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信宜市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活動頻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本文分析了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和成因。利用GIS空間分析以及數據探索功能,通過采用“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法”對此縣地質災害進行易發性評價,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并提出了針對性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與措施,為防災、減災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地質災害;GIS空間分析;綜合危險性指數;易發性評價;防治
信宜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隸屬于茂名市,總面積為3101.7km2。信宜市是廣東地質災害嚴重地區,主要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這些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活動頻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本文在對該市地質災害現狀闡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和成因。利用 GIS 空間分析以及數據探索功能,采用“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法”對該市地質災害進行易發性評價,并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同時提出了針對性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與措施,為防災、減災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
1、地質環境條件
1.1地層巖性
1.1.1地層 境內地層巖性主要是前震旦系云開群微粒石英巖、石英云母片巖、變質粉砂巖,分布面積約1007.23km2,其次為泥盆系、白堊系、三疊系地層均呈小面積或零星分布,第四系礫石、砂土、粘土,主要分布于河流兩岸階地及丘陵、溝(谷)盆地。
1.1.2巖漿巖 境內巖漿巖分布廣泛,以侵入巖為主,面積約1756.9km2,巖性以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為主。侵入時代包括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志留紀、奧陶紀~志留紀、奧陶紀、晚元古代、元古代。
1.1.3混合巖 混合巖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積約337.57km2,為古生代(Pzmi)和元古代(Ptmi)混合巖。
1.2地質構造
境內褶皺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其軸向以北西向為主,延伸長度一般為17~30km,寬6~12km。主要褶皺有羅磨向斜、旱坪向斜、石撻背斜和扶曹向斜。斷裂構造總體走向為北東方向,主要有北界~安莪斷裂、貴子~朱砂斷裂、信宜~廉江斷裂、貴子~羅鏡斷裂、清水斷裂、運塘~三渥排斷裂。
2、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及主要特征
2.1地質災害類型
信宜市共有已發地質災害點736處,其類型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滑坡224處,占總災害數的30.6%;崩塌506處,占總災害數的68.5%;泥石流6處,占總災害數的0.8%;
2.2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2.2.1規模特征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2006年4月)中各災種規模分級標準,信宜市已發地質災害規模均為小型,而潛在地質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占災害點總數99.3%,中型僅為5處。
2.2.2滑坡具體特征 信宜市滑坡地質災害點共224個,其各種類型特征見表1;滑坡主要誘發的自然因素以暴雨、長時間連續降雨為主,人為因素大多數由人工坡后加載、坡腳開挖,以及生活用水排向地表引發。
2.2.3 崩塌具體特征 崩塌地質災害有506個,其各種類型特征見詳見表2。崩塌地質災害斜坡形態多呈直線型,坡面多為裸露狀,無任何防護措施。
2.2.4泥石流具體特征 泥石流地質災害共6個,為小型,主要為礦山開采區松散堆積類型。
3、地質災害形成條件以及影響因素
3.1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 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的分布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十分密切,不利的地形地面是滑坡、崩塌發生的主控因素。影響滑坡、崩塌發育的主要地貌因素為地形坡度以及坡形,下面就以上二種因素對信宜市滑坡、崩塌的影響進行分析。
地形坡度與地質災害 坡度對地質災害的發生有很明顯的控制作用。坡度不同,不僅會影響斜坡地質體重力穩定性,也影響到斜坡的變形失穩模式??傮w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坡度為40~80°滑坡主要發育在低坡度的斜坡中,崩塌主要發育在高坡度的斜坡中。
3.2 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 通過地質災害分布與地質構造的空間位置關系分析,區內北東向、北西向和南北向大斷層構造帶與地質災害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大斷裂構造帶的上下盤分布有較多的地質災害點,有些地質災害點呈團塊狀和長條形出現,其展布方向基本與斷層構造帶的方向一致。
4、地質災害易發分區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2006年4月)實施細則中的“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法”,將信宜市剖分成2×2km2單元格,對全部單元格定量評分;結合信宜市地質災害特征,賦予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權值(r1)為0.45,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指數權值(r2)為0.55;其中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各影響引述權值見表3,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指數取值見表4。
根據上述地質災害危險分區原則和方法,結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2007年10月)實施細則有關要求,將信宜市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分為3個高易發亞區(ⅠA)、3個中易發亞區(ⅡB)、5個低易發亞區(ⅢC)(見圖1)。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總面積1284.1km2,區內有各種類型地質災害點及不穩定斜坡968個,已造成了4人死亡和1772.9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潛在威脅人口15047人,預估經濟損失62562.3萬元。
5、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建議
5.1防治分區
重點防治區總面積873.2km2,共有地質災害點797個,易受地質災害影響村13個,災害點密度0.91個/km2。區內總人口668701人,平均人口密度758.5人/km2,受威脅總人口12332人,受威脅人口平均密度為14.12人/km2,預估威脅經濟損失56659萬元。
5.2防治對策與建議
針對信宜市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規模小、突發性以及威脅人口多等特點,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一般防治區應進行重點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那個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并逐步改善生態環境,實施退耕還林、監管削坡建房、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以及對地質環境進行其他方面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左維善,李桂龍,等.廣東省信宜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廣州: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2016. [2]黃國平,鄭惠華,等.福建省建甌市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分區方[J].江西贛州: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1:195-198. [3]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李桂龍(1981- ),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遙感地質解譯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