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發展到21世紀,人工智能的出現是必然的,而且它會快速地發展到各行各業。人工智能和建筑設計相互摩擦碰撞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機器人會不會取代建筑設計師的工作,設計師們會不會失業。本文簡單介紹人工智能在建筑設計行業的應用,重點討論人工智能對建筑設計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建筑設計;人工智能;設計師
2017年5月,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柯潔,再一次把人工智能推向熱搜。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英文縮寫AI ,它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1]
我們通過研究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產品——機器人具有人的某些功能,來幫助或者代替人類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工智能已經被人提出。時至今日,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很多行業。在我國,AI已經成為市場焦點。百度把核心轉到人工智能,騰訊開放AI平臺;阿里巴巴早就著手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收集大數據;我們用360軟件掃描電腦病毒時都在用智能掃描加速技術;……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我們建筑設計工作有什么影響?
1、人工智能代替建筑設計師完成部分設計工作
人工智能如何與建筑設計相結合?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模仿人類大腦,通過計算機模擬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方式來達到智能的效果。我們對自身的大腦結構都不能完全解讀,又怎能制造模擬人腦的產品。所以這種方法基本已經被放棄。
另外一種就是編程技術。首先,編程者需要為功能齊全的建筑設計智能系統編程,這個系統像個剛出生的小孩兒,什么也不懂。然后智能系統能夠學習建筑設計的技能,學習所需的教材就是大量的建筑設計方案,圖紙,城市衛星地圖等建筑設計相關資料,它會學習和識別這些資料,資料越多,對于人工智能的工作越有利,就好像我們學習數學,有了基本概念,還要練習大量的數學題一樣,練習的越多,做數學題越準確。當然我們一開始都會在學習中犯錯,人工智能也一樣,但它會不斷的改正,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完善自身,最后能夠正確地完成建筑設計的工作。
比起設計師,機器人有驚人的“記憶力”。我們學習建筑設計規范,可能需要一個月,或者一年,幾年,而機器人只需要幾個小時,幾分鐘就能將規范一字不差的記下來,連標點符號都不會錯。高效率的“記憶”為機器人學習建筑設計提供了條件,這個驚人的優勢是人類無法與之比擬的。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中國的建筑設計行業取得初步進展。國內一家小庫科技公司已經發布了研發的人工智能的建筑設計助手“小庫”,小庫的設計原理: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wed云端服務。小庫將建筑設計師從繁重的建筑繪圖工作中解脫出來,幫助設計師完成建筑設計的部分工作。比如輸入相關的數據,“小庫”就能幫設計師設計總圖方案,而且用時很短,不到60秒,正確率接近百分百。該公司表示,“小庫”主要應用于占建筑市場4/5的非精品設計。[2]由“小庫”可見,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產品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大,效率非常高。相信在未來人工智能能夠給建筑設計帶來福音,輔助設計師完成更多復雜的工作。
2、建筑設計師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
毋庸置疑,未來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完成部分設計工作,但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建筑設計師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作用。從“小庫”的例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無法取代設計師完成占建筑市場1/5的精品建筑設計。這些精品建筑包括地標性建筑、大部分公共建筑、一部分居住建筑。
建筑設計是設計師腦力勞動成果,需要不斷的打破常規,打破傳統,不斷創新,創新思維是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但是機器人沒有自主思考能力,不會創新,它工作主要依靠慣性,依靠經驗,比如機器人遇到問題,如果它有類似經驗,它就會解決,如果沒有,它就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如此,如果沒有人為的設置,機器人永遠都不知道如何解決。我們人類能夠通過自主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人類的優勢。
在建筑設計中,有很多事人工智能無法替代人類完成的工作。比如建筑的外觀造型設計,要求美觀,可是機器人不知道什么是美,沒有審美能力,對建筑造型也沒有自主判斷能力,自然也不會設計好造型的建筑。再比如建筑設計中的尺度,尺度是在建筑中,整體和局部使人產生的感覺,不是真實的尺寸。機器人沒有感覺,對尺度更是無從下手。還有設計師需要和業主溝通,機器人雖然也能和人進行溝通,但是并不是每個業主都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并不是每個業主要求都能用語言準確表達,有些業主的意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機器人就不能正確識別和理解業主的意思。再者,機器人沒有自主能動性,自然沒有辦法自主將業主要求及時的反映在設計圖紙上,還需要人為的系統設置。所以在建筑設計工作中,設計師作為主導,人工智能只能輔助設計師完成工作。
3、我們需要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做些什么準備
大家都很擔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會帶來大量的失業。人工智能能診斷病癥,就會有很多醫生失業;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開車,司機就會失業;人工智能能設計建筑,建筑設計師就會失業。事實上,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會給職業帶來很大的沖擊,造成大規模失業。技術進步使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類可以從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技術革新同時也會帶來新的機遇,新的大量的工作崗位被創造出來,使人們從事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工作。[3]
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社會的生產協作方式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人機合作將是最佳工作模式,既能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同時還能節約人力資源。所以我們要正確的、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迎接人工智能帶給我們設計師的挑戰,不能消極抵制人工智能。建筑設計行業要積極地融入到人工智能的改革浪潮中,就需要設計師了解人工智能,學習人工智能,運用人工智能,讓它更好的為建筑設計服務。同時企業應該結合人工智能,改進傳統的建筑設計工作方法。
最重要的是設計師還應該提高自我的設計素養,順應時代發展,及時更新自己的思維模式,提升創新設計能力,彌補人工智能的不足之處。人工智能一定會給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改變,比如在未來我們不需要有辦公室,可能在家就能辦公,那么在設計住宅時,就應當充分考慮到辦公空間。當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工作,類似廠房、辦公室的工作空間同樣應該考慮到機器人的要求。如果家庭保姆被機器人取代,更準確的說,整個住宅空間的設計,不僅滿足人的使用,同時也應該滿足機器人的使用,比如廚房設計就應當符合機器人操作流程,否則機器人無法發揮作用。建筑設計師們應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自己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領導人工智能,設計符合時代的優秀建筑。
大數據近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人工智能依然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使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大量數據。機器人需要通過對現有的設計資料進行“學習”,才有能力做設計工作,但是設計方案或圖紙大部分被各個設計單位和設計師作為保密資料,那么人工智能的“學習”資料就非常有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沒辦法做出正確的設計,大數據對發揮人工智能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搜集大數據是目前的首要任務。在人工智能到來的建筑設計行業,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能在行業里占領先機。
總結:
人工智能帶來的革命已經勢不可擋,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會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人類的生活也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建筑也會隨著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建筑設計行業應該融入到技術革命的浪潮,建筑設計師們也應該積極參與其中,順應時代發展,收集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更好的為建筑設計服務。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陳詩蔚.讓AI來畫建筑圖紙的話,它會建出怎樣的房屋?[EB/OL].
[3]李開復.王詠剛 .人工智能來了,我們該怎么應對競爭?[EB/OL].
作者簡介:
齊檸(1977-),男,漢,吉林長春。教師,碩士,建筑設計及其理論,長春工程學院建筑與設計學院。
董森森(1991—),女,漢,河南安陽。碩士,建筑設計及其理論,長春工程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