農村財務管理仍然不夠規范。如大多數村沒有執行財務報銷制度,執行了財務制度的也多數不夠規范,對報銷單據審核把關不嚴,存在大量“白條”入賬現象。
2.3農村審計兼職情況突出
有的區縣沒有專門的農村審計機構,區縣、鄉鎮沒有配備專職農村審計人員。目前的農村審計工作主要由區縣審計局、農委、財政局和鄉鎮財政所等工作人員兼職開展,農村審計人員未接受或很少接受審計專業知識學習和培訓,農村審計業務水平普遍不高,還很不適應當前農村審計工作要求。
2.4基層管理力量薄弱
鄉鎮管理機構不統一,管理崗位在經發辦、黨政辦、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等均有,不利于統一管理和指導。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多數村級財務管理人員老齡化,財務知識和業務水平不高,遠不適應農村財務管理要求。
3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3.1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資源管理
村支書或者其他村干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委托代行管理農村集體資產和資源。集體資產管理的重點是規范鄉(鎮)和村(居)兩級農村集體財務或“三資”委托代理,落實民主理財制度,搞好民主評議,強化民主管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作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指導和監管部門,要建設好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信息平臺,構建農村集體財務公開、鄉鎮代理以及監測預警“三位一體”的網絡監管體系。
3.2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
對村級財務,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當務之急是應抓好各項制度的落實。在堅持集體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不變的基礎上,繼續推行農村集體財務與資產委托代理,嚴格遵守委托代理規范,將集體所有的全部資金和資產納入代理范圍。按期組織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做好日常財務收支審計和重大專項審計,建立問題和線索移交、定期通報以及責任追究查處制度。
3.3嚴格落實財務公開制度
要定期定時對村級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公開,接受村民監督。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制度、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理財制度,使計生指標、企業承包、工程招投標、宅基地分配、義務攤派、救災救濟物資發放和扶貧資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在陽光下運行。
3.4重視財務人員隊伍建設
1)注重培訓。通過定期和密集的培訓,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時刻警示教育,用身邊鮮活的案例和實戰操作經驗來不斷提高村級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和管理水平,提升財務工作人員理財、管財和監督的業務素質。
2)注重人員選配。各村要選派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擔任財會人員,會計和出納員之間不得互相兼職,村主要干部的直系親屬不得擔任該村的財會人員。村財會人員須保持相對穩定,無正當理由,不得隨意調換;若有理由要更換的,須報鄉(鎮)財務管理領導小組考核同意并進行崗前培訓后方可上崗。
總之,加強農村村級財務管理是維護集體經濟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真研究分析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