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的線蘊含著藝術家們最豐富的精神品質,作為畫家表達個人情感的最基礎支撐,給觀者傳遞感情就成了其最主要的作用。中國畫最講究氣韻生動,還有畫面的節奏感,正因為這些變化,才使得線條從表現形式上得以區分,我們在作畫的過程中,潛意識里會去處理線條的提按頓挫,還有輕重變化,最大限度地把物體的特征特點依附于線條的勾畫當中。由此看來,線條不只是塑造形象的一個方法,更主要的是一座聯系畫面意境和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橋梁。隨著這些年的中國畫藝術市場的日漸繁盛,線條已經擺脫了它的原有屬性,不只是局限于簡單的技法表現,它以更特殊的情感抒發上升為表現藝術家想法和心愿的符號元素。所以在中國畫中對線的要求已經突破了簡單的表現形態,它的作用更為豐富多變。從感情、意念、思想等多方面視角去體現藝術家的創作情感,因此中國畫中的用線和所描寫的物象形態沒有必然的附屬聯系,藝術家在創作的同時就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單方面地去追尋線條的精神,從行筆的提按頓挫、快慢相間、圓方粗細、濃淡干濕等方面去盡力改變線條的氣勢、性格、節奏、意趣等。
在中國藝術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畫中的線條和書法一直息息相關,書法中的各種書體在相當的程度上融入在了繪畫里。很多畫家也就從線條的速度、力度、情緒上強調形式美感。另外,中國畫用線還有獨特的裝飾美感,在畫面中,線條間就特別注重和諧組合排列,結合線條的符號程式法則把模糊、雜亂的物象形態條理、具體、規律化,所以線條呈現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明確、高度概括的程式化語言。隨著中國書畫市場這些年的日漸繁盛,線條已經慢慢蛻變出新的藝術屬性,多方面地表達著藝術家們的個人追求和意趣。因此中國畫中的線條和所要描繪的物象沒有了必然的聯系,畫家們就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
一、線是畫家對客觀景物的感受
我們知道,線在生活中是不突出的,我們最終所看到的“線”原本就是藝術家對物象形態的一個高度概括,這里的線是人主觀思維的結晶。中國傳統思想主導之下,畫家們在繪畫中體現自然物象時,往往不會特意謀求線的真實性,卻是通過自己的主觀加工處理來體現其具象、抽象、意象的特征。因此,線條就有了新的變化,不管它所展現的是哪種形態,都能說明畫家們對物象形態之外的概括處理,而且從這些處理后的線條表現形式上可以看出畫家自己的創作意愿。在現在的繪畫市場中,具有鮮明個人特點的繪畫作品,也會得到大眾的追捧。長此以往,藝術家們按照自己的創作習慣和思維方式來表達屬于自己的情感性格。線條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軌跡和思考痕跡,表現出對不同自然物象的變化和心理感受。
在中國畫中,線的形態是五花八門的,傳遞給人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東晉畫家,詩人顧愷之的“行云流水”、“春蠶吐絲”描法就特別形象地描繪出了物象的質感,還通過組織線條的疏密及粗細對比來實現生動傳神的效果。中國繪畫以“骨法運筆”作為塑造的手段,通過這種筆法的應用來表現物態的結構和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唐代畫家吳道子“莼菜條”描法,在錯落有致、回轉起伏的組合下,不但展現出人物造型服飾、飄帶的遇風飄動的感覺,更增添了人物本身的立體性和質量感。俗話常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國畫中的線就正好契合這一精髓,它開始于形態描繪,卻又超脫于形態之上,慢慢使其有了更大的獨立性。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中國畫的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模式,明代十八描的出現,就為中國畫的自由表現開拓了更寬廣的空間,使得線條的表現方式更加五花八門。中國繪畫是線條的藝術,在能體現自然中的氣、動態和意趣的特性時,線條就首當其沖,它有著無可超越的優越性。在另一個方面,線條的另外一種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書法就有更多的體現。書畫不分家,其實兩者相容相通,山水、人物、花鳥畫中都在準確描繪形象的同時又傳遞著畫家的感情。
二、線是自我情感和審美意趣的表現
中國畫一直對行筆的方式特別重視,“骨法用筆”是南齊謝赫提出對線條的審美價值和表現功能的肯定,用筆方法和線條的結合始終是畫家情感凝聚、審美意趣最直白的表達方式,用線表現物象的同時,行筆方法的變化就能產生不一樣的審美感覺,從勻稱、平滑的線條中就能感覺出安靜、舒展的效果,而線條中充滿了頓挫提按及豐富的轉折關系,那么就會讓人有種焦躁、厚重感。 在畫面中,線條的黃金分割式的應用與組合,充分利用符號線條對自然物象的抽取概括,畫面整體就顯得條理清晰、具體,所以中國畫線條表現出它獨有的裝飾美感,是一種高度濃縮的程式語言。不管是怎樣的形式語言,都在展示個人特點的審美價值,因此藝術家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里要進行總結、感悟,尋求一種線條的新魅力。
線條作為藝術創作中的情感傳遞者,它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物象特征,把藝術家的情感詳細記錄并結合了線條的審美統一性,也就是一種藝術表現符號的極致發揮。在繪畫中,造型和線條是分不開的,只有掌握了線條的表現形式特點,才能領悟線條的精髓。自古以來中國繪畫離不開線條,主要是重視線條中的“氣”,“氣韻生動”正好契合了中國繪畫中的線條美感,這就區別于西方繪畫中的筆觸,在古代文人畫中就有極為豐富的體現。“氣”在中國繪畫中的作用就是借助于點線面的組合運用,把所描繪的自然物象的生命韻律依附于線條的痕跡當中去,讓筆痕也有了生命力。南宋梁凱的減筆畫中線條的高度概括性很成功地表達了人物的個性特點,使人物造型的精氣神都表現出來,開創了中國繪畫的新天地。線條是個人情感表達的窗口,在現在大環境藝術氛圍影響之下,我們不斷吸收發揚,最大程度上去發現線條的魅力,才能讓中國繪畫中的線條品格得到最大的提升。
三、線在當代中國繪畫中的意趣表現
縱觀歷史發展,社會結構形態和大眾的審美意識都在發生改變,中西方互融互通的東西就越來越多,例如繪畫工具和材料的革新與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后,讓中國繪畫藝術也有了更大的變化,革新的同時還保留了民族特色,但也在借鑒吸收新的創作方式,以獨有的抒情方式表達著自我情感和意趣。
現代藝術家何家英的工筆畫作品是把線條藝術和當代工筆畫完美結合起來的,他的用線追求一種東西方審美的融合統一,不僅能讀出書法藝術的抑揚頓挫,還能夠發掘工筆畫的工整和力度。何家英可以說是在繼承了傳統的同時,又發展了傳統,在繪畫創作中用簡單的線條和淳樸的色彩勾勒出人物造型的膚質彈性,著裝的質感和人物內在的感情世界。他把線條當作生命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在作品里暗指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時,更把要表達的情感用線條發揮到極點。現代繪畫已經變成一個多元吸收融合的大環境,畫家們的思維特點和社會整體審美意識得到了共同體現,不管是靠直覺感觸世界,還是以視角和整體的角度來觀察世界,藝術最后所呈現出來的不是客觀事物的本有形態,主要是為了藝術家主觀精神、心理感受。
中國畫藝術中,由點線面構成的白描、工筆、水墨等形式可以說是三點要素構成的最佳組合。這樣的繪畫搭配形式,就是作者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抽取的一種符號表達,這種組合表達最能體現事物的普遍意義,并且因其超越民族、區域文化而被世人所接受。由此來看,傳統繪畫里的造型,就是表現客觀存在的形態,是比較注重凸顯物象自然結構在自然世界中的形象感覺。然而現代繪畫造型觀念把除了點線面之外的色彩、質感和空間整個都協調起來,追尋其即有自然結構本質和視覺重組的刺激感雙重的用線主觀意念感覺。
中國畫中線條的魅力不僅僅是由自然物象的本來特點決定的,還有畫家主觀的藝術處理手段和獨到的審美意識,把自然賦予新的生命,藝術的魅力就是高于生活中的自然美,一件成熟的作品構成因素應該有動感很力感。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種,就很難表現出生命力量的精神,只要作畫之人能努力發掘動靜相極的內在的意識聯系,再加上對形式表現的巧妙結合,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生機盎然,緊扣時代主題。
四、結語
中國繪畫中的線條包涵了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和靈魂,是在人類文明歷史中沉淀得來的,它以獨有的展現形式深深影響著藝術本體,縱觀中國畫的發展歷程,線條始終以一種高度容納的態度迎接著古今、新舊和中西等多方面的繪畫觀點變革。線條是藝術家創作的精神軌跡,是主觀的情感寫照,畫家只要合理調度組合個人情感和線條的關系,做到用線傳情,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線條表現出來。時代發展的同時,人們的審美意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線條和情感必然存在更深的關系,藝術家也開始對線條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進行更深入地發掘,驅使我們在新的藝術環境下對線條加深取舍和提煉,這樣才能使中國畫中的線條藝術真正融合到創作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