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紫云英作為重要的綠肥作物,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在南方地區用作稻田冬季綠肥栽種。簡介紫云英的生物學特性和主要應用價值,從種子管理、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翻漚等方面介紹紫云英栽培技術。
關鍵詞 紫云英;生物學特性;應用價值;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4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17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447.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4:47:55
紫云英又叫紅花草,是豆科黃耆屬二年生草本植物。紫云英是重要的綠肥作物和牲畜飼料,嫩梢可作蔬菜食用;種根、全草和種子都可入藥,有祛風明目、健脾益氣、解毒止痛的功效;還是我國主要蜜源植物之一。
1生物學特性
1.1越冬性強
紫云英具有明顯的越冬期,幼苗期株高增長緩慢,開春后,隨氣溫上升,生長速度逐漸加快,在現蕾期以后迅速增加。
1.2具有較強的固氮能力
紫云英根系發達,主根粗壯,可入土40~50 cm。側根入土淺,主根、側根及地表的細根上都生著根瘤菌,以側根上居多,1 hm2紫云英每年可固氮75~100 kg。
1.3喜濕潤,耐旱、耐澇能力不強
紫云英喜濕潤,耐旱、耐澇能力都不強,全生育期均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幼苗期淹水超過24 h就會發生死苗。
1.4喜溫暖,抗寒力中等
紫云英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15~25℃,最低臨界溫度為2℃,最高臨界溫度為40℃,高于25℃對發芽不利;最適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低于5℃,開始受凍或部分凍死。
1.5自然雜交率高
紫云英的自然雜交率高達60%以上,品種容易雜化、退化,為了保持優良品種特性,需不斷進行提純復壯。
2主要應用價值
2.1優質綠肥
據檢測報道,每1 000 kg紫云英鮮草含純氮4 kg、純磷1 kg、純鉀3 kg。種植紫云英作綠肥,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肥紫云英的種植和利用是南方稻區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的有效措施。
2.2優質飼草
紫云英鮮草蛋白質含量高,盛花期前,其干物質粗蛋白含量高達20%,且富含各種礦物質元素和多種維生素,鮮草鮮嫩多汁,是優良的青飼料。紫云英喂豬可選鮮喂或青貯飼喂,青貯可以延長使用期,且口感更佳。
2.3優質蜜源
紫云英是我國主要蜜源作物之一,花期長,一般為30~40 d,每hm2紫云英可供7箱蜜蜂采蜜,每箱蜂能產蜜10~15 kg。
2.4冬閑田生物覆蓋
紫云英覆蓋冬閑田,可以減少雨水沖刷冬、春季土壤裸露的田地,保育耕地。
2.5時令蔬菜
紫云英嫩苗長到30 cm高時,就可以開始收割,用作蔬菜鮮食或曬作干菜。
2.6保健飲品
紫云英是黃耆屬植物,對土壤中的硒元素有富集功能。紫云英花含硒較豐富,可開發成具有抗癌保健功效的紫云英花茶。
3栽培技術要點
3.1種子處理
3.1.1 曬種
在播種前1~2 d,將紫云英種子在陽光下暴曬半天,打破種子休眠期,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
3.1.2 選種
紫云英種子?;煊泻谧?、秕籽、菌核和雜質??刹捎帽戎貫?.09的鹽水(100 kg水加食鹽13 kg)進行選種,除雜去劣、清除菌核,提高種子質量,然后清水洗凈、晾干。
3.1.3 擦種
紫云英種子的表皮有一層蠟質,透水性差,不易吸水膨脹,既影響發芽,又影響根瘤菌接種效果,播種前應進行擦種。擦種是將種子和細砂按2∶1的比例拌勻,放在缽中搗種10~15 min或用打米機碾2次,以種子有臭青味或種皮“起毛”為度。
3.1.4 浸種、接種和拌種
1)浸種:保證種子吸足水分,出苗快而整齊。浸種方法:常溫清水浸種12~24 h,中間換水1~2次,洗凈粘質;或將種子放入0.1%~0.2%的鉬酸氨溶液或0.1%~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浸種10 h。
2)根瘤菌接種:拌菌種應在室內陰涼處進行,要將根瘤菌劑配成水溶液,使其吸附在種子上。多年未種紫云英的地方,接種效果更好;連年種植紫云英的田塊,3~4年接種1次即可。
3)磷肥拌種:紫云英苗期對磷肥較敏感,每667 m2用5 kg鈣鎂磷肥拌種,有利于苗期生長健壯,過磷酸鈣因含有游離酸,容易傷害幼芽、幼根,不宜用于紫云英拌種。已催芽的紫云英種子則不宜用磷肥拌種。
3.2播種
3.2.1 播種時期
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為宜,在適期內盡量早播,可以延長紫云英冬前營養生長期,促進幼苗健壯,有利于安全過冬。雙季晚稻田中套種紫云英的要考慮二晚水稻收割時間,紫云英與晚稻共生期以20 d左右為宜,最長不要超過30 d,共生期過長,稻底光照通風不足,容易形成高腳苗、弱苗,對后期生長和越冬不利。如果二晚熟期遲,可在適期內推遲播種時間。
3.2.2 播種量
1)以翻漚壓青為目的,每667 m2用種量1.5~
2.0 kg。
2)以留種為目的,適當疏播,每667 m2用種量1.0~1.5 kg,有利于分枝結莢,增加種子產量。
3.2.3 播種方法
1)播種前要開好溝,并適當曬田,使浮泥沉實,田面開絲裂,人立有腳印但不陷足,砂質壤土可以不曬田。開溝曬田后,在紫云英播種前灌1次淺水,水層3 cm左右,播種后幾天不再灌水,做到隨水落干,保持田面濕潤無積水。
2)播種時,保證水稻莖葉干燥無水珠,否則會沾種子,影響種子落泥。
3)播種方式為均勻撒播,應帶秤下田,分廂定量,做到握籽少、拋得高、跨步勻、看得準、來回交叉播種。
3.3田間管理
3.3.1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全苗、壯苗。
1)播種后7~10 d必須檢查出苗情況,發現出苗不齊,及時補播。
2)紫云英出苗后至晚稻收割前要保持田間土壤濕潤干爽,既可以防止漬水死苗,又避免晚稻收割時田面過于糊爛,收割機械將紫云英幼苗壓入泥中。
3)做好覆蓋保墑工作。在水稻收割后1~2 d覆蓋完,每667 m2覆蓋新鮮切碎稻草80~120 kg,晚稻收割留茬高度應在20~30 cm,支撐覆蓋的稻草。
4)開溝排水。晚稻收割后應立即開好三溝(圍溝、腰溝和畦溝),隔4~5 m開1條畦溝,圍溝25 cm,中溝、腰溝深20 cm,做到溝溝相通,下雨無積水,雨后水斷流。
5)子葉展開到入冬前,如遇干旱,在土面剛剛變硬發白時,應立即進行灌溉,以水灌滿畦溝、浸潤田面而不積水為度。
6)晚稻收割后15 d左右,每667 m2施過磷酸鈣15 kg+氯化鉀5 kg,可以增強紫云英的抗寒性,降低幼苗越冬死亡率。
3.3.2 越冬期管理
越冬期主要做好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如果天氣干旱、土表發白、邊葉發黃、心葉在晴天中午發蔫時,應灌跑馬水潤土。
3.3.3 春后期管理
開春后,氣溫升高,紫云英進入旺長期,在加強田間水分管理的同時,應看苗追施1次速效氮肥,因為此時莖葉生長迅速,對氮肥的需求增大,而根瘤固定的氮素難以滿足其生長需要。一般在2月底,667 m2施用尿素3~5 kg,有很大增產作用,尤其對二、三類苗效果更為顯著,達到以氮增氮、以小肥養大肥的目的。在初花期補施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也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尤其是留種田效果更佳。施用方法為葉面噴施,噴施濃度為硼砂0.10%~0.15%,鉬酸銨0.05%。
3.4病蟲害防治
紫云英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對生產影響較大的蟲害有蚜蟲、薊馬、潛葉蠅等,病害有菌核病、白粉病等。
防治方法:1)加強田間水肥管理,增強植株抗性;2)化學防治:病害用托布津或多菌靈防治,蟲害可用吡蟲啉等殺蟲劑防治。
3.5適時翻漚
適時翻漚是提高紫云英產量和肥效的最后一環。紫云英宜在盛花期翻壓,此時產量最高、肥效最好。要注意與早稻拋栽時間的銜接,以早稻拋栽7~10 d前翻漚為宜,使紫云英肥效釋放與早稻養分需求同步,減少鮮草腐爛分解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有機酸、二氧化碳及硫化氫氣體對早稻秧苗成活和分蘗的影響。翻漚后要保持水層淹沒鮮草,促使鮮草迅速腐爛。每667 m2稻田壓青鮮草1 500 kg左右,配合施用石灰25~50 kg,以中和鮮草腐爛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機酸。為避免早稻早期脫氮,秧苗返青活蔸后應注意追施適量的速效氮肥。
(助理編輯:易 婧;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