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已經納入我國法規當中,其具備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背景都極為特別。為了使城鄉規劃具有合理性及平穩性,本文針對相應的實現路徑展開了全面分析,以期為城市的規劃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公眾參與;城鄉規劃;路徑選擇
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具體指的是個人及組織根據現行法規借助法定方式參與到與自身利益密切關聯的規劃管理活動當中,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政府部門提高重視度,同時相關工作者及公眾一起努力,才能夠成功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制度。
1、營造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社會環境
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教育需要由淺及深,整個過程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密切相關。就我國而言,必須提升與城鄉規劃相關的教育,使民眾的相應意識得到強化。政府機構與規劃管理組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所具備的職權功能,合理引導民眾學習相關知識,對規劃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認識,并且對其深遠意義及價值加以認可,從而為規劃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進行宣傳和推廣的時候,可以借助多種形式及途徑,譬如文字、圖片、視頻及網絡、電視、廣播等,定期將規劃的內容、技術規范等向民眾進行公告,從而促使民眾支持規劃的實施。另外,可以不定期邀請一些民眾參與聽證會或者展示會,也可以請民眾對規劃進行監督,倘若條件許可,可以建造城鄉規劃展覽館,向民眾全方位展示具體的規劃內容。同時,城鄉規劃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摒棄老舊思想,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民眾、各個組織及政府部門都多多進行交流互動。在現實工作當中,部分工作者更傾向于設計的外觀及物質規劃,卻將規劃的社會經濟屬性拋諸腦后,從而給實際工作的開展造成不少阻礙。所以,規劃工作者應對社會學、城鄉規劃學及經濟學等知識加以合理應用,鼓勵各行各業的公眾參與到規劃活動當中,并且從宏觀角度對所有的相關因素進行思量和評估,進而使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得到提升。
2、完善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制度規范
從宏觀角度而言,立法必須對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目標、職能、性質、內容、機構、組織、權限、程序、處罰等進行明確規范,以使公眾的參與權得到保障。從微觀角度而言,立法必須對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主體關系進行明確,將普通民眾、利益組織、規劃工作者及政府在城鄉規劃中所處的位置及各自的功效一一進行明確,從而使每個參與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對相應的范圍、參與的方式、途徑、流程、形式、時期、次數及效力等進行明確規定;對利害關系人進行程度性權利的分配,對回避、公開、聽取建議、闡述緣由等規則進行明確規定;創建糾紛應對機制,對于與規劃標準不相符的行為,公眾有權向相關部門提起訴訟。而對于對社會公共利益及國家利益造成危害及破壞的規劃行為,倘若沒有民眾進行起訴,那么檢查機關則可以行使相應權利,代表國家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
在公眾參與城鄉規劃期間,必須追究危害和破壞社會公共或國家利益的機構及個人的法律責任。同時,公眾有權針對所有相關制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可借助多個途徑對規劃提出相關建議,譬如廣播、互聯網、電視、報刊等。除此之外,還需供應配套制度,使公眾參與的參與權、知情權、救濟權等得到確保。
3、規制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所有的事物都有利有弊,公眾參與城鄉規劃也是如此。一旦公眾的建議和城鄉規劃主管機構的行政宗旨產生矛盾,那么極有可能導致后者將行政宗旨作為關鍵工作,而對民眾的建議不加重視,也有可能導致后者為了滿足前者的意愿而無法使行政宗旨變為現實。因此,主管機構就必須將“利益均衡”原則作為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對各個參與方的利弊進行全方位衡量,確保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不受損害,同時最大程度使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處于平衡狀態,確保各個利益群體可以就其現已有的利益提出自身看法,并且同時對后期會產生影響的城鄉規劃設計提出合理建議,以確保城鄉規劃行為具有實效性。要實現公眾參與城鄉規劃,主管機構必然會在行政成本方面加大投入,這是因為其不但需要向民眾進行流程統治,而且還需要向民眾提供活動場地,這些都需要付出人力和物力。所以,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都需要提供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同時投入更多的資金,以便于城鄉規劃主管機構能夠順利完成相關工作。同時,創建多個等級的多方利益商討平臺,同時創建相應的利益表達與協調機制,以使相關利益者可以全面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訴求。在公眾參與期間,公眾需要有效發揮自身權利,向城鄉規劃主管機構供應相應的資料信息與意見,但是在行政行為的決策方面不具有決定權,并且對此類行為的內容也無權做出任何決定。一旦城鄉規劃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不合理,那么在責任的追究方面則會將規劃主管機構作為主要責任人,參與的民眾一般無需擔負法律責任,但是給予虛假信息資料的民眾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如此一來,公眾參與責任有所弱化。所以,必須創建完善的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行政問責與責任追究制度,對相應的內容、形式及流程進行細細規劃,并且做出明確規定,從而保證行政問責的有效落實。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必須在績效評估指標系統中將公眾參與城鄉規劃添加進去,同時有效利用媒體的社會監督效用,確保公眾參與過程的透明度與有效性,進而提升民眾的認可度。
4、深化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信息公開
公眾參與城鄉規劃活動的進行必須以信息公開為基礎。倘若沒有相應的法規進行約束,那么城鄉規劃主管機構就會極有可能人為對城鄉規劃的相關資料信息加以修改、刪減或增加,從而導致公眾無法對規劃決策做出正確的判斷,無法客觀真實的對決策進行評價,更無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所以,只有通過法律使民眾具有公務活動公開的主體權利,才可以使公眾參與城鄉規劃具有客觀性、真實性與合理性。各個地區的政府部門都應將公開作為基本原則,同時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進行公開,提升民眾參與城鄉規劃的政務公開的范疇,對公開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明確規定。
在進行城鄉規劃的整個過程當中,對于相關部門及民眾提出的建議主管機構應該給予重視,同時對專家詢問制度加以完善,使規劃的權威性及強制性得到提升,并且使規劃許可公開透明得到確保。尤其應該重視公開查詢與規劃公示制度的創建,公開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譬如城鄉規劃的管理和施行、監督檢查及相關審批的流程與時間段、所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及技術參數、地名的審核批準、控制性細致規劃的協調、方案的評審等。城鄉規劃主管機構應向全體民眾公開城鄉規劃決策的預備計劃、專家詢問建議、決策風險評估、施行的評估結果、決策變化、暫停、終止情況、公眾參與供應的建議、被認可的狀況及被拒絕的緣由等。在編寫制定城鄉規劃期間,相應的主管機構應面向社會所有民眾發放相關的調查問卷,并且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整合、匯總及分析,同時以此為基礎來對城鄉規劃進行編寫和制定;在進行城鄉規劃方案論證期間,要全面吸收所有部門機構、專業人員以及民眾代表的建議,并且進行分析和整理,不可只顧自己的想法,做出不符合大眾意愿的決策;在城鄉規劃獲得批準和認可之后,必須及時向社會民眾進行公開發布,可以通過多個途徑進行宣傳,譬如電視、廣播、網絡、展覽等,使廣大民眾能夠對城鄉規劃產生大致了解,并且對城鄉規劃進行認可和支持,同時自主參與到相關活動當中,配合規劃工作的開展,對于相應的安排及協調都盡可能服從;在城鄉規劃審批管理時期,則需要對相關的一切活動及信息進行公開,譬如審批政策、流程、權限、結果及規劃要求等。
參考文獻:
[1]鄭彥妮,蔣滌非.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實現路徑[J].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3,02:68-72.
[2]徐亞一.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的必要性及實現途徑分析[J].江西建材,2014,24:21-22.
[3]常樂.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4,12:302.
[4]趙堅.大都市區如何破題[J].中國房地產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