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2016年開始,重慶承擔“援孟加拉國水稻技術合作項目”。2016年,援孟加拉國專家組在雨季設立了水稻機插秧與孟式栽培(孟加拉國常規種植方法)的對比試驗及示范。結果表明:機插秧每盤125 g播種量的缺窩率低,單位面積產量最高,建議實際生產中采用每盤125 g播種量;機插秧最高苗少于孟式栽培(對照);機插秧667 m2有效穗比孟式栽培少,但成穗率比孟式栽培高6.3~11.9百分點;機插秧每穗平均實粒數比孟式栽培多。
關鍵詞 水稻機插秧;栽培示范;孟加拉國
中圖分類號:S511.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11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501.00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5:01:29
孟加拉國素有“澤國”之稱,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水源極其豐富,水稻種植面積大。從2016年開始,重慶承擔“援孟加拉國水稻技術合作項目”,筆者作為援外專家參與實施了水稻機插秧栽培試驗示范,雙邊專家探討了關鍵技術,為孟加拉國規模化推廣機插秧技術起到重要助推作用。2016年,援孟加拉國專家組在雨季設立了水稻機插秧與孟式栽培(孟加拉國常規種植方法)的對比試驗及示范。力圖展示水稻機插秧技術的優勢,同時摸索中國水稻機插秧技術在孟加拉國實際生產中的適應情況,為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依據。
1基本情況
1.1試驗田間布局
試驗田間布局見圖1。
1.2試驗示范基地
試驗示范基地位于Gazipur地區BRRI附近的togurtala村公路邊,農戶的土地,面積627 m2,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為綠肥。
1.3試驗示范設計
1)水稻機插與孟式栽培同田育苗,機插秧用塑料盤育苗,孟式用常規濕潤法育苗。
2)627 m2稻田平分為3個區進行機插秧。小區間隔1.50 m。孟式對照面積202 m2。
2秧田管理
2.1播種
以雨季ACI公司所售的MJ-0032為試驗示范品種。
機插秧的用種量1 kg,于7月17日播種。分量播種,規格有:75 g/盤,共播4盤;100 g/盤,共播4盤;125 g/盤,共播3盤。每盤大小為30 cm×60 cm。
孟式(對照),品種同上,用種量1 kg,播種密度200 g·m-2。于 7 月 17日播種,采用水育秧。
2.2秧苗田間管理
7月26日施秧田尿素肥,8月2日噴施敵克松500倍液。
3大田生產及管理
3.1移栽規格及面積
機插秧栽植規格為30 cm×17 cm(1.23萬窩·667 m-2 ),8月3號移栽,秧齡16 d;孟式(對照)8月5日移栽,規格20 cm×20 cm(1.64萬窩·667 m-2),秧齡18 d。
3.2施肥
1)底肥。于8月2日翻耕前每667 m2施尿素9.88 kg、磷肥14.83 kg、鉀肥9.88 kg、鋅肥0.99 kg、鎂肥0.49 kg、鈣肥4.94 kg、呋喃丹0.99 kg。
2)追肥。8月11日每667 m2施尿素5.93 kg、鉀肥3.29 kg;8月20日,每667 m2追施尿素3.79 kg。
3)鉀肥。9月17日每667 m2施鉀肥3.29 kg。
3.3水分管理
水稻機插秧和常規栽培,雨季降雨日多,應經常保持淺水層。
3.4病蟲草害防治
8月11日水稻機插秧栽培區選用安全性較高的福戈+二嗪噥+三環唑,除草、施肥防治病害三結合。8 月 25 日用福戈加二嗪噥,9月1日和9月4日噴施氯溴異氰尿酸防治細菌性條斑病,2包/桶水,每667 m2用2桶藥液。
3.5水稻生育進程
9月30日始穗,11月5日成熟,11月10日收獲。
4示范結果與分析
4.1不同播種量機插后的缺窩率比較
機插后5 d,進行缺窩率多點抽樣調查,每盤播種量75 g、100 g、125 g的缺窩率分別為19%、9%、5%,即適當增加播種量可以有效地減少機插的缺窩率。
4.2秧苗分蘗動態
水稻機插秧與孟式栽培(對照)秧苗分蘗的動態比較見表1。
1)每窩基本苗數。以125 g/盤播種量的每窩基本苗數最多,平均達3.0株,其次是100 g/盤的,孟式(對照)的最少,平均只有2.0株。
2)最高分蘗。最高分蘗期均在8月30日,但最高苗數存在差異,機插的每窩平均有15.1~15.3株,孟式(對照)的平均只有13.6株。
4.3秧苗群體及經濟性狀比較
水稻機插秧與孟式栽培(對照)秧苗的群體及經濟性狀比較見表2。
1)基本苗及最高苗。盡管機插秧每窩株數均多于孟式栽培(對照),但由于機插秧每667 m2基本苗均少于孟式栽培(對照),加之有缺窩,因此相應地最高苗也少于孟式栽培(對照)。
2)有效穗及成穗率。機插秧均比孟式(對照)667 m2有效穗少。機插秧成穗率比孟式(對照)高6.3~11.9百分點。
3)每穗平均實粒數。機插秧均比孟式(對照)每穗平均實粒數多。
5結論與討論
5.1結論
1)機插秧質量高,寬行窄距,可充分利用光能,透風性好,有利于早期分蘗,根系發達,有利于肥料吸收,為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數奠定了基礎。
2)適宜的機插秧播種量。每盤125 g播種量的缺窩率低,單位面積產量最高,建議實際生產中采用每盤125 g播種量。
3)在雨季,雨天多、難曬田,在標準用肥情況下,應適量減少N肥,增施P、K肥,增強水稻的抗病性,以提高水稻單產。
5.2 水稻機插秧的優勢
1)節省成本,提高產量。本次試驗示范表明,機插秧比孟式栽培(對照)每667 m2可減少生產成本101元,可提高水稻產量7.76%~18.75%。
2)提高效率。機插秧移栽每公頃水稻秧苗僅需用7人,即每人能移栽0.143 hm2,同時勞動強度減輕;而用人工移栽則需要35人。
3)節省秧苗田。為了確保秧苗質量,一般插秧田與大田的面積比是 1∶10;而機插秧田與大田的面積比是 1∶(80~100),大大節省秧田,而且機插秧育秧可不占用水田,房前屋后的平地、曬場都可利用。
4)有助于水稻較大規模種植。水稻種植是一個低產值的產業,既要確保人的口糧,又要考慮降低成本,只有發展集約化的農業,才能解決這一矛盾。推行機械化是發展集約化農業的唯一途徑。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