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剛是一位綜合修養比較全面的畫家,許多人認為他只是一個策展人,美術編輯,自己沒有什么作品,其實我認為他還是一個很優秀的畫家,他受教于陳鳳玉先生又進修于中央美院亦受齊魯文化滋養。他聰明并且很有才氣,他汲取潘天壽老先生的一些畫法,但是又把自己的性格特點融入進去,有一種時代的感覺,他能活學活用。有好多畫家學老先生,學著學著就感覺沒有自己了,董剛就明白這一點,他學潘天壽先生并且還有自己的東西,就像潘天壽老先生當時沒玩過蘋果手機,董剛現在玩過蘋果手機,怎么能一樣呢。另外他更注重點線面,筆墨的濃淡干濕,古法用筆,這方面他做得很不錯。



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藝術家不介入社會,不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他往往會視野窄、孤陋寡聞,出現一種藝術創作靈感的枯竭。董剛在這方面正是相反的,因為他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畫展的策劃,會接觸很多畫家,能把其好的特點裝到腦子里面去,在畫畫的時候感覺就不一樣了,就是說他看過的東西特別多,接觸的人特別多,在畫畫的時候能體現出來,這一點我覺得董剛是很有前途的。董剛作為我們山東人,在北京能站住腳,在中國美術館組織這么大活動的畫家,我為他點贊,希望他能做出更大的成績,能為我們山東乃至全國的美術事業做出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