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99—2011年,重慶市江津區先后設置了7個耕地土壤監測點,包括水稻土4個、紫色土3個。監測結果表明:歷年監測點的作物產量有減有增,總體上變化不大,水稻土的基礎地力要高于紫色土;養分投入比例不協調,存在著嚴重的施肥不平衡現象;水稻土pH值呈下降趨勢,施肥下降更明顯,全磷均呈下降趨勢,不施肥下降更明顯,其他元素施肥區變化不明顯,不施肥區呈下降趨勢;紫色土pH值總體呈下降趨勢,施肥表現更明顯,全磷均呈下降趨勢,不施肥下降更明顯,堿解氮、有效磷均上升,施肥上升更快,有機質、全鉀施肥區變化不明顯,不施肥均下降,全氮施肥區有提升的趨勢,不施肥下降。
關鍵詞 耕地土壤;基礎地力;養分監測;水稻土;紫色土;重慶市江津區
中圖分類號:S158.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27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449.003.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4:49:12
耕地土壤肥力監測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對耕地土壤進行長期定點觀測記載和化驗分析,可以及時掌握和了解肥料投入水平、養分分配、肥料結構及土壤肥力動態變化,從而指導科學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重慶市江津區耕地土壤地力監測從1998年1月開始選址建立,根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土壤監測技術規程》和《土壤監測管理辦法》的規定和要求,開展土壤監測工作。
1監測基本情況
江津耕地土壤地力監測從1998年10月開始選址建立,建成監測點7個,分別設立在雙福街道(破石水稻土、高歇紫色土)、龍華鎮(紫色土)、先鋒鎮(麻柳水稻土和紫色土)、支坪鎮(水稻土)、永興鎮(水稻土)。其中,先鋒鎮麻柳村水稻土種(中稻)、支坪辦事處雙陽村水稻土種(中稻)和龍華鎮聯合村紫色土種(麥—玉—苕,苕指紅薯,下同)在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監測點。
全部監測點均處在海拔450 m以下的淺丘地區。37 a以來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 108.4 mm,≥10℃以上的年積溫達6 040℃,無霜期357 d,代表了江津區糧油主產區域的自然條件。水稻土為冬水—中稻,紫色土為麥(胡豆)—玉—苕,代表了全區主要的耕作制度。
每個監測點設3個處理:無肥區、習慣施肥區、配方施肥區,各處理間用石板、水泥板或其他材料作隔板,防止肥、水滲透。無肥區不施任何肥料,常規施肥按當地農民習慣施肥水平和方式施用,配方施肥按照高產創建的要求進行施肥。
2監測結果與分析
2.1土壤基礎地力分析
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是指不施肥作物產量與施肥作物產量之比。江津區水稻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1999—2011年)見圖1,紫色土(旱地)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1999—2011年)見圖2、圖3、圖4(包括小麥、玉米、紅薯)。水稻土(水田)監測點中,無肥區的產量占習慣施肥區的產量的百分率分別為55.17%、62.5%、62.57%、49.33%、35.99%、26.96%和58.82%。紫色土(旱地)監測點中,小麥平均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分別為34.38%、19.76%和53.39%,玉米平均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分別為30.63%、15.92%和41.97%,紅薯平均土壤基礎地力貢獻率分別為42.98%、44.67%和52.20%。
從以上數據來看,水稻土的基礎地力要高于紫色土。水稻土基礎地力對水稻產量的貢獻占50%~60%,而紫色土對作物產量的貢獻占25%~50%。從變化趨勢來看,水田、旱地各點的地力貢獻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通過施肥培土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地力,可以使作物的產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2.2土壤養分動態變化分析
2.2.1 水稻土耕層土壤養分變化
通過對監測點各處理小區取土化驗,在不施肥和農民習慣施肥管理條件下水稻土耕層土壤養分變化趨勢見表1—表4。可以看出,11年來,土壤pH值總體呈下降趨勢,常規施肥條件下下降更明顯;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不明顯,施肥與不施肥差異不明顯;土壤全氮含量變化不明顯,施肥與不施肥差異不明顯;土壤全磷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不施肥下降更明顯;土壤全鉀含量波動較大,沒有明顯變化規律;土壤堿解氮含量波動較大,沒有明顯變化規律;土壤有效磷含量波動較大,沒有明顯變化規律;土壤速效鉀含量施肥區變化不明顯,不施肥情況下總體呈下降趨勢。
2.2.2 紫色土耕層土壤養分變化
通過對監測點各處理小區取土化驗,在不施肥和農民習慣施肥管理條件下,紫色土耕層土壤養分變化趨勢見表5—表8。可以看出,11年來,土壤pH值總體呈下降趨勢,施肥表現更明顯;施肥條件下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升有降,不施肥條件下有機質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施肥條件下土壤全氮含量總體呈上升的趨勢,不施肥條件下全氮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土壤全磷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施肥條件下土壤全鉀含量變化不明顯,不施肥條件下全鉀總體呈下降趨勢;土壤堿解氮含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施肥情況下上升趨勢更明顯;土壤有效磷含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施肥情況下上升趨勢更明顯;土壤速效鉀含量總體呈上升趨勢。
2.3施肥水平與作物產量
隨著水田中有機肥的施用量逐年減少,化肥占到了水稻養分總投入的80%以上;旱地69%~74%的養分來自于有機肥,有機肥所占的總養分投入很高。
氮、磷、鉀養分的投入比例(質量比)水田為1∶(0.34~0.41)∶(0.23~0.34),氮多,磷、鉀偏少;旱地為1∶(0.27~0.32)∶(0.49~0.68),鉀肥雖然總體比例較高,但其投入嚴重依賴有機肥。
3結論
1999—2011年,對重慶市江津區水稻土和紫色土地力進行了監測;1999—2009年,對江津區水稻土和紫色土養分動態進行了監測。結果如下。
1)監測點歷年的產量有減有增,總體上變化不大。水稻土的基礎地力要高于紫色土。水稻土基礎地力對水稻的產量貢獻占50%~60%,旱地紫色土對作物的產量貢獻占25%~50%。兩種類型土壤均要通過增加施肥量來使作物獲得高產。
2)各監測點的施肥水平不同,肥料結構不盡合理。水稻土的養分主要由化肥提供,占80%~90%,旱地“麥—玉—苕”的養分主要來自于有機肥料,占69%~74%。水稻和“麥—玉—苕”的鉀大部分來自于有機肥。從檢測的結果可以看出,各監測點的養分投入比例不協調,存在著嚴重的施肥不平衡現象。
3)水田pH值呈下降趨勢,施肥條件下下降更明顯。全磷均呈下降趨勢,不施肥下降更明顯。其他元素施肥區變化不明顯,不施肥區呈下降趨勢。
4)旱地pH值總體呈下降趨勢,施肥條件下表現更明顯。全磷均呈下降趨勢,不施肥下降更明顯。堿解氮、有效磷均上升,施肥上升更快。有機質、全鉀施肥變化不明顯,不施肥均下降。全氮施肥有提升的趨勢,不施肥下降。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