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性化交通系統是目前國家所倡導的,但是在建設人性化交通系統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在交通系統規劃設計方面,本文主要針對人性化交通系統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實際中U型要注意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人性化交通系統以人為本
1、前言
在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僅僅追求經濟上的富足,在精神、社會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更高的追求。我國也提出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在2013年國務院下發的文件之中,對城市交通的規劃與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明確了人性化交通的含義與內涵。[1]
提到人性化交通,人們可能并不陌生,在當代社會,我們提出了許多與人相關的新名詞,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在社會完善的過程中,都要把人放在首位。但是在我國目前的交通系統構建過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實現人性化交通系統的規劃與設計,本文將對人性化交通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及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2]
2、人性化交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城鎮化的迅速發展與交通系統的相對落后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經濟的飛速發展之愛,我國城鎮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城鎮化更是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對于交通系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最初在城鎮化中,呈現出了過度依賴土地與高能源消耗的特點,但是這樣的發展特點并不能夠一直持續,甚至在后期會對城鎮化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因此我國的城鎮化發展之路也需要有所改進。在這個過程中,交通系統的構建對于城鎮化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3]我國目前城鎮化中,人們追求雛形的便利與快捷,而且經濟基礎也有了更高的發展,我國小汽車交通相對于公共交通而言是不相上下的,在小汽車交通基礎上的城鎮化,發展速度會越來越緩慢甚至會停滯,因此以公共交通、步行或者自行車等為主導的綠色交通體系才是我們所應該提倡與大力構建的。這樣構建起的交通系統才是一個人性化的交通系統,堵車等情況的發生也會大大減少。
2.2我國的交通指導思想仍然停留在“以車為本”的階段
一個人性化的交通系統,其指導思想不應該是“以車為本”,而是“以人為本”。看似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其中的含義卻是千差萬別。“以車為本”只能助長在城市交通中,車輛橫沖直撞,不禮讓行人的事情頻頻發生,這還只是一部分影響。在“以車為本”的理念之下,城市建設中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快速環路,以此來滿足小汽車的出行需求,雖然看似對人們的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土地的面積是有限的,環路所占據的土地面積越大,那么自行車道,人行道的面積就會相應的有所減少,即使自行車道、人行道的面積不會減少,那么道路綠化的面積也會大大減少,這樣以滿足小汽車出行需求的道路建設,在短時間內有利于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但是長此以往很難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4]而“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才能幫助城市空間的合理規劃與使用。
2.3人性化交通規劃設計的技術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我國的交通規劃仍然是傳統的交通規劃設計體系,在傳統的交通規劃設計體系中,許多階段是分開進行規劃與建設的,因此在整體的交通規劃中,各個階段的有機聯系不足,由此使得許多規劃理念,尤其是一些較為優秀的交通理念不能夠在實際的實施階段得到落實,最后規劃方案達不到其與其的效果,最初的規劃意圖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5]要想建立起人性化的交通系統,保證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能夠全面的貫徹落實,需要建立起完善人性化的交通規劃設計的技術體系。
3、人性化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1宏觀層面
從宏觀層面而言,也要構建出人性化的交通系統,就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結構合理,第二是尺度宜人。
人性化交通最根本的目的是構建符合人們出行需求的交通系統,這就需要對目前過度依賴小汽車進行出行的交通模式進行限制。因此要實現交通系統的結構合理,必須根據人們不同出行方式的需求來合理規劃城市交通的規模、層次。同時交通系統還要能夠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即使要對目前過度依賴小汽車出行的交通方式進行限制,也不能完全盲目的減少汽車的道路,這樣一來,不僅不能方便人們的出行,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甚至還會限制人們的出行。[6]因此在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中,可以通過劃分重點區域、城市新區等來有針對性的安排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所占據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結構安排。
3.2中觀層面
從中觀層面而言就需要對交通空間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在道路規劃設計中,設計者應該優先考慮公共交通以及步行、自行車等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其次來最大程度上滿足小汽車的出行需求。按照傳統的路面空間劃分方式,應該是按照道路其所處的等級,例如主干道或者支路等,先確定機動車道的數量與寬度,再劃分出綠化帶以及隔離帶的寬度,最終將剩下的空間分配給非機動車,如電動車與自行車,以及行人。[7]這樣一來,由于優先安排了機動車行駛道路,留給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的道路就十分有限了,甚至可以說是遠遠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一些非常狹窄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或者甚至是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并存的現象。但是要建設人性化的交通系統,對道路空間的分配就需要按照道路的功能進行分配,在有限的道路空間前提下,實現各個要素的最優組合,對這些要素進行統籌安排,以此來最大程度上提升道路的綜合效益。[8]
3.3微觀層面
微觀方面主要是在具體的工作中實施的,需要制定詳細的設計方案以及實施方法,緊抓交通系統建設中的每一個環節。[9]
參考文獻:
[1]連亞平.基于慢行交通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間重塑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5.
[2]尹姿升.懷化龍泉湖小區標識系統規劃設計[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3]汪春.老城區健康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與評價[D].東南大學,2015.
[4]孫曉鯤.寒地慢行交通空間中的人性化實踐研究——以《呼和浩特如意總部交通組織及慢行系統規劃設計》為例[J].科技資訊,2014,(22):58-59.
[5]戴繼鋒,杜恒.人性化交通系統規劃設計方法探索與實踐[J].規劃師,2014,(07):13-20.
[6]王晶.人性維度下綠道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設計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4.
[7]付詩云.城市街道步行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4.
[8]徐也.基于人性化的綜合交通樞紐優化設計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4.
[9]呂慶璋.數字化字體可視性及其標準化技術研究[D].東華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