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初、高中校長十六七年,對教育問題自然格外關注,對教育的現狀也時有吐糟,近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人民日報》、清華教授齊發聲: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出在哪兒?心生感慨,不吐不快。
平心而論,時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像現在這樣幾近“拼命”,但教育問題仍時不時成為社會的熱點乃至焦點問題。談中國的教育問題,許多人喜歡把它放在一個更加宏大的背景下來看,比如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國家長的素養等等,我們今天的教育局面的形成,和這些不能說沒關系,也或者確有很大的關系。《人民日報》和清華教授對中國教育根本問題的歸因也基本在此。
但我以為把問題僅歸結于此,不說本末倒置,至少有歸因失當之嫌。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歸因高考制度以及家長素質確實是避重就輕、于事無補的。
站在一個教育者的角度客觀評價,中國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教育改革力度都還是可圈可點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對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作出了具體規劃,國務院專門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重視程度可謂空前,并集全國的智慧拿出了改革的時間表。即便如此,在利益多元的今天,作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招生考試制度,無論哪種改革方案,總會有人滿意有人反對,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想要一紙方案贏得所有人的認可已不現實,大家對高考的認識也已漸趨理性和科學,通過高考這種選拔性考試來減輕學生負擔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因此,把造成今天教育局面的板子完全打到高考上面來,是有失公允的,就像《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出在哪兒》文中所說,今天在中國實行類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考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問題。
家長對教育的緊張和焦慮,社會對高考異乎尋常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對普通大眾來說,他們的子女階層流動和進身之階從當前來看主要靠教育,靠高考這座獨木橋,而在這方面,決定考什么、怎么考的宏觀高考政策并不那么重要,只要朝著方向應對就可以了,但影響人們切身利益、造成焦慮的恰恰主要不是這種宏觀的高考政策,而是微觀具體的招生政策,在這方面是要頗費決策者思量的。既要考慮“先富起來”的階層和地區,又要考慮“共同富裕”的目標,在“蛋糕”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就存在一個此消彼長的問題,極易引發社會不滿,也是民眾焦慮的根源所在。因此,國家的高校招生,各地的高中招生和義務階段以及幼兒園招生,不斷地成為社會熱點,同時也讓各地領導頗為頭疼。“高校減招”“中招滑檔”“小升初擇校大戰”“幼兒園入學難”一次次登上媒體的頭版頭條,不斷刺激人們緊繃的神經,增加人們的焦慮。
教育問題不主要在高考,并不意味著和今天的教育部門沒有關系。個人感覺,和教育部門的關系還是很大的,但問題根源可能不在政策本身,而主要在政策落實和執行層面。許多已經很合理的政策在落實層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執行不到位是出現今天這樣問題教育局面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管控乏力,有法不依,政策不透明,執行不到位,使得教育亂象叢生。君不見,全國各地,新年未到,學校便鉚足勁進行招生宣傳了,由于沒有統一的要求,各種數字滿天飛,教育素養不夠、信息占有不對稱的家長遇到這樣的信息轟炸,豈能氣定神閑?新媒體時代,各類機構趁亂進入,甚至有意制造亂象,和部分學校聯手炮制虛假信息,加劇了家長的恐慌心理,制造混亂和恐慌者趁機漁利,賺了個盆滿缽圓。招生亂,其他方面也是亂象叢生,為了減輕負擔,各地均不同程度地推行過“減負令”,但多年下來,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減負困境”,學生負擔則陷入年年減負、年年加碼的怪圈;國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擇校,不允許考試,但多年來,擇校、考試變著法兒大行其道……管理不力,信息不暢,執法不嚴,再加上有些學校教育者缺乏基本的教育修為,教育亂象愈演愈烈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學生是一考定終身,上級部門考核學校也是一考定音,時代已經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管理和考核還是唯考至上。學校的校長任命全由上級領導說了算,領導評價由高考說了算。每年中、高考成績出來,幾家歡樂幾家愁,不少校長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擔心“烏紗帽”不保而兩股戰戰,而每年因中、高考不力被免職的校長成為全體校長的“榜樣”,即使幸免于難,那種戰戰兢兢的情形足以讓校長下一學年伊始便開足馬力“唯升學率馬首是瞻”,本應按規律辦學的校長在不少地方已成了應試教育的急先鋒,課改、素質教育成為應試的“奴婢”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這種背景下,除了焦慮,除了給孩子層層加碼,廣大無助的家長還能做什么?真正權威的信息,無從得知,正確的教育理念,無人普及,偶爾得之的權威信息,又無人遵守,在教育的亂象面前,守規矩的家長(包括學校和老師)最后只能是受害者。至此,教育的惡性循環形成了一個閉合的鏈條,所有人坐在一列沒有剎車的應試列車上狂奔。
我不是教育悲觀論的鼓吹者,剎車掌握在大家的手中,其中教育部門大有可為,我們已經樂觀地看到;有的地方為讓學校平心靜氣地做教育而正在推行高考的社會化報名,有的地方政府在用更加科學的方式管理教育和學校,不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正試圖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合適的橋梁,被焦慮裹挾的家長中亦不乏清醒者,這一切讓迷惘的人們充滿希冀:希望就在可以看到的不遠的地方……