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調查分析重慶市永川區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狠抓基地建設,壯大產業規模;提升加工水平;培育龍頭企業;扶持永川秀芽證明商標;構建流通體系;完善區、鎮、村三級茶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強化政策扶持,增強產業發展動力;弘揚傳統文化,推動產業融合”等促進茶葉產業上檔升級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對策;重慶市永川區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8.025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011.1413.03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0/11 14:13:24
永川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種茶歷史悠久,在兩漢時期已有茶的種植和生產,據《永川縣志》記載,民國初年,巴岳山、箕山等地就是產茶地區。永川區是全國早市名優茶生產發展規劃的重點區域,是重慶市茶葉振興發展計劃的3個重點區縣之一,也是重慶市7個百億級產業茶葉綜合示范區。筆者對永川區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茶葉產業上檔升級的對策建議。
1發展現狀
1.1茶葉基地建設現狀
到2016年,全區茶葉面積達4 667 hm2,其中國有茶園1 333 hm2。茶園主要分布在永榮、雙石、大安、寶峰、茶山竹海等鎮街,其面積占全區茶園面積的80%左右。現有茶園無性系良種占70%左右(重慶平均47%),特早芽種和早芽種占50%。
1.2茶葉加工營銷現狀
全區現有茶葉加工企業33家,其中有初加工、精加工能力的9家,分裝企業4家,小型初加工作坊20家。廠房面積55 900 m2,設備543臺(套),全區毛茶加工能力達到8 000 t。2017年上半年加工各類茶葉產品3 300 t,產值達5.1億元。在重慶范圍內有永川秀芽專銷店80多個,專柜170余個,其中在重百、新世紀、永輝等大型商場開設銷售專柜140個。在重慶南橋寺等茶葉批發市場有永川茶葉銷售門店6個,通過網絡建立電商門店5個。
1.3品牌商標培育現狀
全區有“云嶺、新勝、云升、永榮”等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茶葉品牌21個;永川秀芽、渝州毛峰、烏金吐翠、竹海竹針、云嶺毛峰等10余個產品被國家農業部和各屆博覽會評為名優茶。“永川秀芽” 1985年被錄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1989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優質農產品,1999年和2001年先后被認定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知名品牌,2000年獲中國(成都)國際博覽會金獎,2002年被認定為重慶市名牌農產品,2010年注冊為地理證明商標,2015年獲得了全國最具文化底蘊十大地理標志名茶稱號、“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7獲 “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全區有無公害產品9個,綠色產品9個。現有各類茶葉經營主體57個,其中企業13個、合作社9個、家庭農場22個、大戶13戶。各經營主體通過茶葉產業的發展,收入也得到了逐年增長。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茶園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
全區現有茶園面積4 667 hm2,但大多數茶園比較分散,涉茶鎮街中,無1個鎮街茶園面積達到萬畝,有9個產茶鎮街茶園面積低于133 hm2。有無公害茶園
3 000 hm2,有機茶園113 hm2。茶園基礎設施、病蟲害防控、管理技術等十分薄弱,80%的茶園內無生產便道。
2.2產品結構單一,茶資源綜合利用率低
全區茶葉以綠茶為主(占99.8%),基本沒有其他茶類生產,大部分茶園的夏秋茶未被利用,茶葉深加工產品缺乏,綜合利用率低。
2.3生產成本持續增高
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農村勞動力減少,采工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采工工價、營銷費用大幅上漲,茶葉總成本尤其是生產成本持續增高,其中,鮮葉采摘成本占鮮葉賣價近50%~80%,茶葉生產成本鮮葉占近90%。
2.4技術推廣人才缺乏
在人才方面,區農業部門茶葉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從學校分配來專學茶葉的只有一人,鎮街沒有茶葉專業人才,出現技術斷層,平時茶葉栽培、病蟲害防治、加工技術指導不及時。部分生產工人在茶加工技術上只會簡單的工藝流程,對名茶、精茶加工技術無法把握,質量難以提高,影響了產品附加值。
2.5茶企實力弱,品牌和市場建設滯后
全區現注冊有各類茶葉實體90余家(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但年銷售額在1 000萬元以上的僅有5家。雖然省級著名商標達5個,但品牌分散、推廣落后,無全國馳名商標,品牌影響力不大。雖然注冊了“永川秀芽”地理證明商標,但由于宣傳、管理力度不夠,品牌推介和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永川秀芽”在全國茶葉市場中所占份額并不大,影響力有限。全區無相對集中的茶葉市場,產地市場特別是茶鮮葉市場更沒有建立,企業營銷主要集中在重慶市內。市外營銷渠道開拓不夠,未形成全國化、多元化的營銷渠道網絡。
2.6文化內涵缺乏,茶產業和其他產業融合度不高
永川的茶文化旅游雖然頗具潛力,但僅僅只是停留在茶葉基地建設和一般的生產、加工、營銷以及旅游的結合上,對永川茶文化的挖掘、培育、宣傳、打造不夠深入,還缺乏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來加以落實。更沒有與永川獨有的恐龍文化、石松文化、子莊文化等相融合,缺乏文化內涵。
3對策建議
3.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區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在“十三五”期間,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深化茶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生產、加工、銷售、科研、茶旅、茶展”六個主題,推動“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銷售多元化、質量安全化、產業鏈條化”建設,加快茶葉產業化發展進程。重點打造“2個品牌”(永川秀芽、永川紅),建設“四大基地”(云霧山、陰山、箕山、巴岳山4個萬畝茶葉基地),培育20家龍頭企業。爭取到2020年,茶園總面積達到6 667 hm2,產量達到1萬t,實現茶葉產業總產值15億元。努力把 “永川秀芽”“永川紅”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把茶葉基地打造成重慶最大的早市名優茶旅游觀光基地。為此,要繼續加強對茶葉產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推進茶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3.2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1)重視現有茶葉專業人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2)出臺優惠政策引進一大批土壤、機械、植保方面的專業人才充實到茶產業發展隊伍。
3.3狠抓基地建設,壯大產業規模
以重慶市打造百億茶葉產業為契機,采取整村推進的辦法,新發展茶園面積2 667 hm2。著力抓好云霧山、陰山、箕山、巴岳山片區4個萬畝標準茶葉基地建設。培育發展50個新型農民專業股份合作社,發展300戶茶葉家庭農場和500戶種茶大戶,以示范帶動茶園的發展。要創建標準茶園,通過改園、改土、改樹、改種等綜合改良措施,完善老茶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調優品種結構,提升老茶園生產能力;要以家庭農場和種茶大戶為主體,結合生態旅游、茶葉基地集中連片發展,加快新建茶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建標準茶園。
3.4提升加工水平
1)擴建或改建標準化廠房,實現加工環境清潔化,引進改造機械設備,分別建立綠茶、紅茶初制、精制、包裝的連續自動化生產線。2)推廣連續自動化加工關鍵工藝、品質設計與智能化拼配等技術,改進生產工藝,提升茶葉質量標準化與現代化水平。
3.5培育龍頭企業
1)以大型知名龍頭茶葉企業為主導引領產業發展,引導龍頭企業通多種形式聯合中小茶企和研發機構等組建新型聯合體,引進在國際國內有較大影響力茶企入駐。2)發揮大型龍頭企業在公益性品牌建設、新品種研發及技術轉化、渠道建設及市場開拓、茶文化發掘與推廣等方面的主體作用。
3.6扶持“永川秀芽”證明商標
1)財政預算下撥永川秀芽地理證明商標管理經費。品牌管理屬于市場行為,如果沒有經費,工作開展達不到預期效果。2)制訂“永川秀芽?”品牌行業標準和地標使用管理規則。統一印制“永川秀芽”防偽商標,對“永川秀芽”品牌進行統一管理、統一標準和統一宣傳,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3)大力推介永川茶葉品牌。在電視、網絡等媒體策劃推出商業廣告、專題節目,在主要茶區、大型旅游景點設立廣告牌,在目標市場投入廣告宣傳,支持企業參與省級以上的茶葉評比、茶葉展銷會及博覽會,全面提高永川茶葉品牌知名度。
3.7構建流通體系
1)建立專業市場體系,建立區域性茶鮮葉、毛茶交易市場,促進茶農、茶企順利連接,用市場的力量來促進永川區茶產業發展。2)拓展電子商務渠道,大力發展茶葉產品電子商務,建立區域性線上茶館,拉動永川茶葉線上銷售。鼓勵企業在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等建立營銷站,拓展網絡營銷空間,創建適宜電商的茶產品及其包裝,突出永川茶文化特色,建設質量追溯體系,強化電商質量監管,創新網絡營銷方式,活躍網絡營銷氛圍。
3.8完善區、鎮、村三級茶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落實三級茶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區、鎮街及涉茶村社落實專人推廣服務茶葉技術。
3.9強化政策扶持,增強產業發展動力
1)茶產業扶持政策全部應形成政府文件,作為政府一項長期工作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2)整合項目資金,加大資金投入。繼續按照涉農資金項目性質、用途、主管部門“三不變”的原則,重點整合農村公路、便道、水利、土地治理等15個方面的涉農資金,用于完善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和茶葉生產加工廠房及設備的更新。區財政要逐年提高對照新建茶葉基地的補助標準。3)完善配套政策。出臺政策,重點優先保障茶葉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的土地審批和用地指標;在地方規費等方面給予茶產業優惠,在種苗培育、更新改造、病蟲害防控等方面享受與林業方面同等政策。出臺永川茶產業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強力推動茶產業發展。
3.10弘揚傳統文化,推動產業融合
1)挖掘茶文化,豐富茶葉產業內涵。利用永川現有的恐龍文化、石松文化、子莊文化等資源,深度挖掘茶文化,豐富茶葉產業內涵。2)茶旅結合,打造永川特色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結合休閑旅游,發展茶園生態游,突出觀賞茶園、體驗采茶、動手制茶等相結合的茶文化生態旅游。開展茶事、茶藝活動,舉辦茶王賽、斗茶、品茶活動;通過攝影、書法、繪畫、征文、拍攝短劇等多種形式宣傳茶文化;在職業學校開辦茶藝和茶文化表演專業。3)培育茶旅結合生產基地。在箕山、石筍山、云霧山、陰山建設茶旅結合生產基地,打造集賞花、采茶、體驗、休閑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發展基地。4)打造茶文化一條街。在昌州古城建設茶文化一條街,包含茶文化展覽、茶產品、茶具展示、銷售等,實現“游購娛”一體。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