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海闊的新作,很是感到驚喜。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期間,我對海闊就印象深刻。他納言敏思,勤奮好學,每次集體評畫,他拿出的作品都能讓人眼前一亮,畫面都有新的感受和內容,形式和筆墨也在不斷地變化和進步中。
后來我知道,他來自太行山。
太行山也是我鐘愛的地方,幾乎每年都要帶學生去那里寫生。太行山的博大雄渾、蒼茫厚重給我的創作帶來無盡的靈感。海闊說他就住在太行山,長年對景寫生,體味造化。這是件既幸福又讓人羨慕的事,難怪他的作品透著一股靈性和山林氣息。
藝術的實質是靈魂的,藝術家關照的是生命和宇宙的終極意義,是先哲智慧和自然萬象的精神載體。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不在強調藝術家自身修為的方法和條件。何海闊能夠深居太行,靜心讀書畫畫,不為風動,不為時擾,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繪畫狀態。
蘇軾說“山水以清雄其富,變態無窮為難”,畫家必須熟悉真山水,“神與物化”,然后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何海闊獨守太行,日夕臥起其中,領略山川煙云出沒,四季變化。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反復觀察,了然于胸,取之精粹,“悉資筆墨而窮極幽妙”,漸漸自成丘壑。
看海闊的畫,靜心品讀,總覺攝人心魄,如盛夏清風,沐之舒懷。
上學期間,他就臨摹了大量的傳統經典,從宋元到明清,正本清源。諸家筆墨,他都細心揣摩,勤于摹寫,的確費了很大精力。從海闊的筆墨中,可以看出他扎實的傳統功力。宋人的凝重崇高,元人的空靈蕭散,都轉化在他對太行的理解和表現上。他的畫大到丈許,小到盈尺,或鐵壁大壑,繁皴厚積,或田園屋舍,淡墨漫寫,都透著一種鮮活的郁勃之氣,讓人強烈感受到他對太行山的熱愛和精神領悟。
特別是他近期創作的幾幅大作,尤為明顯。他放棄了以前畫法中細節的描寫,放筆直取,大刀闊斧,松弛有度,用筆更為自由生辣,丘壑更顯豐富沉厚,意趣更為幽遠空凈,這些都更加準確地體現出太行的蒼茫萬象,讓人觀之精神振奮。
這應該歸功于他長期親近山林,靜參默想的結果。
山水畫之于當代,如何傳承發展,如何建立屬于自己的語言架構,不落畦徑,不入時趨,是每個畫家正在努力的方向。從海闊的畫中,可以讀出他的思考,他的變化。相信有一天,他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
滿維起,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水墨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