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重慶市潼南區一、二等地面積有221.646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0%,三、四、五等地面積有517.861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70%,耕地質量狀況處于較低水平。2015年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1)土壤pH值有所改善;2)耕層有機質含量呈略升趨勢;3)耕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有所增加。提出應對措施: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行耕制改革;有機無機肥結合,減少化肥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變農民傳統施肥習慣;搞好污染治理工作,確保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嚴格實施耕地質量管理,加強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大投入,完善監測機制;大力宣傳,增強全民保護耕地意識;完善耕地保護法律,增強法律對耕地保護的嚴肅性。
關鍵詞 耕地質量;現狀;應對措施;重慶市潼南區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5.029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908.1446.00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9/8 14:46:28
耕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耕地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加,人均占有耕地數量越來越少,農業生產必須從提高耕地質量入手,提高綜合生產力,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了解潼南耕地質量情況,筆者查閱了大量資料,并深入全區22個鎮(街)實地開展了調研。調查發現,潼南耕地質量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耕地養分失衡,理化性狀變差,基礎地力下降,污染較為嚴重,其問題令人十分擔憂。因此,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刻不容緩。
1現狀
潼南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位于重慶西北面,全區總面積1 583 km2。其中:河谷122.67 km2、丘陵1 256.11 km2、臺地74.87 km2,耕地總面積969.042 8 km2。
潼南境內成土母質以遂寧組為主,約占總耕地70%以上,其次是沙溪廟組、蓬萊鎮組和第四系疏松沉積物。耕地土壤分類是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類暫行方案的規定進行的,采取系統分類體系分為:水稻土、紫色土、河流沖積潮土、黃壤土、紅壤土5個土類,其中水稻土和紫色土面積最大。
1.1耕地地力等級
依據農業部1997年頒布的“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農業行業標準,將潼南的一等級耕地劃歸全國體系的五等地,二、三等級耕地劃歸全國體系的六等地,四等級耕地劃歸全國體系的七等地,第五等耕地劃歸全國體系的第八等地。
1.1.1 一等地
一等地面積41.163 3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5.57%,其中水田占該等地面積的86.18%,旱地占該等地面積的13.82%。該等地立地條件是本區最好的區域,地勢相對平坦開闊,溫光水資源相對豐富,交通方便,公路通至各村組,機耕道及農村便道四通八達,形成網絡。該區域農田的生產能力比較高,灌溉保證率可達到70%左右,排水設施基本配套,旱能灌澇能排,成為潼南農作物主產區和高產區。單產水平比其他區域高一成以上。
1.1.2 二等地
二等地面積180.482 7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4.41%,其中水田占該等地面積的78.74%,旱地占該等地面積的21.26%。該等地剖面構型好,耕層較厚,水、肥、氣、熱較協調,有利于水稻生長,膠體性質好,作物產量高。但長期灌冬,水分被阻滯在耕層之上,表層土壤有潛育現象,使土壤結構變壞,水、肥、氣、熱之間發生矛盾,導致水稻坐蔸。旱地土壤質地粘重,耕作困難,背工。但膠體品質好,膠粒硅鋁鐵率高,保水保肥力強,自然肥力高,宜種性好;同時,隨著人們選用氯化銨、過磷酸鈣與有機肥混合,并采取重底早追或基肥一道清的施肥方法,作物能維持整個生育期正常生長,且壯籽產量高,因此能滿足各類作物高產的需要。
1.1.3 三等地
三等地面積242.080 8 km2,是全區面積最大的地力等級,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2.74%。其中,水田占該等級面積的66.81%,旱地占該等級面積的33.19%。該等地水田無不良層次,發育淺,結構好,犁底層較適中,既可托肥,又有一定的滲漏,土壤肥力水平高,富含鉀素,但由于土壤呈弱堿性,常造成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鋅缺乏,水稻常因缺素而坐蔸。旱地剖面膠體品質好,膠粒硅鋁鐵率高,發育淺,層次分化不明顯,保水保肥力強,自然肥力高,富含鉀素,宜種性好。但由于質地粘重,耕作不便,小春有一定的濕害。該等地是全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域,農田基礎設施較差,農民不習慣施鉀肥,因此極少部分區域仍然有缺鉀現象。
1.1.4 四等地
四等地總面積和二等地面積相當,為182.479 8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4.68%,其中水田占該等級面積的17.28%,旱地占82.72%。該等地以紅石骨夾泥土、黑沙土、深腳爛泥田為代表土種,土壤發育淺,土體中含有一定的石礫,容易耕作,通透性好,膠體品質差,礦質養分豐富,速效氮、磷、鉀含量中上等,宜種作物較寬。但因土壤中富含碳酸鈣,偏堿性,使磷素固定,速效磷含量低。同時該等地由于土質沙,物理性沙粒過多,土壤團粒結構少,供肥不能持久,抗旱力和抗沖力較差,土層不厚,通透性較強,吸熱放熱快,感溫易穩溫難,晝夜溫差大,使其自然肥力不能很好地發揮。
1.1.5 五等地
五等地面積93.300 4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2.62%,其中水田占該等地面積的6.86%,旱地占該等地面積的93.14%,主要位于丘陵上部。該等地土層淺薄,土體內含有30%以上的石骨子,結構松散,土體中大小孔隙失調,通透性強,吸熱多,持水力弱,失水快,土壤干殼,土壤裸漏,泥巖又易物理風化,沖刷嚴重,跑土跑肥。土壤易冷易熱,既不利于有機質積累,又不利于水肥的保蓄,限制了母質自然肥力的發揮。因此,具有粗、薄、旱、瘦、宜種度窄、作物產量不高等特點。
全區一、二等地面積221.646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30%,三、四、五等地面積517.861 k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70%,由此可見,潼南耕地質量狀況處于較低水平。
1.2土壤理化性狀
潼南土壤類型分為3個土類、9個亞類、2個土屬、50個土種,以黃壤、潮土、水稻土為主。因土壤類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鎮(街)耕地養分狀況及其變化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對耕地主要養分含量情況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可知:1)土壤pH值有所改善。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比較,全區pH逐漸向中性方向發展,pH值在4.5~8.5。pH值為5.5~6.5和pH值>7.5等級范圍的耕地面積較1982年在減少,分別比1982年降低了1.21、6.26百分點;pH值為6.5~7.5的面積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1.06%,比1982年增加7.57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潼南第二次土壤普查70%以上土壤是中性偏堿,隨著農作物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土壤在向pH7.0靠近。2)耕層有機質含量呈略升趨勢。根據地力評價報告成果,全區土壤有機質明顯增加,有機質>20 g·kg-1和15~20 g·kg-1含量范圍的耕地面積(占99.8%)較1982年(23.09%)明顯增加,有87.71%的耕地面積有機質含量處于中含量范圍(15~20 g·kg-1),12.09%的耕地面積有機質含量處于高含量范圍。3)耕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有所增加。全區有46.86%耕地堿解氮含量>90 mg·kg-1,比1982年增加9.37百分點,堿解氮含量60~90 mg·kg-1和30~60 mg·kg-1的耕地面積比例較1982年略有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明顯增加,有效磷大于10 mg·kg-1和5~10 mg·kg-1的面積分別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0.93%、39.83%,分別比1982年增加10.93、37.28百分點。
土壤pH值、有機質的以上變化,主要原因有:1)化肥使用量增加,農民習慣性施用酸性(如過磷酸鈣)肥料,因此對潼南這種鈣質含量高的土壤pH有一定的緩沖作用,使得土壤pH向中性方向發展。2)有機質提升工程等各項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為提升土壤有機質提供了物質基礎。3)稻田秸稈還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積累。4)冬水田面積擴大促進了有機質的積累。目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除少量缺水稻田外,其余稻田基本上都為冬水田,與上世紀80年代冬水田面積不足稻田面積30%的情形形成強烈的反差,土壤長期處于漬水狀態下、還原條件下,土壤中纖維菌的活性降低從而促進了有機質的增加。
大量元素中,堿解氮和速效鉀含量較1982年明顯提高,但有效磷低含量范圍的比例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有:1)近年來農民有過多施用氮肥的習慣。2)雖然農民施肥習慣上發生了重大改變,逐步開始施用磷肥,且施用量呈逐年增加趨勢,但潼南大部分土壤是中性偏弱堿性,對磷素有固定的作用,影響了有效磷的含量。3)農民逐步重視鉀肥的施用。
1.3土壤受污染情況
1.3.1 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施用化肥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會引起土壤污染。長期大量使用氮肥,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生物學性質惡化,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潼南每年施用化肥3.3萬t(純量),化肥利用率不到40%,其中有近2萬t左右未被作物吸收,被白白浪費。
1.3.2 農藥對土壤的影響
潼南常年的農藥用量近400 t(純量)。農藥能防治病、蟲、草害,如果使用得當,可保證作物的增產,但它是一類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當,會引起土壤污染。
1.3.3 固體廢棄物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體污染物。例如,潼南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作為大棚、地膜覆蓋物被廣泛使用,常年使用量達1 000 t以上,由于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殘膜碎片散落田間,常常造成農田“白色污染”。這樣的固體污染物既不易蒸發、揮發,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種長期滯留土壤的污染物。
1.3.4 土壤重金屬污染
為了消納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糞水而將未經檢測的畜禽糞污直接還田,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畜禽糞污中的重金屬對土壤造成污染。同時,工礦企業產生的廢水廢渣的直接排放對土壤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1.3.5 畜禽養殖排泄物和農民生活污水對土壤的污染
隨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人居環境污染物(污水、糞便、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規模養殖和農民分散養殖產生的排泄物(尿液、殘余的糞便、飼料殘渣和沖洗水)以及農民生活污水基本都是直排,農村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這種畜禽養殖排泄物和農民生活污水也導致了多氯聯苯、有機酚類、亞硝胺類物質的積累,嚴重污染土壤環境。
1.4持續干旱對土壤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發生的干旱不但對農業生產影響越來越嚴重,而且對耕地質量也產生了影響。持續干旱造成土壤的物理性狀、化學性狀、生物性狀均發生變化。土壤容重增加,耕性變差,水分含量降低,供肥性能降低;土壤pH值改變,有效養分降低,養分轉化速率減慢;土壤酶活性降低,微生物數量較少,從而影響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
1.5耕作制度對土壤的影響
1.5.1 犁底層增厚
由于實行聯產承包,土地分散經營,大馬力的大型、中型農機具銳減,旱地耕翻整地深度不夠,免耕面積擴大,目前耕層土壤厚度較20世紀80年代以前減少了5 cm左右,而犁底層厚度則增加了5 cm左右。
1.5.2 耕作層板結
由于玉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且多年連作,豆科類養地作物、雜糧類作物面積沒有實質性增長,耕地難以做到用養結合。加之農家肥使用量急劇下降,農民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土壤孔隙度變小,團粒結構變少,蓄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容重偏高。
2提高潼南區耕地質量的建議對策
2.1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糧食基礎能力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為契機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腳冷爛田修建排灌分家、明暗結合的農田水利設施降低地下水位,低產坡耕地實行坡改梯、客土增厚土層,修建山坪塘、蓄水池,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提高部分耕地抗旱、排水、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2.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行耕制改革
通過推廣農業配套栽培技術,改革耕作制度,水稻田推行“稻—稻—菜”,旱地推行“菜—玉—苕”“菜—豆—豆—菜”等多熟制以及多形式輪作、間作、套作方式,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有機質,補充土壤氮磷鉀及礦質養分。
2.3有機無機肥結合,減少化肥用量
增大人畜禽糞便及商品有機肥使用量,種植綠肥、豆科作物,實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實施秸稈粉碎腐熟還土還田,做到資源合理化利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有效培肥地力。走循環經濟的路子節約生產成本。
2.4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變農民傳統施肥習慣
采取多種扎實有效措施,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切實開展“測—配—產—供—施”技術的推廣,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逐漸改變偏施氮肥、忽視有機肥和鉀肥,化肥撒施、表施的習慣,提高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2.5搞好污染治理工作,確保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廣泛宣傳“一控兩減三基本”總體目標,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時回收廢舊農膜及農業廢棄物。對病蟲害進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從源頭上消除白色污染,走生物全降解塑料之路,大力推廣可降解農膜,提倡人人拾撿廢棄農膜等污染物;加強畜禽污染治理,推廣沼氣綜合技術,實現資源化合理利用。
2.6嚴格實施耕地質量管理,加強質量監測體系建設
嚴格按照國家對耕地質量的各項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管理,國土、農業、環保部門嚴格把關,以改善土壤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進行分類治理,以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2.7加大投入,完善監測機制
政府要高度重視,廣大群眾也要有清醒認識,政策措施落實要到位。耕地質量監測要加大投入,統一規劃整合監測網絡,充分發揮行業監測作用,基本形成耕地環境監測能力。
2.8大力宣傳,增強全民保護耕地意識
要加強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宣傳,注意宣傳對象和宣傳內容,讓干群都知道耕地是我們的生命線。還應大力積極宣傳耕地保護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同時加大對違法用地反面典型案件的報道力度,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樹起全民保護耕地的意識;要將耕地不斷減少與人口不斷增長結合起來宣傳;廣泛開展全社會的輿論監督,開通各種信訪渠道,將耕地保護置于社會監督之下。
2.9完善耕地保護法律,增強法律對耕地保護的嚴肅性
要增強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強化基層干部群眾,特別是村組干部的耕地保護責任。對村組干部,凡在其管轄范圍內的耕地受到侵害的必須承擔責任。對群眾,誰耕種的地被非法占用、非法取土而其未制止、舉報的,也要承擔適當的耕地保護責任;要對地方各級干部進行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耕地保護工作提供思想保證;要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訂各級地方政府耕地保護的責任考核體系。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