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源充裕和適宜稻作的非洲國家,水稻是主要農作物之一,在東非坦桑尼亞,水稻是第二大糧食作物,Txd306是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的主推品種,農業推廣機構試驗產量通常為5~6 t·hm-2。為了驗證中國水稻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在坦桑尼亞的應用表現,專家組于2016年2—7月進行試驗示范,在栽培上采用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學用水和病蟲防治等無公害水稻栽培集成技術,理論產量達到9.079 t·hm-2,實收產量9.825 t,試驗結果表明,在非洲推廣水稻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具有較好前景。
關鍵詞 水稻;耐熱抗旱;無公害;高產栽培;坦桑尼亞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8.015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011.1453.03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0/11 14:53:07
水稻是坦桑尼亞第二大糧食作物,政府十分重視,消費數量呈上升趨勢,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當前,坦桑尼亞水稻的主推品種為Saro系列Txd306。統計數據顯示,坦桑尼亞高產示范田產量在5~6 t·hm-2,實際調查中,每hm2產量在2.8 t左右,且在糧食作物上還沒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為了進一步提高Txd306的產量,專家組在傳統試驗示范基礎上進行無公害高產栽培試驗。本試驗面積20 000.00 m2,分為3期播種,其中第一批種植面積為6 666.67 m2,經測產折產9.079 t·hm-2,于7月1日收獲的Txd306面積3 195 m2,實測產量3 147 kg(9.825 t·hm-2),具有較好推廣前景。
1試驗地點選擇
試驗地點在坦桑尼亞莫羅哥羅省姆沃梅羅區達卡瓦鎮千里馬村。由于當地經濟落后,工礦企業不發達,因此,試驗區無工礦業,無污染企業,為純農業區,灌溉水為無污染地下水。當地有中國政府建設的規?;F代養雞場,其干清的糞污為附近農民或種植大戶發酵利用,方圓數十公里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條件。
2農業投入品要求
2.1肥料
試驗所用過磷酸鈣(25 kg裝)為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氯化鉀為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產品,尿素為瀘天化公司生產,復合肥25 kg(17-17-17)為九禾股份有公司生產。
雞場飼料為泰國正大集團品牌,雞場糞污進行堆漚蓋膜等高溫發酵處理后使用,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程序。
2.2農藥
試驗農藥包括丙溴·辛硫磷、阿維菌素原藥及附著劑、辛硫·三唑磷、甲維毒死蜱(甲胺阿維菌素苯甲酸)、甲基硫菌靈、唑磷·毒死蜱等,為重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冊規定的“中國農業部推薦使用農藥”品種。其中,丙溴·辛硫磷為江蘇南通豐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阿維菌素原藥及附著劑為陜西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辛硫·三唑磷為重慶樹榮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甲維毒死蜱為河北三農農用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甲基硫菌靈為杭州泰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唑磷·毒死蜱為江西省高安金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均符合中國和坦桑尼亞對無公害生產投入品的管理條件。
3田間管理
3.1秧田準備
3.1.1 備足秧田
當地雖然是無污染地下水,但是長期使用后導致土壤鹽堿化,且坦桑尼亞缺乏高含量鋅肥,秧田水稻長勢一般或較差,因此,試驗秧田選擇前作未種水稻、背風向陽、排灌方便、肥力較高、分布整齊的干田。為了在秧齡24~25 d每粒有2~3個分蘗,667 m2播種量按照2.5 kg備足秧田,按照秧田和本田0.06∶1比例,第一批栽植本田6 666.67 m2,秧田面積400.00 m2。
3.1.2 秧田底肥
秧田經耙后整平第3次耙田時,667 m2施復合肥(17-17-17)50 kg,播種前1 d采取2 m開溝作廂,畦寬1.6~1.7 m,溝寬0.30~0.40 m,溝深0.15 m,畦面平坦。秧田于2月16日開始,于2月18日前完成整理。
3.1.3 播種管理
試驗播種量15 kg(每袋5 kg×3),千粒重按31 g計算為483 871粒,秧田占用面積400.00 m2,凈占地280.14 m2,每粒占地5.8 cm2,即播種密度為2.41 cm×2.41 cm,2月18日泡種、19日播種,播后泥漿踏谷,播種后田間四周放鼠藥。
3.2秧田管理
主要包括苗期水、肥、病蟲、鳥害和雜草等管理。
3.2.1 水肥管理
播種后到2葉期前保持廂面濕潤,2葉期后保持淺水層管理,2葉時按照9 kg·667 m-2施尿素追肥,移栽前2~3 d再按照8 kg·667 m-2施尿素1次。
3.2.2 病蟲害等防治
選用三唑磷、毒死蜱或甲維毒死蜱、阿維菌素原藥及附著劑等農藥交替防治灰虱、葉蟬、稻瘟病等病蟲害,出苗到2葉1心時做好鳥害防治,用鼠藥防治鼠害,移栽前1 d做好病蟲害防治。
3.2.3 雜草防治
整個秧田生長期用人工清除秧田稗草、莎草科等雜草,防治草害。
3.3大田管理
3.3.1 整地移栽
大田耙2~3次,本田2~3次平整、灌水,防治雜草生長,移栽前再清除田間雜草1次。本田底肥用量為667 m2過磷酸鈣50 kg、尿素20 kg、鉀肥10 kg。3月14—17日人工拉繩移栽,為了保證移栽質量,通常采用三繩移栽。移栽行距25 cm,株距16.5 cm,每窩2粒谷苗。
3.3.2 本田管理
3.3.2.1施肥管理
為了達到高產,于3月25日兩田施尿素127.4 kg,即667 m2施尿素12.7 kg。
3.3.2.2灌溉管理
移栽后返青期保持水層,自然落干后,于3月25日灌淺水施肥促分蘗,待自然落干后2~3 d再次灌水,如此反復直到收獲前幾天。
3.3.2.3清除雜草
分蘗期采用人工鋤草,鋤盡田間稗草、莎草科等雜草,做到田中無雜草。
3.3.2.4適時驅鳥
在水稻結實期,做好驅鳥工作,試驗采用河南省周口先達化工有限公司的“鷹派”驅鳥劑。
3.3.2.5病蟲害防治
根據田間蟲害情況選用辛硫磷、丙溴·辛硫磷,阿維菌素、辛硫·三唑磷、阿維菌素原藥及附著劑、三唑磷、毒死蜱、甲基硫菌靈等農藥交替防治稻飛虱、螟蟲等病蟲。最后一次用藥為5月14日,使用阿維菌素,安全間隔期14 d。所有農藥防治均超過收割期7月1日,為農藥安全間隔期。
3.4稻谷收割
谷粒全部變硬,穗軸上干下黃,7月1日有2/3枝梗干枯時機器收割(詳見表1)。收后果稻谷涼曬1.5 d,于曬場清除空殼等雜質,提高稻谷純度,水分達到13%以內后裝袋入庫。
4結果與分析
1)非洲陽光充足,土地肥沃,本試驗在當地主推水稻品種栽培上采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學用水和病蟲防治等無公害水稻栽培集成技術后,實收產量9.825 t·hm-2(詳見表2),因此,在非洲推廣水稻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具有較好前景。
2)無公害水稻種植對非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符合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非洲氣候環境優越,具有無公害水稻種植的獨特條件,可以根據地區社會經濟及自然環境條件,不斷促進和提高無公害水稻種植水平。
3)不論地區條件如何,無公害水稻栽培需要樹立正確的無公害生產觀念,科學應用先進的育秧技術及田間管理技術,遵循生態生產原則和無公害原則,針對地區生產條件,合理田間管理,不斷提升水稻的無公害種植水平。
4)按照實事求是原則,依據當地實際構建有效的育插秧機制、水稻病蟲害機制、施肥管理機制,保證稻谷品質安全和產量穩定,認真落實和研究分析水稻種植的間距行距、農藥噴灑用量等參數,有效控制使之達到無公害標準。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